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提升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来源 :种子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zhi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秸秆作为农作物产出的副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可以作为饲料、能源、建材和纺织原料等使用,还可以将秸秆经过堆沤、腐熟等处理后用于还田。通过对秸秆加以综合利用,在减轻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中,秸秆还田是国家大力推进的项目之一。基于此,通过阐述秸秆还田技术,着重分析了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提升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秸秆还田的注意事项,指出秸秆还田对提升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作物产量均具有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耕地保护的核心制度之一。但现行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单纯为了补充耕地,不顾条件硬性开垦,导致成本高、效益差且影响生态环境等后果。本文分析提出:对不同自然禀赋条件采取差异性政策,使政策的刚性与经济人的理性相统一,让经济人在刚性政策的约束下作出理性的经济选择,才能真正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
期刊
目的 制备环磷酰胺聚乳酸微球,并检验微球的体外缓释效果。方法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制备工艺,用生物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并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粒径。用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环磷酰胺聚乳酸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性能。结果 微球呈球形,直径为(12.67±3.67)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5.38%和62.5%,累计释放时间为108h,累计释放率为84.
期刊
针对原金融工具减值方案之不足,新金融工具准则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减值模型——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该模型对融资租赁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租赁公司而言,如何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并建立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最关心的问题。文章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供业界参考。
期刊
2017年财政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要求企业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法"对金融工具减值损失进行会计处理时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在其具体运用过程中,我国上市公司通过使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货币时间价值进行考量,出现了多种情况。对此,文章结合相关理论与实务案例,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中的货币时间价值要素提出思考,并对现行准则提出了改进建议。
期刊
现阶段,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有关于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定和计量文件,在该项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租赁应收款必须以预期信用损失为主实施减值会计处理,并且确定损失准备。和已经发生的损失法相比较来看,预期信用损失法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主观判断因素,而且因为需要对尚未实际发生但存在违约风险的信用损失加权平均值有效估计,因此面临着较高的计量难度,并具有复杂性以及繁琐性。因为上市企业从2019年便开始落实了此种准则,该项
期刊
秸秆促腐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增施适宜的秸秆腐熟剂可加快秸秆腐熟速率。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不施腐熟剂的处理为对照,考察了HSSW、YMSW、JSSW、WBSW等4种腐熟剂与不同量尿素配伍对土壤温度、玉米秸秆腐熟程度、小麦产量指标、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促腐还田能够调节土壤温度;腐熟剂能够促进秸秆腐熟,YMSW的效果最明显;亩配施20 kg尿素的促腐效果优于亩配施10 kg尿
期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成发展是接续探索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完善体系和创新演化的百年发展史。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独立自主的鲜明色彩启示发展中国家要自立自强地积极融入全球化发展体系,实现了对人类社
期刊
为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设3种秸秆还田方式,分别为秸秆粉碎翻压还田(T1),秸秆粉碎覆盖还田(T2),秸秆发酵还田(T3)。研究了玉米产量、土壤养分和物理个特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孔隙度,降低了土壤容重,在秸秆发酵还田处理下产量最高,比对
期刊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要求、原则等基本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以实践积淀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进路,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特质的深刻解读,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科学构建,均需以科学的方法论为前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遵循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辩证统一,遵循内在逻辑的清晰明确,以系统思维领悟核心要义,勇于实践创新,聚焦理论创新,彰显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为了解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金融资产减值采用已发生损失法所暴露的滞后性和顺周期性问题,2014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该准则要求企业在新准则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时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法代替已发生损失法。为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2017年3月,中国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新金融工具准则)。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