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子测量技术”是电子信息类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为了适应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目标的需要,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实践表明课程改革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子测量;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顾明亮(1963-),男,江苏无锡人,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魏明生(1976-),男,山东济宁人,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江苏?徐州?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06AIJ0090048)、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C-b/2011/01/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48-02
  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课程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措施。“电子测量技术”是现代科学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从事现代电子科学研究的必备基础,该课程也是电子信息、电气自动化和机械电子等专业的骨干专业必修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中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单元技术知识及独立设计、构建、调试仪器与检测系统的能力,强化学生对仪器与检测系统工程的感性认识。本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课程,近年来,随着科技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业控制中的广泛应用,电子测量技术在测量技术的研究、生产测试方法、信号处理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为了配合高等学校培养实践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研室人员对“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教学中的实践证明该课程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由于目前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测量技术正从传统的电子测量仪器向智能化、复杂化自动测试仪器和虚拟仪器等方向发展,使得当前的“电子测量技术”课程内容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其主要缺陷包括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建设的滞后,该课程内容未及时全面反映技术新发展而导致体系陈旧等。因此,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应与时俱进,在讲述传统测量内容的前提下应补充智能化仪器、虚拟仪器和复杂自动测试系统等一些新的技术理论,以及先进的仪器设计方法和操作方法,而且授课内容应全面反映现代测量技术的新方向和新技术。
  在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中,主要以电子测量技术的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以该课程的原理、结构和测量系统为主要体系,从电子信息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观察该课程,突破以往教学中就器件论器件的传统教学方式,努力做到思路开阔,层次清晰,阐述准确,结构科学合理。按照“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相结合的体系结构进行授课,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理论教学模块,重点讲授该课程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内容。内容主要分为:检测系统的误差理论部分,非电量检测方法及智能仪器设计应用部分,信号调理与数据采集技术部分和检测仪器系统设计部分。辅以实践教学模块,主要以实验教学、调研论文、智能仪器及虚拟仪器测试技术综合设计为主。
  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选取不同的授课教材,并且根据不同的专业实际情况自编讲义加以补充,主要对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和讲解不充分的内容进行补充。还可以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如社会上地沟油问题出现之后,教师随时给学生补充探讨地沟油的测量方法,这样课堂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授课内容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课堂听课的积极性。
  为了在授课中缩短理论与技术实践的差距,在课堂授课中,通过运用案例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客观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进行校际合作,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从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去,比如讲到电磁检测时,给学生列举一些在研的省部级科研项目,使学生了解管道泄露的不同检测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某一种物理量不同测量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检测一些物理量的新方法、新思路,引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适应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在实验课程的教学中,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适当增加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共设计了4个验证性实验和3个设计性实验。实践教学中一方面为了使学生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保留了基础性的实验,另一方面,开发了新的工程应用性综合性实验,可以对高年级各专业学科之间的学生因材施教。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重视第一堂课的教学
  课程的第一堂课是最基本的,对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也至关重要,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第一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般在第一堂课中,主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列举大量学生熟悉的实例,如电阻、电容的测量方法,电饭煲、空调等家用电器中温度如何控制和检测,主要讲解一些生活常用电器的检测技术。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如空气中的微尘颗粒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如何测量微尘的浓度和颗粒大小;啤酒厂对发酵温度等参数的自动测量,然而如何获得这些参数以及机器人如何识别周围环境等等。结合实际应用,使学生充分了解上述物理量测量的一些智能仪器,通过课堂讲授的这些实例深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为学习该课程的后续内容作了充分的准备。
  同时教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安排一些自学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学习中查找资料或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来完成任务,教师只是在必要时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指导和帮助,发挥一种引导作用。这样使学生的课外实践学习和本课程始终相关,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积极性,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满足了他们表现自我的愿望,同时也学到了原本以为非常神秘高深的知识,促进了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2.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堂授课中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做到了授课内容的图文并茂,大大增加了课堂授课中的信息量。尤其是讲课中大量图片的应用使学生熟识了一些不常见的测试技术思想、电路和方案,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直观的演示,课程知识很快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黑板结合教学,因为授课过程中教师对一些电路公式的计算与分析等重要知识点,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推导定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过程,使教学既生动直观,又便于学生记录。
