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机械制图》作为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多年以来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应用,势必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新的冲击。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机械制图在新形势下的发展,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机械制图教学中一些新的思路,以其对本课程的教学实践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机械制图创新课程安排作业布置与批改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工学结合,教育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性人才。实践证明,大多数课程仅仅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是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的,必须通过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机械制图》课程作为机械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具有三性:重要性、技术性、基础性。其重要性取决于其研究对象,学习制图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能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学习机械专业的任何一个工种,第一项技能就是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图样看不懂,谈不上能加工出合格的工件,能进行正确的组装、装配。在职业学校机械类的课程设置中,本课程是计划课时数较多的课程之一,所以又将本课程视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那么,针对这样一门以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的学科来说,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是很重要的。显然,过去那种单调的管理模式教学,单一的教学手段,统一的评分标准是很难适应现阶段的教学要求的。
一、课程安排分析
《机械制图》教材是分为画法几何、机械制图和AtuoCAD三大板块,其中画法几何占整个学时数的比重比较大。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三部分的内容是逐步完成的,也就是说,先要讲完画法几何的内容,然后再依次讲授后两部分内容。这样设置课程的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方法认为画法几何是基础内容,理论基础扎实后续课程才会学得好。而事实上,经过对毕业生的调研后发现,在企业中应用的比较多的往往是零件图、装配图与AtuoCAD部分的内容。同时,传统的教学安排中组合体视图部分所采用的教具是模型、挂图、多媒体图片,这些教具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例如模型数量上、形状上的局限,图片无法转换角度的空间视觉局限等等。
根据企业实践需要,在教学安排上可将画法几何部分原有课时压缩,将画法几何中的一部分内容移至后续课程之中,将此部分与后续课程结合讲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充分结合。例如:将补画三视图的内容利用CAD软件讲解,CAD软件有极轴功能,就很容易找好相应的投影关系。也可以将比较难绘制的轴测图放在CAD中讲解。在课程之初,不再直接为学生讲解各种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理论性太强,内容琐碎繁多),这样很容易在一开始就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将CAD软件带入理论课堂,利用CAD软件的建模功能讲解基本几何体、组合体等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直观感受立体的外形,而且还可以利用软件的刨切功能看到立体的内部结构。我们甚至可以再讲模型立体的同时,将后续的零件图逐步渗透给学生,这样一来在学习后续课程时,学生已经建立较好的空间立体感,对后续课程的掌握极为有利。利用CAD讲解的好处不仅仅表现在建立空间立体感这一点上,学生无形中就会对这类软件十分感兴趣,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感兴趣必然会转化为学习软件过程中的主动学、自觉学。另外传统教学的理论性比较强,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在一节课上全部集中。而CAD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形态多变、动手与动脑结合紧密等特点,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加,自然会集中注意力听讲。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将国家标准的内容不知不觉的渗透给学生。例如:在绘制CAD图形时,我们就会告知学生粗细线条的宽度、图框的大小、标题栏的位置以及规格等等。这样一来,我们只需要在后续的零件图或装配图绘制的过程中再着重强调一下,学生就可完全掌握。
二、教学手段
1、采用直观教学法
在标准件部分,实物教学的直观性较强,学生易理解,对画法规定部分的教条式宣讲变为简单的演示。
2、理论走向实践,实践指导理论
例如,将零件图与装配图的授课地点改到实训室,将学生四到六人分为一组,分配一个涡轮减速器工具、量具配齐,在指定的时间内通过小组合作测绘出所有零件图、装配图,使零件测绘和读零件图教学同时进行,使学生做到对所学知识边应用的应用、实践、观察、分析同时进行,使学生能把那些在学习中已形成的技能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热情被充分调动。
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要求测量绘制实际零件或者根据要求改良原有图纸。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三分讲,七分练”。并且联系的内容一定要适应工作要求,这样的练习才是有价值的。实践画图课堂化就是将画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到有实物的实训室去面对真正的零件或机器绘制图纸。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测量以及如何查阅参考书籍,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过程既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又可以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学生不断重复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最终必然受到较好效果。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本課程的突出特点是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读图,识图能力及提高空间形象力。因此,制图课上安排了大量的习题课,占到总课时的1/3,来完成此项技能。
1、作业的布置原则
(1)数量适中,各题分工明确。
作业易精不宜多,所选作业能够反应教材的主要内容,题目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2)富有启发,一题多变。
布置的作业针对相应教材,设计一些新颖的作业,一方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让学生灵活的运用学习到的知识点。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法。
2、作业的批改
