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中学作文教学指导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ho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学方法的陈旧,直接导致了农村作文教学的滞后。要改变这种局面,语文教师必须合理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作文课堂焕发生机。下文笔者就上述话题,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 精设作文结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自身要不断创新,教学也要不断创新。作文贵在创新,为追求这一点,其首要的环节是如何搭建好作文框架,因为格式新颖独特的作文往往会受到读者的青睐。所以,学生在写作前要精心设计作文结构,谋划好第一印象。作文的结构形式很多,下面笔者着重介绍两种形式:
  
  1.题记式
  作文开头如风头,文章开头要写得漂亮精致。好的开头是作文成功的一半,运用题记式写作就是一个例证。何谓题记?题记是写在作文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开头空两格开始写题记的内容,写完后另起一行靠右写“——题记”,一般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它能使所写作文画龙点睛、妙笔生花,从而达到吸引读者阅读作文的效果。欣赏好的题记能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2006年河南省课改实验区中考作文中,一考生以“走进西藏”为题,题记是:每一次民族的交流带来的总是人类的和谐。又如作文“感受精神的力量”,题记是:像一条和陡峭悬崖搏斗的狂奔的激流,你应该纵身跳进那茫茫的、不可知的命运,然后以大无畏的精神战胜它,不管前面有多少困难向你挑衅。以上二例,一则直接揭示文题,另一则引用名家名言,采用什么样的题记内容,学生可以灵活多变,但必须紧扣作文题意。
  
  2.小标题式
  《课标》指出: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是初中生作文的基本要求。运用小标题来谋篇布局,这是学生写作时常用的手法。它能概括所写段落的段意,使内容自成一体,又能给全文分段,使各部分紧密相连、有机融合,达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的效果。如此.学生的概括能力、组材能力会得到加强。小标题种类繁多,常见的有,(1)短句类:“昔人已乘黄鹤去”,“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题“人生路上挫折多”);(2)号码类:“NO.1课堂之乐”。“NO.2操场之乐”,“NO.3寝室之乐”(文题“人生路上快乐多”);[3]镜头类:“镜头一:品亲情”,“镜头二:融亲情”,“镜头三:悟亲情”(文题“人生路上亲情多”);(4)数字类:“一”.“二”、“三”(文题“人生路上亲情多”)。上述例中,语言简洁明了,顺畅自如;上下文基本对称,逻辑严密;符合题意。这是学生拟写小标题时要注意的地方。
  
  二 拓展作文视野
  
  每逢作文课时,学生常叹道:作文难,难于上青天。此时,他们最忌的是肚子空荡荡,以至无从下笔。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拓展作文视野?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作文选材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常用的有:
  1.顶先感受體验
  写作前,教师告诉学生要写作文的题目,让学生为写好作文做一些准备:观察生活,捕提生活信息;体验生活,参加生产劳动;上网查阅,感受时代气息。通过多种途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并且这些材料都具有真实性、时代性的特点,对作文主题有一定的说服力。所以学生写作时会做到有话可说、有材可写,叉不会偏离作文题意。如写作文“我的星期天”,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在周末和家长一起参加生产劳动。通过一天的劳动,学生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农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珍惜粮食的重要性,感受到了星期天生活的非凡意义,素材有了,立意明确了,写作也就不在话下了。这一举措.既让学生感受体验了生活,又为其找到了一条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
  2.领悟模仿范文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篇优美动人的作品,都寄予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让读者去阅读这些文章,双方进行情感交流,促使二者相融。写作前,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范文,让学生去阅读欣赏。渐渐地,作品中那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情节,惊心动魄的场景,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学生的神经中枢,使其领悟作者的意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拓展写作空间,从而达到“让学生借鉴模仿,取其所长,为我所用”的目的。如写童话作文“嘴和鼻的争吵”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篇范文:叶永烈的童话作品《圆圆和方方》。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顿时写作思路大开,兴致高涨。
  3.结尾余音袅袅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此时,教师最好设计一些耐人寻味的话语,给人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艺术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快要结束时,给学生设置悬念,余音袅袅.留下空白,让其思索。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作文视野,又能培养其想象力。《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临近尾声,为了让学生续写课文。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鲁提辖三拳就把郑屠打死了,他是不是太鲁莽了?难道他不怕吃官司?这是不是他唯一所能采取的办法?假如在法治社会的今天,他应该怎样做?经过教师这么一问,学生思绪大开,有感而发,可以想象学生写起作文来就容易多了。
  
