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高校重视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的最初想法似乎往往出现于不经意间。中国科技界的泰斗级人物钱学森老人就曾讲过,科学研究中的创意,一般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随后再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去验证而取得相关的成果。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因梦到一条首尾衔接的蛇而解决了一个分子的结构问题。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包括钱老自己,都对文化艺术有浓厚的兴趣,这对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应当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也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好基础。
但我国教育从高中开始文理分科,使得文理界限分明,学生偏嗜现象严重。进入大学后又偏重于专业知识学习,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了解不多,限制了其创新思维的发展;而理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之甚少,缺少社会责任感,这些都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不利。隐性教育以其隐蔽性、潜在性等特点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等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隐性教育的提出
正式提出隐性教育这一观点的是美国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杰克逊(P•Jackson)。他于1966年在其著作《课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命题,并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正规课程,教育者又称之为显性课程,是以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各门学科、各种学习活动作为研究内容,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讲授内容、授课计划、学习评价等;[1]隐性课程则是在明确的教学计划外,将具有教育影响的各种因素作为它研究的内容。这些因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形、无形的影响,包括学校生活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校园文化、学习风气和师生关系等。隐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更偏重情意方面的非学术性因素。[2]
说明:只要肯付出辛勤努力,依靠个人的努力奋斗,任何人都有能力和机会实现美国梦;在《幸福在敲门》中那位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单亲爸爸身上美国梦也得以再现,因为他始终坚信:只要今天够努力,幸福明天就会来临;奥巴马更是新时代美国梦的实现者,他的成功使人们相信:梦想可以超越种族和肤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主题引申和讨论能够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众多成功的科学家,在人格品质、人文素质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修养,他们为科学的献身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都会在学生人格发展中起到榜样的作用,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捍卫真理而被终身监禁的伽利略、为追逐电而惨遭雷击的利赫曼、放弃国外优越生活条件而毅然归国的钱学森、淡泊名利的法拉第等诸多物理学家的人格魅力都将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启迪。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科学家们互敬互助、通力合作的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量子物理发展史上闻名世界的“哥本哈根精神”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哥本哈根学派的领军人物玻尔不仅给物理学界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他所提倡的国际合作、平等、自由讨论和相互紧密地合作的浓厚学术气氛,以及他谦逊的态度都能深深感染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感动中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在强调“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等教育中,有必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4]大学基础课程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一个很好的不可忽视的研究点。
参考文献
1 王传中、刘春江、翁亮子.试论高校优质隐性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7(5):49~51
2 孔凡芳.从课程的基本要素看隐性课程的界定[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100~101
3 肖兴国.略谈隐性德育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邵阳学院学报,2006.5(4):1~4
4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7
21世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的最初想法似乎往往出现于不经意间。中国科技界的泰斗级人物钱学森老人就曾讲过,科学研究中的创意,一般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随后再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去验证而取得相关的成果。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因梦到一条首尾衔接的蛇而解决了一个分子的结构问题。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包括钱老自己,都对文化艺术有浓厚的兴趣,这对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应当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也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好基础。
但我国教育从高中开始文理分科,使得文理界限分明,学生偏嗜现象严重。进入大学后又偏重于专业知识学习,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了解不多,限制了其创新思维的发展;而理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之甚少,缺少社会责任感,这些都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不利。隐性教育以其隐蔽性、潜在性等特点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等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隐性教育的提出
正式提出隐性教育这一观点的是美国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杰克逊(P•Jackson)。他于1966年在其著作《课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命题,并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正规课程,教育者又称之为显性课程,是以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各门学科、各种学习活动作为研究内容,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讲授内容、授课计划、学习评价等;[1]隐性课程则是在明确的教学计划外,将具有教育影响的各种因素作为它研究的内容。这些因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形、无形的影响,包括学校生活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校园文化、学习风气和师生关系等。隐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更偏重情意方面的非学术性因素。[2]
说明:只要肯付出辛勤努力,依靠个人的努力奋斗,任何人都有能力和机会实现美国梦;在《幸福在敲门》中那位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单亲爸爸身上美国梦也得以再现,因为他始终坚信:只要今天够努力,幸福明天就会来临;奥巴马更是新时代美国梦的实现者,他的成功使人们相信:梦想可以超越种族和肤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主题引申和讨论能够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众多成功的科学家,在人格品质、人文素质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修养,他们为科学的献身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都会在学生人格发展中起到榜样的作用,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捍卫真理而被终身监禁的伽利略、为追逐电而惨遭雷击的利赫曼、放弃国外优越生活条件而毅然归国的钱学森、淡泊名利的法拉第等诸多物理学家的人格魅力都将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启迪。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科学家们互敬互助、通力合作的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量子物理发展史上闻名世界的“哥本哈根精神”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哥本哈根学派的领军人物玻尔不仅给物理学界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他所提倡的国际合作、平等、自由讨论和相互紧密地合作的浓厚学术气氛,以及他谦逊的态度都能深深感染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感动中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在强调“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等教育中,有必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4]大学基础课程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一个很好的不可忽视的研究点。
参考文献
1 王传中、刘春江、翁亮子.试论高校优质隐性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7(5):49~51
2 孔凡芳.从课程的基本要素看隐性课程的界定[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100~101
3 肖兴国.略谈隐性德育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邵阳学院学报,2006.5(4):1~4
4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