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鹏 FAST总工程师从不好找工作到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eclipse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与其他团队成员也曾扪心自问,一张FAST的招聘启事改变了姜鹏的人生轨迹,是什么信念促使他们在FAST项目干了这么多年?
  姜鹏,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总工程师,FAST调试组负责人,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毕业那年,姜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思考着——是应该继续走科研的道路,还是做工程师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恰好这时,一则FAST的招聘启事引起了姜鹏的注意。“望远镜有一个500米直径的索网,能在它的不同部位变形形成抛物面,控制精度达到毫米级……”这是姜鹏第一次听说FAST项目,天文学家的设想在力学人眼中简直不可思议,但也正是这极具挑战性的建造难度激起了他的兴趣。抱着尝试的心态,他进入国家天文台工作,并被委以重任,负责索网工程。索网工程是FAST反射面实现主动变位的核心部件。姜鹏带领团队攻克了索网疲劳等关键问题,实现了FAST安全持久运行至少30年的设计目标。
  姜鹏还记得,初次见到南仁东时,还是博士生的他暗自打量着眼前留着八字胡的南仁东,想着,“一看就是头儿”。南老师特别认真地盯着姜鹏的简历,抬起头,直截了当地说:“就你这简历,毕业后想在中科院系统其他研究所也不太好找工作吧?”然而转眼,姜鹏已经在这个团队待了近10年。
  因为支队成员大多是力学同行,姜鹏对设计方案讲得格外细致。为了实现超高的控制精度要求,从反射面和馈源舱的总体设计,到主索节点盘的限位设计和工件苛刻的加工要求等等,每个困难都是依靠奇思妙想和以年为单位的时长的探索才得以解决的。“竟然真的做到了,不可思议。”姜鹏的口吻幽默又云淡风轻,但话语里满满都是对FAST工程的热爱,和他作为力学人的自豪,“学力学的嘛,受过这么多思维训练,很容易就发现关键问题在哪儿了,没什么是解决不了的。”
  问及FAST的局限性和下一代望远镜的建设构想,姜鹏坦言:“说到FAST的缺点,那可能是它的覆盖天区不如传统望远镜那么大,它能覆盖–40°~40°的天区,不能像全可动那样覆盖180°天区,但即使如此,我们比世界第二大望远镜Arecibo的覆盖天区还是要大两倍的。对比综合孔径和单口径望远镜,我首先觉得这两者不应该独立来看。FAST也可以做综合孔径,比如我们跟天马就建立了合作,也可以用于干涉成像观测。目前存在的最大争议可能在于这一系列望远镜是大是小,建立小的望远镜阵列,优势就是视场大以及巡天效率高,但视场大不一定就完全是好事儿,需要额外考虑针对卫星的抗干扰问题。除此之外,过多的个体数量会带来巨大的数据压力。但建立数个大型的望远镜阵列,其产生的数据量就小很多,但巡天效率就相对要低。单口径望远镜和综合孔径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综合孔径对点源更敏感,而单口径望远镜测量对面源更敏感,所以对于一些科学目标来说,可能还需要结合起来使用。FAST的500米口径基本上到瓶颈了,口径继续做大的可能性不大,倒是从降噪等方面出发继续提升灵敏度或许是可行的。”
  “20年前,南仁东先生牵头提出FAST项目,建立世界最大的单口径500米射电望远镜,超越美国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Arecibo,中国的射电天文事业有望领跑世界。对于工程力学出身的我来说,这项超级工程需要攻克诸多困难,简直是天方夜谭。正是FAST项目本身具有的科学价值以及充满挑战的科学问题,让很多仁人志士满怀斗志。回首当年,和南先生并肩作战的大多数人,最开始都对FAST项目抱有浓厚的兴趣,大家都想投身到这一大国重器的建造过程中来。20年如一日地守望深山,兴趣始终会随着时间消磨殆尽,很多同事都经历过迷茫,也曾抱怨工作的艰苦,但大家都坚持到FAST建成,纵使困难重重,也要奉献自己的汗水。我和其他团队成员也曾扪心自问,是什么信念促使我们在FAST项目干了这么多年?大家都认同地回答:是情怀。这种情感在这个时代不被看好,但它恰恰是振奋人心的有力支撑。在南先生身上,情怀体现得尤为明显,从台址选择到项目施工,他一直打头阵,在成员们已经疲惫不堪的时候,他是团队的强心剂。他凭借强大的勇气和执着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他放弃优渥生活的奉献精神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我想宇宙探索應该有中国人的贡献,我想我们做到了。”
  姜鹏戏说起自己读博期间的艰辛和无奈。在对未来职业发展道路选择的建议上,他说:“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根据我的个人经历,总结起来就是,第一,将国家需求与个人兴趣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第二,抓住机遇,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如果遇到要果断做选择。这个时代很好,你们都很幸运。还有,学力学的同学一定要有自信。”
  来源|微信公众号“知行”
其他文献
疫情期间,复工的人们执行分餐制以防范交叉感染。其实,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而西方文明中最早的饮食文化则是合餐。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词,本身就带有分餐的意思。罗马人躺着合餐,周朝人“筵席”分餐  说来奇妙,如今普遍采用分餐制的西方在其文明发源中心罗马一开始采用的是合餐,而今天喜欢共举箸的中国,却在西周时就成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甚至连“筵席”一词,本身也有分餐的意思。
