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本该充满趣味,充满快乐,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总是略显沉闷。要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乐趣,从而启迪学生智慧,教师应从在游戏中学习、在探究中收获、在生活中体验、在思考中求证等四个方面努力,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从而启迪学生的思考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力课堂;教学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仍存在一些困境。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独有的特性在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张扬,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断提高。
一、在游戏中学习
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是学生最轻松的学习方式。教师可把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捕捉生活现象,从学生身边发现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比如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人民币,懂得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使学生们的注意力及洞察力都明显地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二、在探究中收获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探究的主体,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如,笔者在教“加减法简便运算263-198”时,在教学中由实物展示2整箱桔子各100个和另一箱桔子63个引入,让学生从中取出198个,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取的方法。结合实物操作交流不同的取法,使学生直观又深刻地体会到:先取2箱(200个),再放回2个的取法最简便。这样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自己在动手“做”中发现加减简便运算的算理,掌握方法,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笔者提问:“从263个桔子中取出198个,还剩多少个?你会列式计算吗?”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面对“263-198”这个算式,许多学生习惯列竖立计算,有的学生借助头脑中的竖式进行计算,也有学生受前面巧取桔子思考方法的启发,想到263-198=263-200 2=65。这样的教学安排给了学生充裕的时间,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交流,自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体验算理,从而掌握加减简便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尝到了在探究中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在生活中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只有让学生接近生活、接近现实,学生才会感兴趣。学生在通过模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后,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只有真正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思维上的拓展,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实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掌握数学。
四、在思考中求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讨。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笔者给每组各准备了两根纸条,让学生想办法围成一个三角形,结果孩子们想到把其中的一条剪断,在学生思考、交流后,有些组围成了三角形,而另外一些小组却怎么尝试也无法围成。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笔者鼓励他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终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得出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道理。原来,笔者在发给每组的两根纸条中动了手脚,有两根一样长的,无论怎么剪却始终无法围成,因为两边之和不会等于第三边。有些组没围成,原因是他们剪了短的那一根,整个教学过程,只利用了一把剪刀和两根纸条,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验证,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核心,愉悦地解决了数学问题。
总之,现行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保守的知识训练营,不再是机械的“满堂灌”,而是启迪学生探索创新的新路径。学生逐渐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让活力课堂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启迪学生智慧。
责任编辑 晴 天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力课堂;教学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仍存在一些困境。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独有的特性在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张扬,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断提高。
一、在游戏中学习
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是学生最轻松的学习方式。教师可把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捕捉生活现象,从学生身边发现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比如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人民币,懂得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使学生们的注意力及洞察力都明显地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二、在探究中收获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探究的主体,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如,笔者在教“加减法简便运算263-198”时,在教学中由实物展示2整箱桔子各100个和另一箱桔子63个引入,让学生从中取出198个,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取的方法。结合实物操作交流不同的取法,使学生直观又深刻地体会到:先取2箱(200个),再放回2个的取法最简便。这样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自己在动手“做”中发现加减简便运算的算理,掌握方法,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笔者提问:“从263个桔子中取出198个,还剩多少个?你会列式计算吗?”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面对“263-198”这个算式,许多学生习惯列竖立计算,有的学生借助头脑中的竖式进行计算,也有学生受前面巧取桔子思考方法的启发,想到263-198=263-200 2=65。这样的教学安排给了学生充裕的时间,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交流,自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体验算理,从而掌握加减简便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尝到了在探究中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在生活中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只有让学生接近生活、接近现实,学生才会感兴趣。学生在通过模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后,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只有真正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思维上的拓展,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实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掌握数学。
四、在思考中求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讨。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笔者给每组各准备了两根纸条,让学生想办法围成一个三角形,结果孩子们想到把其中的一条剪断,在学生思考、交流后,有些组围成了三角形,而另外一些小组却怎么尝试也无法围成。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笔者鼓励他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终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得出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道理。原来,笔者在发给每组的两根纸条中动了手脚,有两根一样长的,无论怎么剪却始终无法围成,因为两边之和不会等于第三边。有些组没围成,原因是他们剪了短的那一根,整个教学过程,只利用了一把剪刀和两根纸条,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验证,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核心,愉悦地解决了数学问题。
总之,现行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保守的知识训练营,不再是机械的“满堂灌”,而是启迪学生探索创新的新路径。学生逐渐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让活力课堂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启迪学生智慧。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