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模 坚守责任

来源 :房地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tai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三年军人生涯练就了刘希模敢说敢做、亲力亲为的行事风范,自2006年贯行“责任地产”理念,如今其领导首开集团,夺得2011年北京房企销售额和销售面积两项桂冠。
  13年部队生活锻炼了他“在什么环境中都可以生活的能力和信心”;他曾经带领着天鸿集团获得“全国房地产企业百强之星”、“全国房地产领先企业综合排名第一”、“北京影响力十大企业”等称号,以及北京百姓信得过的十大品牌奖。
  值得称道的是,在过去的一年中,在他领导下的首开集团,夺得了2011年北京房企销售额第一和北京销售面积第一两项“重量级”桂冠。
  他就是刘希模,首开集团董事长,“京城百姓的大房东”。
  位于景山公园东边的首开集团总部,院内古树森然,青砖垂脊的传统建筑拙朴大气。刘希模在他的办公室起身相迎,热情中透出历练而来的沉稳之风,神采焕然,一如这经过岁月洗礼的院落。
  坦承压力
  在采访过程中,刘希模侃侃而谈,有问必答,显出军人的直接与爽朗。
  “市场好不好,主要是看出发的角度问题。”2011年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出台,房地产在经历了十年的快速增长期后,陷入一片“万马齐喑”的寒冬期,而刘希模回应地产界关于市场低迷的抱怨时,却显出豁达的态度。
  “政府希望房地产市场回归常态保持稳定,能够为大多数居民接受,这样看来,现在的市场是在走向健康。”他坦承,作为开发商,目前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方面是某些地方房价已经往下走了,但是百姓有继续降的心理预期,还在等待,所以有些地方销售不畅。”而另一个方面是宏观金融政策的持续收紧状态,“总体的金融闸门还没有实际放开,开发商都顶着很大的压力。”
  关于2012年的金融政策,刘希模预计会有所松动,“继续下去,不仅是房地产,包括其他行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都会很难,对中央的宏观经济也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限购等政策放松的可能性很小。”
  现金为王
  对于房地产行业目前萧条的现象,刘希模表示,首开对于“过冬”之说其实没有准备,但是一直以企业安全为前提。
  在首开的经营策略上,刘希模还是坚持一贯的安全政策,尤其是当前金融缩紧,地产行业面临前所未有压力的时期,更是奉行“现金为王”的原则。
  “企业做到现在这个规模,资金出现了问题是很危险的,如果企业的扩张速度可以放慢一点,资金绝对不能出问题。”保持一定的现金量,在已进入的城市想办法深耕,进而辐射周边;而对于尚未进入的城市,则在保证资金回流速度的情况下予以考虑,“稳中求进”,刘希模微笑着补充。
  近几年,首开集团无论在企业扩张还是拿地方面,都一直保持相对理性的状态。他认为,宏观调控政策之后,地方政府也是在接受一个新发展模式的挑战。这时无论地产商还是地方政府都需要一个自己探索和互相适应的过程。“地方政府也在控制地价,比较好的方面是,我们在买地的时候,可以和地方政府有一个很好的沟通,对土地的效益、产品定位有了一个判断以后,就会比较理性地在土地市场上拿地。”
  对于企业未来五年发展,刘希模表示,要把目前已经进驻的十四个城市做好,保证一个很好的现金流。对于没有进入过的城市,项目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会考虑去做。
  “房企要进一个新的城市,要有很多成本,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市场的调研、招聘人才等,都需要一个过程。”可以看出首开未来还是主打“稳”字旗。
  当被问到作为首开掌舵人最为关心的问题时,刘希模一改之前对于金融风云的侃侃而谈,语重心长地答道:“思想管理的市场化转型。股份公司分开后,全力向市场转型,人的精神面貌和收入都上来了,集团内部的平衡就会有问题,不能往回拉。”话语里饱含着对企业责任的任重之情。
  性情中人
  “‘责任地产’就是首开集团‘诚实守信,和谐共赢,做中国最受信赖和尊敬的房地产企业’发展愿景的具体体现,这种责任意识是我们企业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刘希模语气诚恳。
  2006年8月16日,刘希模在首开集团企业标识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提出了“责任地产”的理念,并将之贯行到今日。目前,“责任地产”理念已成为首开集团上上下下的价值核心,同时也是一剂强有力的黏合剂,成为首开集团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
  他坚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客户的满意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不论是在产品的规划设计、施工、还是销售和物业管理等各个环节,力求精益求精,“业主想到的我们做到,业主没想到的,我们也做到”刘希模也许,这就是首开一步步走到今日地产界航母地位的“独门秘籍”。
  其实,他更是一个性情中人,经济适用房作为保障房范围,他曾对外宣称,要把经济适用房的户型控制在9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以内,不再开发户型在100平方米以上的经济适用房,“让普通百姓真正买得起经济适用房”。这番话语里,没有哗众取宠的华而不实,有的是一个性情中人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大多数企业关于时下房产政策与“保障房不挣钱”的抱怨,他坦言企业如果管理得好,保障房也可以有5%~8%的利润。“政府不会让企业赔钱,建保障房也是国企的责任。”话到此处,他更正了“保障房是国企的事”这一公众误区。“保障房确实利润空间比较小,政府也是希望国企承担更多的责任,但并不是希望民企不做,你也可以来做。”他笑言,在内部管理方面,国企还要向民企学习经验。“民企算得很精明的,一分钱一分钱地算。我们想去学,确实没法学,他们知道100块钱里面有45块是自己的,所以管得很死,但是国企则不是这样。”
