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东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因素及化学防治方法研究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wang12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结合气象、施肥因素探讨近年来皖东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结果表明,4月15日至5月15日雨日数及氮肥施用量与赤霉病发生成正相关。2014年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最佳,病指防效达到97.74%。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流行因素;化学防治;25%氰烯菌酯;皖东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1-0118-01
  小麦赤霉病是当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在田间以穗腐最为常见,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小麦抽穗扬花期间的气候情况,滁州市南谯区地处江淮丘陵地区,4月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雨水较多,赤霉病易流行,同时氮肥施用水平高、种植密度大,也导致了小麦赤霉病的重发[1]。近年来,随着皖东地区土地流转,种粮大户承包土地的积极性高涨,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增大。大户田块小麦播种密度高,拔节后郁闭,同时基肥、返青拔节肥施用量高,增加了后期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病害流行风险。现阶段,皖东地区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以多菌灵及其复配剂为主,随着长期使用,赤霉病对多菌灵的抗性不断增大,必须轮换用药。
  1 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1.1 气象因素
  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尤其雨量影响较大[2]。近年来,冬季平均温度偏高,越冬后子囊孢子解除休眠偏早,子囊壳形成偏早。4—5月降水偏多,子囊孢子加速萌发侵染。2012—2017年调查发现,4月15日至5月15日雨日数越多,对赤霉病发病影响越大,发病越重(表1)。
  1.2 施肥因素
  2016年在扬麦22上开展了氮肥施用量对比试验,调查发现,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氮肥施用量相关性明显,在适宜的天气条件下,氮肥施用量越高,小麦赤霉病发生越重(表2)。
  2 小麦赤霉病防治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在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常山村农户小麦田进行,前茬为水稻,土质为水田腐植土,中等肥力,机条播。试验田总面积为4 000 m2。
  2.1.2 供试材料。供试药剂为80%纯白多菌灵(山东曹达农药有限公司)、50%甲基硫菌灵(科利隆生化有限公司)、25%氰烯菌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无限公司)、28%烯肟多菌灵(中化农化有限公司)。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4。试验工具为机动喷雾器(山东华盛泰山机械有限公司)。防治对象为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2.1.3 试验设计。试验根据所用药剂及用量不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28%烯肟多菌灵1 500 g/hm2(A)、50%甲基硫菌灵1 200 g/hm2(B)、80%纯白多菌灵1 200 g/hm2(C)、25%氰烯菌酯1 350 g/hm2(D),以空白作对照(CK)。试验为大田试验,小区面积667 m2,随机区组排列[3-4]。
  2.1.4 调查统计。从抽穗始期开始,每日观察病穗始见期,始见病穗后,每3 d调查1次,调查至病情稳定为止。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连续调查5丛,分别查记病丛数、病穗数和严重度,计算病穗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以小麦穗部发病情况划分病情严重度,共分5级。0级:无病;1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2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3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4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并以此计算病情及防治效果[5-6]。计算公式如下:
  2.2 结果与分析
  由表3可知,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差别较大,其中25%氰烯菌酯(处理D)病指防效最好,为97.74%;50%甲基硫菌灵(处理B)防效最差,只有38.71%;80%纯白多菌灵(上接第118页)
  (处理C)和28%烯肟多菌灵(处理A)病指防效分别为54.84%、91.94%。
  2.3 讨论
  小麦赤霉病是皖东地区近年来小麦最主要的病害。随着冬季温度上升,子囊壳形成偏早,再侵染风险大,同时随着秸秆还田面积增大,环境有效菌源不斷增多。皖东地区小麦主要由大户种植,种植密度大,氮肥施用量偏高。4月中旬至5月中旬雨日若多,赤霉病则有大流行风险。小麦赤霉病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在始花期用药。但近年来据皖东地区调查显示,小麦赤霉病在齐穗期可见病,故防治应适当提前,感病品种应进行二次防治,并在见病后补治。赤霉病防治药剂要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性,影响防治效果,特别是多菌灵要注意与其他药剂轮换。氰烯菌酯是近几年来推广的赤霉病防治新药,在当地还未大面积使用,通过试验验证了此药的可靠性,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依据。
  3 参考文献
  [1] 周艳,潘勇,张如标,等.江苏省建湖县2016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6,37(11):52-59.
  [2] 肖晶晶,霍治国,李娜,等.小麦赤霉病气象环境成因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2):146-152.
  [3] 成晓松,仇广灿,胡健,等.不同药剂及施药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农学学报,2016,6(1):28-32.
  [4] 罗家传,王怡,何春伟,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4(7):38-42.
  [5] 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1):24-28.
  [6] 倪运东,陈思宏,马学文,等.多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4,4(1):13-14.
其他文献
谐振子弹性系数和阻尼系数的不对称是引起半球谐振陀螺漂移的主要原因。根据半球谐振陀螺的动力学模型,用轨迹图法对谐振子的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轨迹图直观地反映了谐振子
阐述了H∞滤波器的设计过程,并将其运用于惯导系统的初始对准,建立了惯导系统的误差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可观性分析,利用H∞滤波方法对可观可测子系统进行了滤波计算,给出了白
理学源流著述始于南宋而盛于明清,经历了南宋时期、元到明中期、明末清初期、清中后期民国初期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周海门的《圣学宗传》、黄宗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青冈县促农增收蔬菜项目产业之一黄金勾豆角在种植中常出现的细菌性疫病、炭疽病、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病症状,剖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病措施,以供生产实践参考。  关键词 黄金勾豆角;病害;发病特点;发病原因;防治措施;黑龙江青冈  中图分类号 S436.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109-02  青冈县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土质肥沃,是国家
半球谐振陀螺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高精度陀螺.由于制造工艺和装配过程中的因素,其结构难免会出现误差.根据闭环检测机理,推导出结构误差的数学表达式,分析了它对测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