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ytot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主动去创设一个良好的、开放式的、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重视每个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实行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做好物理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物理问题的实验研究法,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物理课堂;创新能力;实验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3-067-1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超过一般水平的智力是实现创造性潜力所必需的,但超过学生这个临界值,智力同创造性的关连就几乎等于零。作为教师,自然比较喜欢高智商的学生,而不喜欢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对不合乎传统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常常探究的知识领域是那些不符合“教学常规”的要求,而作为教师会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笔者认为,教师的这种观念会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想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重视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
  二、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
  再好的教材,要通过学生钻研、理解才能掌握;再好的教法,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发挥效益。实行学业水平测试,物理课时量减少,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实行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物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传统的教学重视问题的答案,忽略了问题的本身。善于提问,勤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显得异常重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是在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学习,被老师牵着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就丧失了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上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思维被禁锢,习惯回答“是什么”,而不会回答“为什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为学生提供质疑的土壤。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具有趣味性和惊奇性,能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以此来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起质疑。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主动去创设一个良好的、开放式的、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四、重视学生的实验能力
  1.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只有当学生的感知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时,才能算是观察。教师在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目标,包括明确观察对象、观察要求、观察的步骤和方法。要求学生在进行观察时,必须勤做记录,实验记录是保存第一手资料最可靠的手段。记录要力争系统全面,详细具体,正确清晰,并能持之以恒。
  2.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把课本中的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需求。学生在对物理规律进行自主“探索”的实验过程中,手脑结合,可以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实验内容要围绕那些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来设计,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问题设计时要充分渗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知识创新地解决问题。学生应明确探究性实验的具体环节,在实验仪器的选择与操作要求、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误差的分析、实验故障的排除及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使学生在实验思想设计、物理学方法、实验技巧等自主探究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不能单纯按照课本要求去复制操作过程,这样会削弱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挫伤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开放实验室,为优秀学生提供机会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和研究。在指定时间内将现有实验器材摆放在实验室,供学生进行操作、探究。实验内容包括:学生未能参与的演示实验,课内没有完成或做后存在疑虑的分组实验,教材中安排的做一做,由教师提供实验内容、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及学生自主确定实验内容并进行实验设计。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意识,养成科学良好的实验习惯。开放实验室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动手和动脑,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五、培养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
  课题研究在新的物理教学大纲中作出了明确要求,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激发,实践能力的提升。
  研究性课题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诸如“菜刀上的力学知识”、“家用电器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等课题,学生研究起来就会很容易下手。研究课题如果与社会发展和社会热点密切相关,必然会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诸如“灶具的演变”、“家用电器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温室效应的危害”等课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