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印象派绘画中的中国意象元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w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印象派画家注重对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将绘画从客观的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的精神表现,作品注重画面意境,注重画面平面化的造型,其表现技法中画面勾线、留白和笔法的表现与变化,这些都与中国绘画审美特征十分相近,也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印象派绘画 中国 意象元素
  中图分类号:J519 文献标识码:A
  
  源于19世纪法国的印象派绘画因其在绘画的光线、色彩运用方面的独到探索与表现,在西方绘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并为之后的后现代主义绘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条件。但后人在研究印象派绘画具体表现语言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这一产生在西方的艺术门派,其所呈现的风格特征却融会了诸多东方艺术的意象元素,其中很多方面都与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追溯欧洲近现代绘画史,绘画从写实到现代(写意)有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印象派既是过渡,也是开河。印象派艺术家们一方面强调真诚面对自然,另一方面,他们逐渐在摆脱单纯地再现对象,而极力去呈现更加自由的创造状态。他们在突破传统体裁的局限,重视表现生活情趣和主观感受,注重抒情与心灵感悟,印象派艺术家注重意境的表现,其作品呈现出中国传统意象审美的艺术特色。
  印象派是处于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艺术流派,不同于过于写实而显得拘谨僵硬的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更有别于因为太前卫也不容易被理解,需要加注解释方能读懂的现代派绘画,它与中国传统文人画、水墨画等写意风格的绘画有相通之处。
  下面就印象派绘画中所体现出的几点中国传统绘画具有的元素来进行分析探讨。
  
  一 印象派的表现技法强调“写”,类似于中国写意笔墨
  
  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就是“书写性”,它的基本要求是“书写”,有别于“描摹”,在书写中,对线的轻重把握和疾、涩、枯、润是通过画家体力、臂力和腕力在毛笔的运转下产生的,通过提、压、拖、扫,诉诸于画面各种痕迹。而印象派画家运用小笔触的排列,时而摆、时而刀刮、时而重叠、时而揉擦、时而横涂纵抹、时而积点成面等多种手法,有些颜色不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直接放到画面上去感觉和组合(类似于写意画中的泼墨技法),并进行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蓝色和橙色的互补对比,使绘画性的形式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形式美与装饰性是中国写意画的一大特色,印象派绘画在装饰性和形式美上的探索丝毫不亚于中国传统绘画。
  对于这种“写”的作品,在当时的法国巴黎,有许多反对印象派风格的人这样描述印象派画家:印象派画家拿起画布、画笔和颜料,漫不经心地涂上几笔,然后就签上自己的名字,正如智力不健全的人在路边捡起一些石子就自以为得到了宝石。这些人还认为印象派的作品不过是在画布上涂抹黑色和白色,其他空余处点上一些色彩,就算一幅春天的印象。在我国也有“近看一塌糊涂,远看栩栩入生”的特征描述。吴冠中回忆他少年时期听到人们对欧洲现代绘画的评价是“远看西洋画,近看鬼打架”。他去参观受印象派影响的中国画家刘海粟的画展,展览会上有文字提醒观者“须离画十一步半”观赏。
  曾经有学生就说印象派的画怎么像没有画完一样,这说明学生们并没有理解印象派在笔法上的个性解放,没有熟知“写”的意匠和神采,写意画是要给予观者以更多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的,是升华到了一种剥离了本相束缚的高境界。
  
  二 印象派注重平面化的造型,与中国绘画审美特征十分相近
  
  印象派非常重视画面构成上的探索,这一点在代表画家之一马奈的作品里是非常突出的,他精简了黑与白之间的过渡层次,在每一个形体内部,又简化了光影,注重主体轮廓线的简约表现与线条间气韵的连贯,与古典绘画中丰富的多层次光影变化效果不同,代表作品如《吹笛少年》。
  在印象派绘画出现之前,法国巴黎乃至整个欧洲画坛,都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所谓新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占据统治地位。印象派从精神上是对立于古典传统绘画的,强调创新。创新在什么地方呢?风景、人物、静物这些题材早已被前人画过几百年了,这些题材是不会触怒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体裁不变,手法可变,可以在观察方法、表现形式和表现技法等方面寻求突破,以形成自己的独有特色和风格。
  在高更的风景画和塞尚的静物作品中,我们会经常发现,画面中的层次阴影调子好像被刻意地简化,而走向近乎平面的感觉,注重画面的色块构成和装饰效果,这些特征正是中国传统绘画所体现的面貌。
  
  三 印象派注重画家对于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将绘画从客观的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的精神表现
  