  三 美化作文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朱自清说:“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能否准确恰当地选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要评价一篇作文质量的高低,语言优美是首要依据。作文中语言的美表现在多个方面,笔者认为以下两方面尤为重要:
  1.形象性
  形象性是作文语言优美的主要特点之一,往往一篇优秀的作文,其语言都很形象动人。学生用优美形象的语言描绘作文对象、场面,使其在读者面前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常常能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一方面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又会培养学生锤炼作文语言的能力。一些作家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们注重了作品语言的形象性。如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读到此句,让人仿佛置身到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正在你的眼前浮现。
  
  2.生动性
  语言生动性也是学生写作时要讲究的一个方面。一篇优美的文章不仅是形象的再现,还应该要打动读者的心灵,叩击其心弦,引起双方情感的共鸣。“于细微处见真情”,从最小处、最细微的地方人手,描绘其情景,挖掘其内涵,透露其真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生写作时必须紧扣描写对象.捕捉其细处。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血有肉,内容充实具体,迎合读者的口味。如都德笔下的 韩麦尔先生正“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在这里,作者巧妙地抓住了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情,运用了“转、朝、拿、使、写”等一系列动词,把文章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推向了高潮,读者也会从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進而领会作者的用意。
  
  四 注重作文讲评
  
  叶圣陶说:“责令探索,彼必将用心而得之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写作,还要教学生学会作文讲评。作文讲评是对学生作文的总结和评价,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环节。总结过去,开辟未来,它让学生扬长补短,在今后写作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真正发挥作文教学的长期效应。教师讲评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整个作文教学。在初中阶段,作文讲评主要有三种方式:
  
  1.教师讲评
  在作文讲评中,面对全班学生,由教师一人讲评本次作文的情况,表扬优点,指出不足,这是教师惯用的教学方式。它能通观全局、有的放矢。表扬作文中的亮点,使学生为自己的成果感到高兴,又会带动其他学生示范模仿,从而树立信心,激发写作兴趣。如课堂上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把佳作张贴在教室后面展览;把班级佳作汇编整理成册;把佳作放入学生成长档案袋等。
  
  2.学生互评
  “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同心合力。”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针对学生所写的作文在组内进行交流评价,是提高作文讲评效率的一个新举措。集中大家的见解,吸收长处,形成合力。如互评要求:(1)四人一小组共同评改,每组四篇,要有旁批,有50字评语,有四人签名。(2)各大组挑选出范文两篇,并推选两人下节课讲评。互评作文,有力地促进了学生间的融合,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3.学生自评
  《课标》强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来评价自己所写的作文,也是作文讲评的一种好方法。如作文后,教师根据作文要求确定评分细则,然后提出自评步骤:(1)朗读作文,发现和修改错别字、病句。(2)细心阅读,根据评分细则对自己的作文逐项评价。(3)写50字作文后记。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成果作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明白不足,唤起求知欲,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 结语
  
