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思维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部分,这一过程也同时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在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课长期的观察、研究、尝试中,我觉得有效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方法。
一、找准切入点,创设核心问题情境
通俗地说,切入点就是解决某个问题应该最先着手的地方,英文翻译是point of entry。切入点是一节课非常出彩的地方,切入点找得准,找得好,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难度,而且能够及时切入到教学重点。通常情况下,我们备课备了重点,备了难点,却很少备到切入点。
一个很好的提问就是好的切入点,这个问题能够直接将一些核心内容引出来,这个问题也是在学生能力允许的范围内。
在学习PEP五年级英语下册Unit 6 Part B Read and Write这一部分时,我设计了一个看图猜活动的游戏,分别用到句型Are you collecting leaves? Are they having a picnic? 这两组句型是六单元A部分的重点句型。然后,我以一张遮住一部分的男孩图片为例,让学生猜测男孩在做什么,用情境问题What is he doing? Is he playing chess?将重点句型很自然地引出,降低了本课时的难度。猜测图片Is he playing chess?活动是这节课的切入点,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了Unit 6 A部分的重点句型,又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时Read and Write的内容,而且游戏形式很吸引学生,有一箭三雕的作用,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再以太原郝丽春老师的一节课为例,她讲的是Helen Keller的故事。她设计了这样的活动:A Guessing Game。幻灯片出现了一幅图,是一个约一岁多小孩子的照片,郝老师问:Who is he? 孩子们都猜不出,于是幻灯片又出现了一幅图,是姚明。原來那个小孩子是baby Yao Ming。郝老师问:As a small child,what could he do? What couldn’t he do? 紧接着又提问What can he do now? 之后由姚明过渡到学生们,郝老师问孩子们:As a small child, what could you do? What couldn’t you do?Could you read? But I can read. I read a book yesterday. It is Three Days to See. Who is the writer? Helen Keller.这就是郝老师的切入点。切入点既学习了文本新句型he could,…he couldn’t,…又自然过渡到新话题Helen Keller,十分巧妙。
二、正确解读文本,创设有感情的问题情境
情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英文单词为situation。简而言之,情境指的是与学生真实生活十分贴近的片段,这种片段可能与真实生活有差距,但至少能够为学生在生活中真实交际做很好的铺垫。何为情?“情”指的是从学生内心迸发出来的真实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一首歌,一句诗,一件物品,或者是一个话语片段与学生的内心成功对接,从而唤起学生的真实情感。人是情境的主体,情境能够唤起人的感情,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这种感情,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创设有感情的问题情境,就会使读者和文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准确把握感情基调,首先需要我们正确解读文本。近几年来,对于文本的正确解读成了一个非常受关注的研究专题,不论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还是英语学科。虽然各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共性的特点,如对人文性的关注,对学生真实情感的尊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正确解读文本是教学成功与否最基本的一个前提。正确解读文本,就需要从人文性、学生真实情感、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等几个方面去思考。简而言之,正确解读文本,要做到走入文本,走出文本。
小学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很鲜明的主题,为什么老师们的教学思路却不一样呢?因为老师们在深层次理解这些主题时有所差异。以五年级下册六单元的话题:go on a field trip为例,表面上这个单元是以一些孩子去野外郊游、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活动为主题。在教参提供的单元教学目标中也仅泛泛指出了要培养学生乐于参与游戏、活动,乐于探究,热爱自然的情感目标。但再认真分析一下,和我们的孩子的生活“对接”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单元暗含了一个很重要的情感目标,即让我们的孩子和文中的孩子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唤起他们那种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我们的孩子周末都被各种各样的学习、培优活动挤占得满满,很少有和老师、同学们一起野外郊游的机会,更难得有亲近大自然、做试验、捕捉蝴蝶的机会。抓住了这样的文本情感,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就会在关注文本中孩子活动的时候,更加关注激活我们的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从内心渴望郊游到初步体验郊游,进而到设计一次野外郊游,层层深入,步步提高,让孩子们在课后能够回味更多美好的东西,并有意愿去策划郊游并参与。
三、增大输入量,创设分级问题情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引用这两句古诗是从英语知识输入的角度考虑的。英国著名教学法专家Jane Willis指出:有效的语言学习是语言接触(exposure)、语言使用(use of language)、语言学习的动机(motivation)和语言教学(instruction)。其实,语言学习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在课堂输入多少内容并不等于要求学生就掌握多少内容,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料和语境,将学生校外的生活经历与校内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由学生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
