宋朝人是如何“下馆子”的

来源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won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饭乃人生一大要事,不论是早餐,中餐还是晚餐,只要是吃上一顿好的,那么接下来,也许我们将要度过的时光都会变得莫名美妙。
   家里不方便做饭时,现代人可以去饭馆炒两个菜,拉上几位好友,顺便叫上一瓶啤酒便可吃的痛快,但是,你知道古人是如何“下馆子”的吗?他们又是如何聚餐的呢?
   今天,我们不妨就来看一下宋代百姓的吃喝实况,在饮食业颇为繁荣的宋代,那时候的宋人究竟拥有着怎样的饮食环境呢?
  
   宋代的“餐饮业”
   说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从这幅画作当中,我们可以探寻到许多宋人日常生活的奥秘,其中就包含了宋代的“餐饮业”实况。
   比如说,图中就有不少挂着“正店”招牌的酒楼。
   不过,这里所说的“酒楼”可不是一般的如影视剧中的那种,那时候的“酒楼”也叫作“酒肆”、“酒家”或者“旗亭”,酒楼不仅会卖酒,而且有很多酒楼是同时和酿酒作坊连在一起,形成一种“一边卖酒,一边产酒”的销售模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酒楼可不是普通人家可以做起来的,一般来说需要有财力较为雄厚的官酒务和官酒库,联合上户人家才可以把这酒楼给经营长久。
   那什么是“正店”呢?
   其实,“正店”就是拥有政府授权,从而可以酿造酒的酒店,也可以说是一种大型酒店。
   规模大、生意好、酒储备充足,能够满足较多人需要,所以就叫“正店”。反过来说,一些小的酒店,当时就被称作“脚店”,他们一般不会自己产酒,大多是从那些正店里头沽酒来卖。
   除了挂有“正店”招牌的酒楼之外,《清明上河图》中还有一些挂有“新酒”、“小酒”、“老酒”等其他招牌字样的地方,说明宋代的时候,酒还是较为受民众欢迎的。
   酒楼之后,还有“脚店”,开封有不少著名的脚店,比如州西安州巷张秀、郑皇后宅后宋厨、曹门砖筒李家等,在《清明上河图》中,这些小店铺和小摊子看上去几乎要占满了整个街道,行人一过,更显拥挤。
   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等文献中我们可以得知,北宋时期,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
   酒楼也有几种不同的分类,一种分法是分为官营(即官库)和私营(即市楼)两类,还有一种分法是分为正店、脚店、拍户酒店这三类。
   正店和脚店前头已经大致介绍过了,而这“拍户”酒店其实指的是同时会养娼妓和卖茶、饭菜的小酒铺。
   “拍户”这一称呼出自于《都城纪胜·酒肆》中,而在吴自牧的《梦梁录》卷16《酒肆》中也曾说到:“南宋临安酒肆除官库、子库、脚店之外,其余谓之‘拍户’,兼卖诸般小酒,食次随意索唤。酒家亦自有食牌,从便点供。”
   除此之外,还有卖些下酒菜比如羊杂等的肥羊酒店,开在城郊的花园酒店,专卖劣质酒的直卖店,门口挂着草葫芦的碗头店,专卖春卷、包子等的包子酒店等等特色小店。
   酒楼哪家强?
   既然宋代的“餐饮业”的发展如此繁荣,那在这些店中,究竟哪些店才是宋人的心头好呢?
   北宋时期,汴京这个地方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酒苑叔平无比店,洛中君锡有巴楼”。
   什么意思呢?
