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际习惯语中的暖昧表达看日本人的心理特质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ingm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暧昧性是日本民族交际习惯语中的一大特色.相对于欧美国家的交际语力求清晰、明白的表达方式而言,日本交际语表现为一种模棱两可的、不明确的说话方式.日本人无论是在族群内还是对族群外的人,在交际语言的表达中体现出以下共同特点:随声附和;一词多义;含蓄主张;委婉拒绝.这是一种在“察文化”指导下的交流方式,强调以心传心、内外有别、他人中心、自我内敛.形成这种独特交流方式的主要原因,既有日本民族内在心理特质的历史遗传,又有中国古代儒家与兵家思想精华的熏陶与影响.在中华民族与日本民族的交往与交流日渐紧密与复杂化的今天,深入研究、了解、把握日本民族交际习惯语中的这一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马克斯·舍勒认为人的本质是精神趋向的未知者(X),与其他生物相比,人既是自身的死胡同,又是出口;这个出口在于人是精神趋向的未知者;精神是人和其他生物本质区别的规定性,精
目的 探讨儿童期精神虐待对大学生人格及抑郁情绪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流调用抑郁量表、儿童虐待史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河南省某高校的733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对象"是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评论者们历来对这一概念有迥然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都有自身的缺陷.事实上,只要更为仔细地研读维特根斯坦的前期著作及笔记,便不
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working memory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We combined two unrelated tasks, one requirin
人类基于自身形成和提出实践问题,实践包括“精神—物质”型实践、异体式“精神—精神”型实践、同体式“精神—精神”型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异体式“精神—精神”型实践、同体
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因受本国历史文化背景和现代发展经验影响,在思想体系、社会道德观、信仰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呈现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
舍勒认为现代性的根本问题是共同体精神的破碎,现代性问题的实质是道德文化危机与意义危机,而深层根源在于价值秩序的颠倒。在他看来,自我获得的价值凌驾质性价值、有用价值
《关尹子》传为春秋时尹喜所著,现存当为唐宋时伪作,但这种伪作并非毫无价值,其对我们窥见唐宋时期有关道教的部分思想,拓展唐宋道教文化研究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客观地说,
高校图书馆拥有资源、人才、设施、政策等优势,能够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特色服务。高校图书馆能够从教育基地、网上阅读阵地、参谋咨询、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方面参与防灾减灾
依据敦煌遗书索引,查阅已发行的敦煌遗书,概述其中《四分律》的现存情况.《四分律》是律藏代表作之一,其口语性特点非常鲜明,是汉语史研究不可多得的语料.敦煌写本较好地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