  整合“能手”
  刘希模十六岁参军,当的是工程机械兵,在部队生活了十三年。十三年的部队生活培养出了他的军人气质,也炼就了日后作为首开掌舵人敢说敢做、亲力亲为的行事风范。
  一路走来首开也曾历经难关。刘希模坦称,集团合并之初的路最是艰难。
  2005年12月10日,北京城开集团与北京天鸿集团合并组建为首开集团。当时要解决的问题相当多,“首先是怎样让两个企业的管理理念、思路、人的感情融到一起,其次是解决两个老国企的遗留问题,直到现在我们仍有一些遗留问题还在处理。”刘希模说,合并之初,旗下大小企业多达280家,经过六年的改革重组,目前还有180家企业,改制分流了3000多员工。当时,刘希模提出了企业责任的重要性:“集团合并后用什么能把两个集团的文化合并起来?那就是对股东、出资人负责,对社会、业主负责,对员工的发展负责。”刘希模的话里透着军人的简单,说一不二,掷地有声。
  不仅善于在企业内部整合资源,对于外界,刘希模也擅长学习整合。而他现在还有的头衔是: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城市开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这样一个集众多光环与成就于一身的刘希模,在行业内也有自己关注的榜样。“比如王健林的开发模式做得就很好,企业内部管理和文化都要好好学习;万科的住宅建筑标准化做得非常好,空间很小但是布局非常合理,我去参观过他们的研究所,房地产企业估计以后都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吴亚军的龙湖,先做环境再做住房的理念非常有启发意义,是一个可以称得上‘高档’的理念,反过来对房价也有提升。”这些房地产行业的典范都被刘希模整合运用到首开的房地产项目中。
其他文献
迈纳的文化相对主义思想内涵丰富,但作为一种情怀,它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等意识,二是宽容、兼收并蓄的胸怀.我们有必要在认识到其局限性的前提下,把握它的方法论意义.
人员的流动在企业里本是平常事,但是在中国房地产业,从业人员的高流动率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众所周知,过高的人员流动速度会导致人才的流失,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不到积累和发展,给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须臾离不开道德建设,公民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阐明了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
针对大跨越钢管高塔塔材单根超长、超重的特点,介绍了使用QBYX-2×10/110双摇臂悬浮式抱杆组立钢管高塔施工技术措施以及该方案与当前国内外同类技术综合比较的优点。通
在国家开发办的大力支持下,1990年我省部份县被列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经过10年来的努力,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在资金管理上,通过不断的实践,初步探索出较为符合农
“北京发明过多少种房子”,这个提问真是太刁了。自住型商品房虽是去年北京市才推出的房地产的新鲜事物,但看起来却是那么眼熟。“好生奇怪,倒像是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在“琳琅满目”的北京住房品种中,自住型商品房这个新成员,有点像经济适用房,优先保障房轮候家庭;也有点限价商品房房的味道,定价1万-2.2万元之间;还很像纯商品房,面向普罗大众,申购门槛极低,在京有“房票”都可以试试手气。  
文章认为,由于突出了实绩在干部评价上的比重,致使一些人出现片面理解,在追求实绩的时候出现偏差,因而应当提高认识,树立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得失结合和主次结合的正确的政
“应收帐款余额百分比法”作为企业坏帐损失核算中采用备抵法计提坏帐准备的一种常用方法,目前在企业广泛应用。但由于该方法的计算基数中涉及的“应收帐款余额”在相关财务会
殡仪馆、高压线塔、加油站、垃圾焚烧填埋场,成为购房人高度敏感的“嫌恶设施”,如何避免“嫌恶”侵扰则是购房者最关心的话题。  买房子,除了关注地段、户型之外,嫌恶设施往往被人忽视。所谓“嫌恶设施”,是指那些有可能影响房屋居住品质的周边设施。其除了影响居家安宁,也大大阻碍了住宅的升值空间。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房产中介机构被要求对出售房屋周边一定范围内是否存在嫌恶设施向客户进行披露。  在通州的金地格
“久旱逢甘霖”,或许恰能比喻节后商品房市场成交量的反弹。据世联数据显示,春节后四周,北上广深等四大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量每周环比平均增长44.7%。  伴随成交量的上升,关于楼市“小阳春”的报道也大量见诸报端,但对于这乍现的“小阳春”是否能带动楼市回暖的质疑,业界普遍认为市场探底尚未完成,断言回暖为时过早。  楼市“小阳春”乍现  2月份以来,北京楼市出现了一轮成交回升。据北京市住建委住宅成交数据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