  课程还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网上寻找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比如讲到智能测试仪器内容时,利用网络进入MIT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的网站,让学生了解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观看网站上一些机器人的视频片段,使学生加深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前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以后的创新热情。同时建立了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网站,实现了网络授课,把授课大纲、课件、教学录像、习题等放到课程网站上,为学生自学与复习提供了方便,同时弥补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地方的局限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便于因材施教。
  3.让学生走出去,开展第二课堂
  亲身实践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最深刻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于学好一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让学生直接接触专业市场,教学中花一定的时间把课堂移到校外,让他们根据自己身边的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观察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出课题。学生根据实际需要检测的物理量,从测量方式、调理电路、控制系统直至最后设计的智能仪器,根据情况逐一选择、设计,最后完成调研报告,并就调研的收获和体会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不断改进,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习的能力。
  三、考试方法的改革
  在我国教育体制中,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测验学生学习效果、检查与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本课程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也进行了改革,避免了以前过分强调理论考试、轻视实践考试的做法,合理采用理论考试、实践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提高了实践成绩所占的比重。理论考试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实践成绩包括实验成绩、平时的研究论文及综合设计成绩,其中实践成绩占到总成绩的35%,注重考核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论文和综合电子设计相结合的多种方式,突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锻炼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促使了学生认真对待学习,同时也杜绝了个别学生考试前搞突击的现象。
  四、结束语
  在教学中通过对“电子测量技术”的改革,注重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分别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课程的改革迎合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大方向,经过实践表明,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中即巩固了所学的基础理论,又促使学生由学理论知识向应用知识的能力转化,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增强了应变力,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几年中,一些大学生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后,提前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在科研中做出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一些大学生参加了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并取得全国二等奖等多项奖项的好成绩;还有些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获得了省实践创新项目的立项,目前参与的人数及所获立项数还在逐年增加。这些充分显示了课程教学改革在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必须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不断更新课程教学模式,未来的探索之路还很漫长,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
  [1]陈辉.电子测量教学改革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2]李爱琴.电子测量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8,
  (28).
  [3]胡会娟.如何讲好《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J].科技创新导报,2011,
  (17).
  [4]谭延亮,游开明,高峰.电子测量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
  [5]丰明坤,王中鹏,翁剑枫,等.关于高校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改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19).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DCE-MRA)在术前诊断肝癌并发门静脉癌栓及其他血管性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D-DCE-MRA诊断为门静脉癌栓形成的37例MRA表现,并与常规MRI、手术或门静脉造影对比.评价门静脉主干、右支、左支是否有门静脉癌栓形成,及是否并发肝动静脉瘘、门静脉海绵样变等肝内血管改变.结果手术或门静脉造影证实其中33例门静脉癌栓诊断正确,3D-DCE-MRA对门
目的影响甲状腺肿大率(甲肿率)的相关因素较多,2002年我们收集了碘油、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全年人均收入、行政区划单位级别等相关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分析甲肿率与若干因素的关系.方法各省(区、市)按均一情况对待,不分层.在每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地区、自治州、盟、市)随机抽取3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4个乡,每个乡随机抽取2个村,各省在每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地区、自治州、盟、市)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小学,
目的寻求巨大乳房纤维腺瘤切除后合理重塑乳房外形的方法.方法按缩乳术原则设计乳头、乳晕新位置,标记需切除的表皮区和全层皮肤区.切除部分表皮、皮肤及全部肿瘤,再按隆乳方法重塑因肿瘤和乳腺切除而空虚的乳房外形.结果经远期随访本组7例(1例除外)乳房大小,乳头及乳房的挺拔性、对称性,手感及乳头、乳晕的感觉和勃起程度均较满意.结论该手术方法可以较好地一期解决因切除肿瘤而后遗的乳房缩小畸形.
目的分析与老年人2型糖尿病(DM)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调查法调查北京市西城区和海淀区的老年人3 939例,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危险因素以及代谢异常的聚集数与DM的相关性进行分析.DM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0 mmol/L或有糖尿病现患史.结果本调查共检出487例糖尿病患者.统计结果显示DM家族史、年龄、血压、腹围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DM独立相关,OR(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