   这里头其实藏着两个典故。
   那時有个叫李君锡的人,他有一天路过了西京洛阳,正好那里有个地方正在建一间新的酒楼,李君锡骑着马儿从下方过去,心中感叹:“哎呀,这酒楼可真华丽”,感叹完后他又忍不住了,于是开口说了一句:“有巴”。
   而另一个人赵叔平,他是宋朝的观文殿学士,在公元1027年的时候,他通过科举考上了探花,后来和欧阳修成了要好的朋友。赵叔平致仕以后,他就把处于京师丽景门内的房子改造成了客邸,这件客邸在当时有“无比店”的美誉。
   于是,因为这两件事情,当时就有人把它们对句成诗,用来称赞它们的壮美华丽,叔平无比店和君锡巴楼就是这样的两间大店铺。
   历史典籍里记载了很多有名的汴京酒楼,有些酒楼甚至还成为了皇帝宴请大臣的地方。
   在文莹的《玉壶清话》里面就提到过“真宗曾于太清楼宴请群臣,进仁和楼所酿酒,遍赐宴席。”其中有位名叫鲁宗道的大臣还称赞过其“百物具备,宾至如归”,这算是很高的评价了。
   北宋的另外一座有名的酒楼是“樊楼”,在周密的《齐东野语》卷11《沈君与》中就有这么一句对樊楼的描写——“京师酒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樊楼同时也是“正店”的典型代表,其中“眉寿”和“和旨”是樊楼的酒中上品,后来,樊楼又改名叫做“丰乐楼”。
   南宋杭州的高级酒楼有30余家,官营酒楼,属户部点检所管辖,共有12家;民营酒楼著名的有18家,以熙春楼、三元楼、翁厨、任厨等为最。
   宋人如何“下馆子”?
   饭馆酒楼如此之多,真叫人眼花缭乱,那宋人在下馆子的时候跟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吗?
   从环境上看,一般宋代的酒楼里面都会布置一些装饰品,比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就指出北宋时期的酒店“门面窗户皆朱绿装扮,每店各有厅院、东西廊称呼座次。”
   从吃饭流程来看,宋人下馆子时走的流程跟现代人有相似之处,一般是先喝茶,然后看盘(即看菜谱),客人点菜时,负责在后厨记录菜单的伙计叫做“铛头”,而现代的“传菜员”在当时则被叫做“行菜”,最后等上完菜之后,客人便可以开吃了。
   不过,宋人下馆子时所受到的酒楼服务还是与现代人有所不同的。
   宋代酒楼里的小二,若是收到了客人的投诉,轻则挨骂或者罚工钱,严重的话甚至会让你直接卷铺盖走人。
   而且,除了单纯吃饭外,有时酒楼里还可以为客人提供其他服务,有卖唱的“擦坐”,有玩杂耍的“赶趁”,还有供香的“香婆”和提供小食的“家风”。
   所以,宋人的餐饮业还是相当繁荣的,即便是日常下馆子,宋人也能够享受周到的服务。
其他文献
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在1月29日发行的周刊中,将百度CEO李彦宏作为封面人物。封面文章中说,李彦宏创立的百度公司已经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巨鳄,而中国也正成为创新性国家。现在的中国已经将目标瞄准在下一个科技前线之上:人工智能。在中国,没有哪个人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比李彦宏更上心。就眼下来说,李彦宏会专注于自己的使命:让复杂的世界变简单。  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如今的李彦宏在回想起当年别人问他的一个问
“暂时居家办公”的通知,让刘芸与母亲开启了新一轮相处。在这之前,母女俩已经每日四目相对超过20天。   “每天都在‘要疯了’和‘坚持住’的心情间游走。”刘芸说。   “史上最长法定假期”、高校开学时间推迟、暂行居家办公政策……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疫情中的一系列操作,让这个创下了与父母朝夕相处最长纪录的冬春,注定不太平常。      1   朝夕相处后的第十天,刘芸与母亲爆发了第一次争吵。