一节课的输出量基本是有控制的,但一节的输入量一定要超过输出量,这样才能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如果我们严格控制了输入,那么输出也会少之又少。所以需要我们以情境搭梯,分级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一节阅读课的内容有不同的级别要求,有的需要学生初步理解,有的需要学生理解,有的需要学生初步会运用,有的需要学生完全会运用。相对于要求初步会运用和完全会运用的内容而言,要求学生理解和初步理解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不同要求的内容也是有变化的,初步会运用的内容会逐渐成为会运用的内容,能理解的变成初步会运用的,初步理解的会变成理解的,学生又会接触到新的需要初步理解的内容。
如在学习PEP五年级英语下册Unit 6 Part B Read and Write这节课的时候,一些问题When do they start? When do they leave?和调查表中How to take?How to go?等,学生基本是不理解的,但因为有情境的帮助,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有些问题,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情境,能够完全理解,如猜图游戏中Is he playing chess?等。
所以我们要尽量创设不同梯度的情境,让学生循序渐进学习英语,逐步提高英语能力。
四、培养写作能力,创设鲜活问题情境
虽然小学生还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写的要求比较低,英语老师也一定要创设鲜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表达,进而学习英语写作。“我手写我心”。我们尽量让孩子们写一些体现创造力的、心中所想的英文内容。
阅读课的学习,既能巩固语言知识,又能渗透一些写作知识,如: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等等。
PEP五年级英语下册Unit 6 Part B Read and Write这节课,我安排了续写故事的活动,还安排了plan a trip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五、阅读课中问题情境的细节处理
阅读课中一些典型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逐层将阅读材料理解、消化、吸收并再生。但在运用这一方法的时候,老师们应注意以下三点问题。
1. 问题的发展
这里问题的发展主要指问题所涉及内容的发展变化。老师们应该将问题的发展与文本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文本中理解问题,用学习文本时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
以PEP五年级英语下册Unit 6 Part B Read and Write关于John的问题为例:Who is he? What is he doing? Is he playing chess? What about his classmates? What are they doing?这些问题,既有对于旧文本所含知识的复习,又有新文本重点知识的导入,还有新文本中重点知识的运用和拓展。
2. 问题的关注度
只有学生理解了问题,才能够准确回答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向语文、数学学科那样,让学生养成关注问题的好习惯。在呈现一些问题的时候,让孩子们齐声读一读,也可以让个别孩子读一读,然后再开始寻求问题答案的活动。
3. 问题的多元化
问题的多元化主要指提出问题的对象和回答问题的对象是多元的,提出问题的可以是老师,可以是某个学生,可以是某些学生,回答问题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对象。一定避免只有老师提问,孩子回答的被动的教学方式。
一节好课如一首好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我想这是我们英语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让我们一起努力,为追求更完善,更有效的课堂而奋斗。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林静)
一、找准切入点,创设核心问题情境
通俗地说,切入点就是解决某个问题应该最先着手的地方,英文翻译是point of entry。切入点是一节课非常出彩的地方,切入点找得准,找得好,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难度,而且能够及时切入到教学重点。通常情况下,我们备课备了重点,备了难点,却很少备到切入点。
一个很好的提问就是好的切入点,这个问题能够直接将一些核心内容引出来,这个问题也是在学生能力允许的范围内。
在学习PEP五年级英语下册Unit 6 Part B Read and Write这一部分时,我设计了一个看图猜活动的游戏,分别用到句型Are you collecting leaves? Are they having a picnic? 这两组句型是六单元A部分的重点句型。然后,我以一张遮住一部分的男孩图片为例,让学生猜测男孩在做什么,用情境问题What is he doing? Is he playing chess?将重点句型很自然地引出,降低了本课时的难度。猜测图片Is he playing chess?活动是这节课的切入点,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了Unit 6 A部分的重点句型,又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时Read and Write的内容,而且游戏形式很吸引学生,有一箭三雕的作用,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再以太原郝丽春老师的一节课为例,她讲的是Helen Keller的故事。她设计了这样的活动:A Guessing Game。幻灯片出现了一幅图,是一个约一岁多小孩子的照片,郝老师问:Who is he? 孩子们都猜不出,于是幻灯片又出现了一幅图,是姚明。原來那个小孩子是baby Yao Ming。郝老师问:As a small child,what could he do? What couldn’t he do? 紧接着又提问What can he do now? 之后由姚明过渡到学生们,郝老师问孩子们:As a small child, what could you do? What couldn’t you do?Could you read? But I can read. I read a book yesterday. It is Three Days to See. Who is the writer? Helen Keller.这就是郝老师的切入点。切入点既学习了文本新句型he could,…he couldn’t,…又自然过渡到新话题Helen Keller,十分巧妙。
二、正确解读文本,创设有感情的问题情境
情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英文单词为situation。简而言之,情境指的是与学生真实生活十分贴近的片段,这种片段可能与真实生活有差距,但至少能够为学生在生活中真实交际做很好的铺垫。何为情?“情”指的是从学生内心迸发出来的真实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一首歌,一句诗,一件物品,或者是一个话语片段与学生的内心成功对接,从而唤起学生的真实情感。人是情境的主体,情境能够唤起人的感情,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这种感情,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创设有感情的问题情境,就会使读者和文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准确把握感情基调,首先需要我们正确解读文本。近几年来,对于文本的正确解读成了一个非常受关注的研究专题,不论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还是英语学科。虽然各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共性的特点,如对人文性的关注,对学生真实情感的尊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正确解读文本是教学成功与否最基本的一个前提。正确解读文本,就需要从人文性、学生真实情感、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等几个方面去思考。简而言之,正确解读文本,要做到走入文本,走出文本。
