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管理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ci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探索性实验、演示实验、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阐述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能力 观察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和创新实验操作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也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强调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能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立足实验这个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努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对此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做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索性实验是先做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去粗求精,去伪求真,所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变化的根源,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由于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长期训练,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如:在讲卤素时, 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用实验证明氯水的主要成分。并且作了提示:1、应考虑物质与水发生的是“溶解”还是“反应”,或是二者兼有,从而鉴定反应后的体系中是否还有反映物的颗粒以及存在着什么生成的颗粒;2、判断物质与水反应可能得到的产物;3、应检查物质与水混合后得溶液的酸碱性。在检查溶液的酸碱性时,学生会发现指示剂变为红色又褪色。说明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氢离子,并且一定存在着有漂白性或强氧化性的物质,从而确定次氯酸的存在。学生在思考上述三个问题后,很快就能证明氯水的主要成份。这样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实验,未知事物,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到了培养。另外,在学习氮的化合物—氨气的制取和性质时,要求学生设计有关氨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实验室用什么试剂制取氨气,实验原理是什么?2、根据实验原理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气体发生装置?3、怎样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如何确定。依据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去独立去完成实验结果呢?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这时候让他们相互交流,然后比较各自方案的优缺点,使每个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这样使学生对典型的实验探索入手,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使学生对某些现象有感性认识,并随着学生的积极思考形成概念,进一步作出推理判断,实现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但是在做演示实验时,不要就事论事,应该在实验中把每一步都交代清楚并说明道理。否则,学生在学习时会有很大困难,也影响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我在教学中就特别注意这一点。如:在讲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时,首先我向同学们介绍了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原理,提出制取氨气为什么采用与实验室制氧气的发生装置相同;2、要制纯净的氨气,如何净化;3 、根据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应采用什么样的收集装置;4、由于氨气有毒,为防止污染环境,怎样消除这些污染?这样通过这个实验,遇到气体制取时就可以根据下列几个方面熟练地运用到化学实验中去;(1)先根据实验原理选择气体发生装置;(2)根据所含杂质选择除杂试剂和除杂装置;(3)根据气体性质选择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还有,在《硫酸》一节时,一开始我就做了蔗糖的炭化实验,当观察到小烧杯内形成硫杯的黑“面包”时, 学生们露出惊异的目光, 接着, 我又叫几个同学摸了一下烧杯外壁,让他们将自己的感觉讲给全班同学听。然后,让一个学生说出整个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其他同学做补充.这样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了创新能力。
  
  三、利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家庭小实验与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大多数同学对此很感兴趣。根据这个特点,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小实验:把食用醋倒入有水垢的热水瓶中,或者用食用醋浸泡鸡弹壳。观察一下热水瓶中的水垢和鸡蛋壳有何变化?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们知道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并且了解到生活中无处没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经过这样无数的家庭小实验,使同学们创新能力在生活中得以培养
  
  四、通过实验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实验,教师创设问题,学生通过回顾初中所学知识,结合仔细观察分析的实验现象,弄清新。旧知识的结合点,通过自主探索,使问题得到解决,而后,学生就会产生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跳动起学习积极性,经过“自主探索学习—成功—产生兴趣—自主探索学习”不断的循环往复,从而形成稳定的学科学习兴趣,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在化学第一册钠的学习时为使学生对钠的物理性质有更深的印象,先让学生做完[试验2-1]和试验[2-3],然后创设问题:1.有[试验2-1]可得到钠的哪些物理性质?2.钠投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中?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情况发生?得到了什么结论?3.讨论归纳钠的物理性质,在讲钠的化学性质时先让学生做完[试验2-2]和[试验2-4],然后依据教材内容创设两组问题,第一组:1.切开的钠的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小块儿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有什么现象?(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火焰是什么颜色?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2.写出钠与氯气.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通过实验,可得到什么结论?通过讨论,释疑,归纳,知识掌握住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能力。
  总之,实验中无不渗透着新的知识,不管是药品的回收还是试管的洗涤,无不渗透着每个学生的智慧和创新的见地。既然实验能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实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呢?首先,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激发进行化学实验操作的兴趣。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转变教学思想,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从思想上重视化学实验和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一方面给学生提供能够进行化学实验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要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如开设有关化学实验的活动课程,加强实验指导,同时要激发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化学实验,认真领会操作要领,经过多次练习掌握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其次,既要求规范操作,又注重创新.在化学实验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明确化学仪器和实验操作的规范和要求。例如:要使学生掌握中和滴定技能,教师首先给学生讲解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的结构,使用和洗涤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以指导和纠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灵活变通,适时提出创新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要根据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经历一个从初步学习到熟练掌握的过程。现行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对化学实验技能提出了三级要求:1.练习使用。使能识别并知道仪器的名称,了解其用途和原理;2.初步学会。能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3.是学会。能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这样根据学生动手能力水平的差异,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通过实验,使我们明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深化其创新能力的大熔炉就是化学实验。
其他文献
中长跑项目是少年儿童体育教学中的基础内容,该项目可以锻炼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也可以提升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水平,是体育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进行中长跑训练时
【摘要】目前,创业仍不是大学生毕业后的主流选择。因此,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挑战,就业难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然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其所培养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能否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同样受到关注。本文从就业主体高职院校毕业生入手,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
通过对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本文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对造价咨询企业今后如何提高竞争力提出了的一些有益的建议.
近两年来,公路施工问题及公路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要必须加强公路的质量,延长公路使用寿命,促进市场经济和公路经济共同发展。 In the past two years, the problem of high
我国的经济建设目前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近些年,我国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的方式,注重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的建设.生态城市,是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按照
中国石窟艺术与印度石窟艺术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有承继,更有发展创造.中国石窟艺术创造的灵魂--设计意匠主要强烈地表现在中国石窟艺术设计总体上较为严格的规范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文通过:一、创设观察条件,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二、开辟多种途径,培养观察能力。三、综合思维,全面观察。四、引导学生科学地观察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观察能力 观察态度 观察习惯 观察方法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是通过感觉器官和科学仪器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因此,观察是人们探索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前提。正如著名生物学家达
2012年12月30日,虎门服装设计师协会第二届会员大会在富民商务中心举行。东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党委副书记郑志祥,虎门镇副镇长李鼎如,镇经信局局长、虎门服装设计师协会第一
预应力管桩作为一种混凝土预制桩,与其他桩型相比,有其自身的优点,如桩身的质量比较稳定、强度较高、施工方便快捷、穿透性强、造成环境污染小.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入桩方式可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各地养老保险政策的调整,企业隐含的许多机制性、体制性矛盾不断显现,尤其是群体性上访现象日益增多,对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带来了严峻考验.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