老人退休后都會有一种心理落差感,年纪大了害怕疾病缠身、害怕老年痴呆,也会被抑郁症盯上,下面我们来看看老人最担心的四大问题该如何缓解。      担心之1:退休造成心理落差   不少老年人刚退下来时,会有一定的失落感甚至无价值感。   退休造成心理落差,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老人认为经济收入减少,不再像工作时那么受人尊敬和重视;有的老人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自我评价过低;
“不好意思,我迟到了,坐公交车送女儿上学,比较麻烦点。”聚会时,阿雪最后一个赶到。   “平时不都是你老公开车上班顺便送女儿吗?”   “我离婚了,前几天才和女儿从家里搬走,现在租房子的地方去学校比较远。”阿雪轻抿了一下咖啡,说得云淡风轻。   我们几个张大嘴巴看着她,很怀疑自己的耳朵,空气都静止了。   阿雪说离婚并不稀奇,自从她结婚后,到现在女儿七岁,离婚说了不下一千次,而且每次都是大张
身边很多未婚的女性希望找一个把自己宠成女儿的丈夫,这就是好的婚姻吗?只能说是彼此需要这样的状态,亦或是你真的好到让对方心甘情愿为你这么做。   婚姻真的难以判断好或坏,在时间的长河里,人和婚姻的状态都在时时刻刻的发生改变。随波逐流的人埋怨人世的多变叵测,聪明的人承认变化、适应变化,并懂得随时调整航向、加固船只,好抵挡不可避免的风浪和险情。   其实,婚姻里最大的威胁并不是大风大浪,恰恰是风平浪
2020年5月19日的“旅游日”和接踵而至的“520告白日”,让执手同行、恩爱相伴的情侣又成热议话题。连日来,扬州大学一对携手走过55年的“神仙眷侣”在扬大和扬州朋友圈火了。   虚岁已79岁的储训教授,对妻子鲁仲云副教授表白的话是“永远爱你”   他们是同乡、同学、校友,却也曾万里相隔;鲁阿姨这些年动了7次大手术,3次病危,2014年更是因病短暂失忆,储训教授没日没夜地陪伴,在她出院后陪她出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七大的筹备时间是最长的。早在抗战爆发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提出要准备召开七大,但1945年4月七大正式召开时,抗战已临近胜利,其筹备过程几乎与八年抗战相始终。筹备时间如此之长,与七大曾经五次延期有着直接关系。   1938年:七大第一次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任务。1937年10月,毛泽东在《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报
[编者按]一名援鄂医疗队队员,在出征时写下了一封家书。写信人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赵春光,收信人是他的父母。赵春光并没有第一时间发出,而是在完成任务返湘后,才公之于众。   父母大人敬启:   儿领命离湘赴鄂,已有一周,衣甚暖,食颇饱,眠极安,父母勿念为盼。   疫事一起,情形颇烈,武汉三镇,尽为病土。儿自领命,无一日不着白衣,无一日不在前线,施针药,救死伤,施我所学,冀有所得
说起韩国,这个国家虽小,却向来重视娱乐的发展和本土文化的输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流行音乐、影视、综艺等为代表的“韩流”兴起,火速蔓延到亚洲乃至全世界,“欧巴”(哥哥)深情,“欧尼”(姐姐)美丽,个个光鲜亮丽,能歌善舞,引来无数拥趸。   这些年“韩流”玩得风生水起,韩国的娱乐圈,自然逃不出“贵圈真乱”的潜规则。   那么,韩国娱乐圈的水究竟有多深呢?从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堪称魔幻现实主
大年初四,人人都吃饺子的时候,“湾仔码头”创始人、“水饺皇后”臧健和去世了。   这条消息隔了几天才被公布,湾仔码头集团表示:“很难过地确认臧健和女士逝世的消息。”   作为速冻食品业的巨无霸,臧健和率领湾仔码头占领了香港30%的冷冻饺子市场,如今又占据了华南冷冻食品市场的半壁江山。回顾“臧姑娘”的传奇一生,任谁都会感叹一句“逆天改命”。丈夫抛弃、流落异地、街头练摊是她前半生的真实写照,至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