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我”中循序渐进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ma322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摹,是书画学习的专有词语。在长期的书法教学中,我将此项训练作为引领学生感悟汉字美的最重要方法。此种学习方法是否孤立于各种艺术门类学习方法之外?用现代杰出的画家黄宾虹的一句话作答:学贵根砥,道尚贯通。
  任何学习都是从模仿、继承开始,创造不是空中楼阁。临摹前人的作品,一点一画,一字一行,心摹手追,感悟前人通过笔墨对情绪的传达,忠实于临摹范本,这是不二法门,再伟大的书法家都是这样登堂入室的。
  
  一
  
  “一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不得计其遍数也。”(王羲之《笔势论》)“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赵构《翰墨志》)“吾书无所不临仿。”(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学书必须模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古代书家们为何如此强调临摹的重要性,并视它为唯一有效途径?现代社会中,如何提高书法临摹教学的有效性?临摹本身作为一个整体结构,从浅到深,从外围到核心,有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问题似乎很少有人去深究。更多的教师是热衷于拿出一本欧阳询或柳公权的字帖交与学生,泛泛而谈后令学生苦练三五年,既无有机的安排,也无具体某一临摹阶段中学习侧重点的引导。抱着少壮工夫老始成的心愿,莘莘学子不惜三十年磨一剑。我们不禁质疑:单调、冗长的临摹教学果能造就如羲、献、真卿之流的书坛巨匠?
  书法教学没有系统的教学法现成模式可借鉴。因而,利用书法美学理论,分析临摹的价值、内在环节极有助于书法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
  首先,从书法美学上看,书法借助汉字,表现的是抽象的结构形式,它不同于绘画,并不描绘自然界中的具体形象,只以文学作媒介。我们可从自然界物象中获得有关笔法、墨法、章法等方面的启发,如可指导学生领悟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草书笔法,羲之从白鹅圆转自如的体态得笔锋运转的奥妙,但却无法指导学生在自然中找到直接构建作品的依循,必须通过学习古典名作达到掌握技巧的目的。因而,必须重视临摹教学。
  其次,书法因为具有抽象性,有明确的笔墨表现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于一个相对狭窄但又极其细腻的范围限制下,并施展着自身的魅力。这也决定了必须学习现成的古代书法技巧。
  再次,书法中的节奏是情绪变化过程的反映,线条的活动既有最灵活的发挥余地,却也不同于随心所欲的放任。学生不通过临摹学习古代书法名作,简直难以体验和掌握这些律动的内涵。就如演奏钢琴要学练习曲,而重复世界名曲的演奏并不算是作品的抄袭一样,书法学习也是同理。学生在古代名作的挥运练习中能体会作品节奏、表现手法,从而使技术动作快速定位,形成良好习惯。
  所以,书法教学以临摹入门,是书法综合(美学、历史等)特征作用的必然结果。
  