小学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很鲜明的主题,为什么老师们的教学思路却不一样呢?因为老师们在深层次理解这些主题时有所差异。以五年级下册六单元的话题:go on a field trip为例,表面上这个单元是以一些孩子去野外郊游、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活动为主题。在教参提供的单元教学目标中也仅泛泛指出了要培养学生乐于参与游戏、活动,乐于探究,热爱自然的情感目标。但再认真分析一下,和我们的孩子的生活“对接”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单元暗含了一个很重要的情感目标,即让我们的孩子和文中的孩子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唤起他们那种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我们的孩子周末都被各种各样的学习、培优活动挤占得满满,很少有和老师、同学们一起野外郊游的机会,更难得有亲近大自然、做试验、捕捉蝴蝶的机会。抓住了这样的文本情感,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就会在关注文本中孩子活动的时候,更加关注激活我们的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从内心渴望郊游到初步体验郊游,进而到设计一次野外郊游,层层深入,步步提高,让孩子们在课后能够回味更多美好的东西,并有意愿去策划郊游并参与。
三、增大输入量,创设分级问题情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引用这两句古诗是从英语知识输入的角度考虑的。英国著名教学法专家Jane Willis指出:有效的语言学习是语言接触(exposure)、语言使用(use of language)、语言学习的动机(motivation)和语言教学(instruction)。其实,语言学习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在课堂输入多少内容并不等于要求学生就掌握多少内容,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料和语境,将学生校外的生活经历与校内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由学生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
一节课的输出量基本是有控制的,但一节的输入量一定要超过输出量,这样才能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如果我们严格控制了输入,那么输出也会少之又少。所以需要我们以情境搭梯,分级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一节阅读课的内容有不同的级别要求,有的需要学生初步理解,有的需要学生理解,有的需要学生初步会运用,有的需要学生完全会运用。相对于要求初步会运用和完全会运用的内容而言,要求学生理解和初步理解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不同要求的内容也是有变化的,初步会运用的内容会逐渐成为会运用的内容,能理解的变成初步会运用的,初步理解的会变成理解的,学生又会接触到新的需要初步理解的内容。
如在学习PEP五年级英语下册Unit 6 Part B Read and Write这节课的时候,一些问题When do they start? When do they leave?和调查表中How to take?How to go?等,学生基本是不理解的,但因为有情境的帮助,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有些问题,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情境,能够完全理解,如猜图游戏中Is he playing chess?等。
所以我们要尽量创设不同梯度的情境,让学生循序渐进学习英语,逐步提高英语能力。
四、培养写作能力,创设鲜活问题情境
虽然小学生还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写的要求比较低,英语老师也一定要创设鲜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表达,进而学习英语写作。“我手写我心”。我们尽量让孩子们写一些体现创造力的、心中所想的英文内容。
阅读课的学习,既能巩固语言知识,又能渗透一些写作知识,如: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等等。
PEP五年级英语下册Unit 6 Part B Read and Write这节课,我安排了续写故事的活动,还安排了plan a trip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五、阅读课中问题情境的细节处理
阅读课中一些典型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逐层将阅读材料理解、消化、吸收并再生。但在运用这一方法的时候,老师们应注意以下三点问题。
1. 问题的发展
这里问题的发展主要指问题所涉及内容的发展变化。老师们应该将问题的发展与文本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文本中理解问题,用学习文本时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
以PEP五年级英语下册Unit 6 Part B Read and Write关于John的问题为例:Who is he? What is he doing? Is he playing chess? What about his classmates? What are they doing?这些问题,既有对于旧文本所含知识的复习,又有新文本重点知识的导入,还有新文本中重点知识的运用和拓展。
2. 问题的关注度
只有学生理解了问题,才能够准确回答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向语文、数学学科那样,让学生养成关注问题的好习惯。在呈现一些问题的时候,让孩子们齐声读一读,也可以让个别孩子读一读,然后再开始寻求问题答案的活动。
3. 问题的多元化
问题的多元化主要指提出问题的对象和回答问题的对象是多元的,提出问题的可以是老师,可以是某个学生,可以是某些学生,回答问题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对象。一定避免只有老师提问,孩子回答的被动的教学方式。
一节好课如一首好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我想这是我们英语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让我们一起努力,为追求更完善,更有效的课堂而奋斗。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