期刊
31年前,在北京八宝山东麓,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建成。它由长202米的直线加速器、输运线、周长240米的圆形加速器(也称储存环)、高6米重650吨的北京谱仪和围绕储存环的同步辐射实验装置等几部分组成,外形像一只硕大的羽毛球拍。  到底什么是对撞机?这个坐落在地下的庞然大物到底是做什么的?科学家用它发现了什么?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
期刊
今年的诺贝尔奖依旧没有中国科学家的身影,间接反映了过去几十年中国在顶尖基础科学的缺位。  在年复一年的关于中国基础科学何时有全球领先性成果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指出,中国的基础科学正处于播种的阶段,还远未到收获的季节。由此拆分这个观点,如何“播种”又成了另一道难题。  正在接受评估的中国超大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以下简称“超大对撞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前所未有的巨额资金投入,成为杨振宁
期刊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疾病抗争的历史。天花,曾经肆虐数千年,杀人无数,但成了迄今全球范围内被人类消灭的唯一一个传染病。  天花,是如何覆灭的?对今天的我们,又有哪些启示?曾打垮罗马帝国和印第安人  迄今最早一例天花患者,出现于古埃及,是从一具木乃伊身上的痘痕推断出来的。天花出现的时间,可能还要往前推许多年。  根据现代科技研究成果,不同类型的天花致死率不同。大天花(感染大天花病毒变种)的死亡率为3
期刊
近年来,大学在知识创新和转移方面的功能被矮化成细小的量化指标,科研活动被各种评估体系所掣肘,SCI变成横行大学和科研的指挥棒,学术生态被改写,大学的真正使命受到极大挑战。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时主导纠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赞同。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意见》提出,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
期刊
当疫情在多国先后暴发,如何有效抗击疫情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韩国疫情暴发一个月,新增患者趋势明显放缓。并未封城的韩国是如何控制蔓延的?2月中旬,新加坡确诊病例是中国以外第二多的国家,早期被网友批评“佛系接受了病毒传播”,但一个月后,事实证明新加坡的防控应对无疑是成功的。日本政府针对疫情所有的措施看上去好像慢半拍,但全部是在《传染病法》《检疫法》等现有法律的框架下制定的,由私人诊所构成的日本防治疫
期刊
中国散裂中子源。来源:新华视界  原本可以拉动20节车厢的火车头,目前只拉了3节车厢。这既造成“火车头”资源的较大浪费,也导致“运力”严重不足,使得“运力”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如此尴尬的窘境,印证在散裂中子源等国内平台型大科学装置的身上,或许再恰当不过。平台型大科学装置是为众多学科领域开展研究服务的重要装置,后续建设直接影响研究人员能否利用此装置有效开展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有20个谱仪孔道
期刊
在中国人的心中,茶,俨然已超出“饮品”的单一概念,既可润唇吻,亦可“抵尘梦”。相较于其他茶类,无论是形、色、香、味,还是意趣,绿茶都更像是一个优美季节,一场盛大的春天。眼下,正是“新火试新茶”的时节,江南茶园已青青,采茶人忙着摘下柔嫩的新叶,赶制今年的头春茶。不妨就从一杯绿茶开始,一起品饮其中深蕴的雅趣和地道风土滋味。绿茶,最早被喝到的茶  綠茶是先民们喝到的最早的茶。起先,它既是药,也是一盘素菜
期刊
最近,关于中国要不要建大对撞机再度成为网上的热门话题。在这场学术争论中最新表态的一位重量级人物,是83岁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据《科技日报》报道,2019年11月7日,83岁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在参加中科院前沿科学国际战略研讨会时说,他的大多数实验,曾受到很多人反对,其中包括很多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奖得主海森堡的反对理由就是:
期刊
“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2016年8月16日凌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成功升天。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卫星和地面之间实现量子通信的国家。  至2018年,“墨子号”圆满完成了三大实验任务。它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相继登上了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  “如果没有相互之间的充分信任与配合,如此高难度的工程很难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