  二
  
  在传统的学书状态下,学生们面对的拓本印刷模糊不清,同一碑帖多种版本鱼目混杂,数量也极其有限,临摹学习过程无人解析,仅凭自我顿悟。更由于条件制约,缺乏相互交流,加上习惯于作书“秘而不宣”的封闭心态,因而成才率极低。而当今社会信息量及传播速度的扩大,给书法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临摹学习机遇:大量的书法展览、比赛、讲座大大方便了学习和自我展示,一触键盘,《兰亭序》中拇指般大小的字,可通过网络放大为一尺见方且毫厘毕现,极大方便了学生的临摹学习;博物馆里书法精品真迹常年陈设,精湛的印刷水平已使字帖达到几乎仿真(如日本二玄社仿真印刷);大量碑刻作品、书简等的书法类文物的出土,更呈现出书法风格形式的丰富性。“学院派”教学方法日趋成熟,张羽翔、陈振濂等众多书法教育家发表了自己对书法教学的理性剖析,终使传统的书法临摹学习从“不可知”的虚无中解放出来。
  因而,作为有条件大量获取信息的现代书法教师,应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提高书法临摹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临摹学习中碰到的第一问题是如何选帖。学生初学临摹,应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名家名帖。如我曾教过一名学硬笔书法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始我要求他以欧阳询《九成宫》作范本临摹,但书写始终显得严谨不足。之后,我征求了他的意见,改临风格飘逸洒脱的《灵飞经》,不想他对字帖整体感觉领悟甚为准确,我顺其活泼好动的性情,又介绍他认识了用笔更为爽利文征明《莲社十八贤图记》,他学得兴趣盎然,书写渐渐心手双畅。法帖有形有神,有皮相有本质,只有喜欢它并且精神上有共鸣,才能深刻领会到它的精微之处,临摹时由表及里,做到形神兼备。否则,学生面对字帖味同嚼蜡,怎能持之以恒?
  在楷书教学中,我反对把点划和结体分开作临摹训练。因为楷书中的每个字都是一个整体,各个笔画在协调中发生着种种变态,点划和结体分开蕴涵的笔势会消失殆尽,线条间没有了呼应的关系,刻板呆滞,毫无生气。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在准确观察后尽量一气呵成。临摹行书,我指导学生揣摩笔势。“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势是书法艺术生命力的标志。其他书体临习要点可以类推。
  总之在书法临摹教学中,我认为须从以下四方面关注学生学习状况。
  (1)对线条美的体验。书法由线条构建而成,线条之美包括线形、线质、线构之美。反复体验,才能对一根线的美有感悟。只有置身其中投入去看,才能真正的感受到骨力、姿态、神韵、气魄,欣赏书法才有意义。因而对于观察能力、习惯尚不足的学生,必须剖析线条帮助观察
  (2)对书法形式的体验。包括汉字结构、风格特点。王羲之的书法平和自然,王献之的书法峭拔险峻,苏东坡的字厚重大气即是书法风格迥异的体现。此项需通过字帖对比,辅助观察。
  (3)掌握技法。指用笔的急徐顿挫,用墨的枯湿浓淡,章法的虚实避让等。帮助学生掌握技法的主要途径是示范。
  (4)为创作作准备。成功的临摹会为学生建立一个汉字美的储存库,为其将来创作提供支持。
  
  三
  
  指导学生临摹的方式多种多样。我倾向于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1.摹。为掌握字形结构等表面形式技巧,用透明纸覆在在字帖上进行书写。此种做法可在短期内用于笔的把握能力较弱的低龄儿童,要注意避免学生走入盲目书写的误区。
  2.对临。这是初级教学中最常用的临摹方法。目的是为了准确再现。学生在此过程中经历的是一个目所见、心所悟、手所现的过程。观察、理解、表现能力得到了综合训练。初级阶段的临摹,抛弃自我,写得惟妙惟肖是最高标准。
  3.背临。与对临相比,背临的关键在于记忆,这是使印象稳定化的有效手段。在反复对临后合上字帖,靠记忆与临摹印象背出原帖风格、技法和结构特点。在背临中表现出来的,是已掌握的技法内容,疏忽掉的,则是有待掌握的内容。这样,通过背临训练,我发现了不同学生在对临中易疏忽的不同“盲点”,为下一步对临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了依据,促使学生更快解脱原有书写习惯的束缚。
  4.意临。这是书写技巧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苏东坡言“我书意造本无法”,“意造”就是对汉字点划结构作主观处理。意临即体现自我,强调自我的临摹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创作和想象的活力。书家们对原作或夸张,或强调,或发挥想象、或分解融合,渐渐向创作迈进。明代书家王铎的大量临二王作品已将帖与自我融合一体,米芾临王献之《鹅群帖》本身便是对原帖的再创作。意临就是寻找自我风格倾向,从临摹向创作过渡的过程。
  作为自我意识尚未完善的小学生,我认为应注重夯实对临基本功,不宜揠苗助长,过早进入意临。当然,酷似原帖并不是小学生临摹的终极目标,教师还须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方法,鼓励其不断重复临摹。在反复临摹时,不能拘泥于陈见,要触类旁通,将诸多名家风格连贯起来,我们看到书法形式不断变化的背后,有一种东西始终没变,那就是创造精神。
  