  传统西方绘画是一种本体性全因素的表现,诸如光线、明暗、结构、虚实,甚至情节和叙事性在一幅画面上一并再现,而印象派绘画作品所呈现的却大相径庭,一幅写生小景,一曲抒情小调,一束瞬间光影都可能成为表现题材。
  画家们不屑于像宗教和文学那样主题性地再现现实,提出应自然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擅长于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主观再现与描绘,努力反映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因此,他们的创新主要在于画法以及对于题材的态度,其实,印象派畫家并不是反对以自然为师,他们离开画室,采用小尺寸的画框和便于携带的油画布及其它材料,就是到大自然中写生。一幅小品就是一幅作品,像中国的艺术家一样,抒写胸中逸气则提笔即来。
  
  四 印象派作品很注重画面意境,这也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
  
  莫奈的《睡莲》系列表现了在一天中各个时段的光色变化,而且笔触在画布上灵活、随意地运用,达到了自如的状态,整个画面就像中国画的意境,深邃而空灵,淋漓而奔放。莫奈的鲁昂大教堂系列,分别展现了棕色的和谐、阳光的渲染、色调的迷离,从清晨雾揭到傍晚日落,像定景摄像机一样“监视”了不同气候、不同时段所获取的不同感受,这些作品在自然光线下熠熠生辉,显示出画家对光色的深入研究和色彩的熟练把握,以及对情景的主客观感受的表达。静静凝视这些画幅,或大或小,但总是透露出和谐的基调,看似厚重的颜色,实际很薄,薄中显厚,就像中国画用墨,并不是越黑越厚,而是笔笔积加,淡中见厚(像中国写意的积墨法),当然这也需要技法功底的历练,让人感受的是一种较高的境界。
  
  五 印象派画家画面勾线、留白和笔法的表现与变化,也有诸多中国画的影子
  
  印象派是西方绘画中在画面色块构成和笔法运用上有重大突破的艺术流派。
  在轮廓线的处理上,印象派不像传统油画那样让其消失在微妙的光影层次中,而是直接在画面中使用勾线添色技法,在德加的人像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一幅脱离线条独立存在的画面。
  又如在画面中的“留白”,是印象派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技法特征,留白也是中国画的“六彩”之一,可以说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的构图形式。传统油画一般喜欢在画幅上把颜色涂得满满,而中国画则要在画面中留出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空白来。
  在画面上将一些重色块集中起来,而让一些留白的部位显出明显的形状。通过达到完美平衡效果,利用层次变化和黑白对比,把意想不到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捕捉着光和色,将它们在黑色和白色中复活起来,创造出阴影,形体的变幻,光亮而充满神秘色彩,过渡的灰色彰显着强烈的生命力。这些留白,可以是背景,使所描绘的主体更加突出,有的可能则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或是一种激情宣泄。没有笔墨的语言,反而产生出神秘的魅力。
  印象派的用笔是西方画家中达以极致的,我们看到莫奈的《印象日出》这幅作品,点、按、皴、擦、扫、泼这些在中国写意画中所用的技法一应俱全,使得画面情趣达到了至美的流畅境地,让人看了感觉痛快!淋漓!过瘾!
  塞尚的《蓬图瓦兹的加莱山坡》也是这种典型特征的绘画,无论是树木,坡地,或是天空,以方笔自上而下挥出,以小块面组成大块面,就像中国画南宋时期的斧劈皴法,使之向形式化、几何化的方向发展,以至启发了后来的立体主义等画派。
  中国绘画对印象派画家的探索与创新起过促进作用,这已经被现代艺术研究所佐证,包括被印象派画家一直奉为偶像的安格尔,后印象主义代表人物梵高,以及现代艺术之父毕加索都毫不隐讳地袒露过对东方艺术的敬仰,并汲取过中国绘画的营养成分。从艺术辩证法的理论我们也不难理解,全世界各个门类的艺术最终都是相通相融的,互相学习、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现当代中国画也在不断地学习领会西方各个不同时期的艺术精髓,汲取养份,力求创造出能够突破古人,具有时代气息的让人耳目一新中国画,推动国画艺术的发展,达到艺术的至美境地。
  
  参考文献:
  [1] 约翰·雷华德:《印象派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2] 夏晓春:《论中国画意境审美的动态》,《装饰》,2004年第3期。
  [3] 王晋平:《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审美意境》,《美术》,2006年第4期。
  
  作者简介:高伟信,男,1972—,河南省南阳市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美术、设计及教学,工作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其他文献
2020年7月23日,中共济南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行动的意见》.会议指出,要咬定“大强美富通”现代化
期刊
作家孙犁说,“如果说我也有欢乐的时候,那就是童年,而童年最欢乐的时候,则莫过于春节”.rn儿时,每每这一天总要追问母亲:“还有几天过大年?”母亲也总会丢下一句:“不急,过了
期刊
投身警营,百炼成钢.怀揣着从小到大的“警察梦”,孙明1999年从天津理工学院毕业后就毅然投身警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监狱人民警察.参加工作后,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对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