  从构思到讲评,从课外到课内。只要教师精心布局、合理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注重方法并落实到位,就会迎来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灿烂的春天。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探索出的几点不成熟的做法,不当之处,恳请赐教。
其他文献
鲁迅一生虽然从来不相信什么《创作法程》、《小说作法》之类教人死背条条、脱离生活、不切实际的“秘诀”,但始终主张青年学生要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重视写作技巧的训练,并特别指出要从名家名作的初稿与定稿对照中,悟出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不那样寫的道理,认为这是教人作文“极有益处”的好方法。鲁迅作品在新课标中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求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领会鲁迅写作技巧中提高写作能力。从选入新课文的
新的语文教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安排在每一个阅读教学单元之后,与阅读教学相互照应,共同构成了现行语文教材的新体系。  这种新体系的出现是时代的进步,更是语文学科科学发展的结果。但纵观近几年广大一线教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情况,形势却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与要求,简单理解“综合性”,在学习中盲目地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让综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可见教师的重要性;“一个优秀教师不能替代所有的教师”,足见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因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重要,它也是必须的。    一 自我发展的愿望是教师专业自主成长的前提    要想教师专业成长就需要教师有自主发展的愿望,否则就是有名师亲自培养也无济于事。  家鸡是由野鸡演变而来的,但家鸡却飞不起来,是因为它太满足于人类提供给它的“优越生活”了,缺乏像雄鹰一样展翅
中美教材对比之下的优劣,可以说各家有各家的说辞,不过对经历了十几年应试教育折磨的学生来说,不管是美国教材也好,美国教育制度也好,都是隔山望风景,江山无限美,俗话说“老婆永远是别人的好”,很多同学对待中美教材估计也有这样的想法。难道中国教材在美国教材前真的如此不堪一击么?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下面我们就谈谈中国教材的必然性。    一、历史的悠久文化的厚重决定了中国语文教材内容的广泛性    个
最近,听了不少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面对同一文本,由于施教者解读角度不同,所以教学设计和风格呈现出相异的模式。不过,笔者觉得有的课听来让人如舟行碧波,轻松自如;有的听来则如负重登山,艰难苦涩。如何会产生如此洞天之别呢?经过比较发现,切入点的选择正是重要原因之一。  教学时,合宜的切人模式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那么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该怎样寻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解读文章
一    “二十个世纪天国的循环往复/使我们疏远了上帝,接近了尘土。”1934年艾略特在合唱诗《岩石》中这样写道。在他看来,“二十个世纪”,人类迄今的纪元史,就是一部疏远上帝,接近尘土的历史。这一历史是这一人类时间的意义吗? 艾略特的回答是肯定的。  “疏远上帝”,意味着神圣信仰的解体,意味着人心衰败,意味着生存的全面非精神化和意义世界的荒芜。依西方传统,“心灵”是人获得实存的基础,一个无心的人是
一    镇球第一次见到鹤子时才十七岁。那是在一九七五年底,他被所在的工厂派到辖区派出所,充当治安联防队员。他干得不坏,很快成了一名骨干队员,没多久还被提拔为一个三人小分队的队长,负责城西地段的夜间治安。在镇球的朋友和邻居印象里,他那段时间变得沉默寡言,一身神秘的气息,而且很难看到他的踪影。事实上,镇球白天基本上都在家里睡觉,睡得很沉很沉。天黑下去了,他才醒来。晚上八点他准时来到派出所,先是会和值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的兴起,伴随着马原、莫言、残雪,洪峰这个名字也逐渐被人们所知。洪峰早在1983年就开始了小说创作,处女作《啊,山冈上的小白杨》,发表于《绿野》,并获得了“绿野”金牛奖。文学界开始更多地关注他而让他声名大振是在1986后的那些作品,如《瀚海》《奔丧》《极地之侧》等。  纵览洪峰创作历程,我们会发现他在写作技巧,写作精神内核的延展上不断走向成熟。和许多的先锋作家一样,洪
怀念父亲/朱明强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他的猝然长逝可以说是我们兄妹六人人生中最为悲痛的事情。每当想到他去世的时候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我们就痛不欲生。  父亲是个孤儿,从小给别人放牛,靠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后来参加了革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他都参加过,革命的熔炉锻炼了他果敢坚毅的品格。  父亲一生勤劳。在我们小的时候,父亲长年在外工作,一个月回家一次。只要我放学回家看到他的自行车停在院子里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生成。  看着学生积极投入地学习着,我们深深地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感到欣慰。那么,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有哪些呢?    一、设计学习方案    教师的工作主要在课前。教师好比设计师,课堂的成败,首先取决于教师的设计。  七年级第一次作文教学是《这就是我》的命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