  (责编 韦春艳)
其他文献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  (学生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学生观看圆明园废墟图,谈体会。)  师:这就是被英法联军毁灭后的圆明园。看着这荒芜的废墟,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生:伤心、难过、悲伤、气愤……  师:带着伤心、难过、悲伤、气愤的心情,我们来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评析:观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朗读课文的
期刊
新学年又开始了,心里充满了期待,可是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不上低年级的课了,面对刚刚跨进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我该怎么做,学生们才会觉得美术这门课既多姿多彩又充满乐趣与情趣呢?  预备铃声响了,我准时站在一(1)班门口,看到兴奋的学生们,一个个生龙活虎,有笑着抱成一团的,有嘻嘻哈哈讲小嘴的,有你追我跑玩“啪啪啪”游击战的,还有好几个在小声地互相提醒着“嘘,老师来了!”学校对他们来说可真是个快乐无比的地方呢
期刊
严丽萍是浙江省特级教师。她有自己的教学追求:理念上,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快乐、发展为本;方式上,她采用“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充满了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关爱,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使学生的“自主、自信”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风格上,教学语言生动活泼,课堂氛围宽松亲和,学习活动自主灵动。在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名师观摩课中,严老师执教的《王二小》一课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其教学设计值得探讨。    一、课例解
期刊
独具风格、栩栩如生的钢笔素描;绚丽多彩、趣味盎然的纸艺、小制作……在颜色的天地间,在美丽的世界里,她引领孩子们鉴赏着美,并用想象和彩笔描绘着美。她就是柳州市文惠小学美术教师——-潘海深。  亲切的笑容,绰约的身姿,举手投足都透露着美术教师独有的韵味,就像是一幅清新明朗的画,那里有她对孩子们的爱,有她对美术教育的执著追求。十多年美术教育生涯,潘海深以她对教育事业的不悔追求和满腔热情,描绘着充盈丰沛的
期刊
浅谈朗读兴趣的培养  秦露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新课程阅读教学要求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观。无论是体验、拓展或者创造都离不开朗读的训练。朗读是一项阅读基本功的训练。然而,有不少学生对朗读不感兴趣,尤其方言较重的学生对普通话的朗读不感兴趣。鉴于此,我认为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应当采取以下方法。    一、激发学生朗读欲
期刊
在平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和答卷时,部分学生往往在一些需要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解决的问题中丢分。对此,教师常会抱怨学生太笨,碰到稍微变形的题目就束手无策。学生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教学工作的欠缺,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注重提高学生的顺向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与一般的正向思维、传统的习惯思维方向相反的一种思维。它要求在思维活动中,从相反的方向去观察、思考问题。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对激发学生的
期刊
一、教学研究的问题    经历、体验、探索——这些刻画过程的动词,出现在《数学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带来了数学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在践行课标新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实践经历,往往带来不同的体验效果:有的深,像犁耙划过田野,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脑海里;有的浅,像轻风吹散流云,了无痕迹。如何能让学生拥有更深切的体验?笔者所在年级教研组通过《1亿有多大》一课的教学研究,探讨如何增加学生体
期刊
曾东玲,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从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第一天开始,曾东玲知道生命中注定要默默地付出。十多年来,她以崇高的职业道德,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赢得家长的信赖、学生的喜爱以及同事们的好评,在教书育人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火热情怀与赤诚的爱心。    虚心涵咏,体验自主成功    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曾东玲就在思考:怎样使学生爱上语文课?怎样去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怎样让每个学生成为赢家?于是她在繁忙
期刊
前段时间,我有幸听了自治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唐柳燕执教的一节公开课——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木兰从军》一课。我认为这是具有“浓浓语文味,深深人文情”的一节好课。这节课主要亮点是:“指导品读”和“深挖教材,巧设训练”这两方面做得很到位。    一、指导品读,凸显语文本色    文中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用了这样的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唐老师在教这句话时,凸显了个性
期刊
教学内容:《回宫格硬笔书法教程》绪论引入课    教学目标:    1.学习认识回宫格及各部分名称。  2.学习利用回宫格把握独体字结构各部分的收缩与舒展。  3.感受汉字结体之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自评书写,猜谜激趣,引入回宫格学习  师:小朋友,非常高兴认识你们,让我欣赏欣赏你写的字好吗?(生高举小黑板)谁来评价自己的字?  师:想不想把字写得更好?今天周老师要送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