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和发展

来源 :西北职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通渭县经济条件差,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而且我县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存在“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即使为学校配备了教材,教师也被安排了正常课时上课,但是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即使讲了,也没有实践来检验。这对于技术性和实践性如此强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能够开展信息技术课的学校,也多数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配置水平低、教学资源匮乏、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诸多问题。
  
  2 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地位低、任务重、缺乏激励机制:在农村中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专业人才是凤毛麟角,多数教师是从其它教学岗位经培训后“转业”而来,存在着专业水平不高、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有利条件发挥其作用等问题;同时,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待遇低、工作重,很多学校还把信息技术教师列入后勤人员之中,身兼数职:文印员、全校教师公开课的课件制作员……;另外,信息技术教师出成果的机会少、晋职评模机会少,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一套激励机制,导致大部分教师人心思动、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3 教育观念相对滞后:虽然国家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
  
  4 教学难度大、教学方法不合理:现在的农村学校,存在教师少,班级学生多的现象。一个班有五、六十个学生,而学校只有三十多台微机,上一堂信息技术教学课,需要两个教师、学生轮流多次才行,其教学难度和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很多教师往往把信息技术课按照其它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照本宣科,以一种完成课时任务的姿态去应付这门课。至于实践,对他们来说,挑战就更大了,有时根本无法应付;出现这种情况时候,上机课就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放任自由的游戏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开机房,实践课中往往见不到教案,也没有明确的任务。
  
  5 教育资源或校本资源匮乏、网络接入是寥寥无几: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到目前,多数还局限于添置教学的硬件设备,这种重硬轻软的行为却还在延续着。学校领导在对外汇报工作或是总结时总是说学校添置了多少硬件设备,而软件和资源却是只字不提。原因很简单:认识没到位。至于开发校本资源来说,更是存在着一无资金,二无人员,三无技术的困难。
  
  造成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主要原因
  
  1 学校领导重视不够、教育主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过去在中小学开计算机课的时候,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校的领导对这门课认识不够,加上自身对计算机接触不多,所以很少去关注,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很多学校领导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关注较少,因此缺乏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2 资金严重不足:要想在农村很好的落实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一个关键的限制因素就是资金问题。资金不足,犹如一个瓶颈,使信息技术教育中一些必需的设备无法提供,从而导致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相当的抽象。而信息技术教育本身就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解决措施
  
  1 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探索一条适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各地可以通过组织学校领导和相关人员进行参观、学习;或是举办现场会、研讨会等形式,使他们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也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而农村中小学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措施。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采取一些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同时,教育内部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发挥各级培训机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对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建立一种适合本校的培训模式,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3 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发挥县教研室的作用,构建教研网络,各学科教研员在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基础上,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全县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整合。
  
  4 加快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要充分发挥县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作用,鼓励各校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农村学生认知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资源,通过周边县、市网络进行交流,这样可省时、省力,充分实现共享,也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强。
  总之,随着我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和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虽说困难重重,但随着“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逐步推进,农村现代化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