(1)面对面的批改
采用面对面的批改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利用标准的制图方式进行绘图。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勤批勤改的批改方式
(3)读图作业分组讨论方式原因是什么。
读图作业采用课后批改的话,学生作业打错往往不知道错在哪里,因为他们没有实践经验,没有见过相应的器材及机械设备。从图片上观看,认识效果不够深入。如能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学生到车间进行直观教学效果更佳。当学生对图样看法不一致时,通过小组讨论,往往能达到观点统一,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印象也比较深刻。同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求得答案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图样的掌控力。
通过对制图教学的总结和教学中的不断反思与改进,学生对《机械制图》具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空间想象力及动手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反应效果较好。
关键词:机械制图创新课程安排作业布置与批改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工学结合,教育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性人才。实践证明,大多数课程仅仅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是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的,必须通过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机械制图》课程作为机械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具有三性:重要性、技术性、基础性。其重要性取决于其研究对象,学习制图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能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学习机械专业的任何一个工种,第一项技能就是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图样看不懂,谈不上能加工出合格的工件,能进行正确的组装、装配。在职业学校机械类的课程设置中,本课程是计划课时数较多的课程之一,所以又将本课程视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那么,针对这样一门以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的学科来说,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是很重要的。显然,过去那种单调的管理模式教学,单一的教学手段,统一的评分标准是很难适应现阶段的教学要求的。
一、课程安排分析
《机械制图》教材是分为画法几何、机械制图和AtuoCAD三大板块,其中画法几何占整个学时数的比重比较大。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三部分的内容是逐步完成的,也就是说,先要讲完画法几何的内容,然后再依次讲授后两部分内容。这样设置课程的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方法认为画法几何是基础内容,理论基础扎实后续课程才会学得好。而事实上,经过对毕业生的调研后发现,在企业中应用的比较多的往往是零件图、装配图与AtuoCAD部分的内容。同时,传统的教学安排中组合体视图部分所采用的教具是模型、挂图、多媒体图片,这些教具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例如模型数量上、形状上的局限,图片无法转换角度的空间视觉局限等等。
根据企业实践需要,在教学安排上可将画法几何部分原有课时压缩,将画法几何中的一部分内容移至后续课程之中,将此部分与后续课程结合讲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充分结合。例如:将补画三视图的内容利用CAD软件讲解,CAD软件有极轴功能,就很容易找好相应的投影关系。也可以将比较难绘制的轴测图放在CAD中讲解。在课程之初,不再直接为学生讲解各种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理论性太强,内容琐碎繁多),这样很容易在一开始就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将CAD软件带入理论课堂,利用CAD软件的建模功能讲解基本几何体、组合体等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直观感受立体的外形,而且还可以利用软件的刨切功能看到立体的内部结构。我们甚至可以再讲模型立体的同时,将后续的零件图逐步渗透给学生,这样一来在学习后续课程时,学生已经建立较好的空间立体感,对后续课程的掌握极为有利。利用CAD讲解的好处不仅仅表现在建立空间立体感这一点上,学生无形中就会对这类软件十分感兴趣,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感兴趣必然会转化为学习软件过程中的主动学、自觉学。另外传统教学的理论性比较强,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在一节课上全部集中。而CAD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形态多变、动手与动脑结合紧密等特点,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加,自然会集中注意力听讲。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将国家标准的内容不知不觉的渗透给学生。例如:在绘制CAD图形时,我们就会告知学生粗细线条的宽度、图框的大小、标题栏的位置以及规格等等。这样一来,我们只需要在后续的零件图或装配图绘制的过程中再着重强调一下,学生就可完全掌握。
二、教学手段
1、采用直观教学法
在标准件部分,实物教学的直观性较强,学生易理解,对画法规定部分的教条式宣讲变为简单的演示。
2、理论走向实践,实践指导理论
例如,将零件图与装配图的授课地点改到实训室,将学生四到六人分为一组,分配一个涡轮减速器工具、量具配齐,在指定的时间内通过小组合作测绘出所有零件图、装配图,使零件测绘和读零件图教学同时进行,使学生做到对所学知识边应用的应用、实践、观察、分析同时进行,使学生能把那些在学习中已形成的技能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热情被充分调动。
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要求测量绘制实际零件或者根据要求改良原有图纸。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三分讲,七分练”。并且联系的内容一定要适应工作要求,这样的练习才是有价值的。实践画图课堂化就是将画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到有实物的实训室去面对真正的零件或机器绘制图纸。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测量以及如何查阅参考书籍,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过程既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又可以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学生不断重复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最终必然受到较好效果。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本課程的突出特点是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读图,识图能力及提高空间形象力。因此,制图课上安排了大量的习题课,占到总课时的1/3,来完成此项技能。
1、作业的布置原则
(1)数量适中,各题分工明确。
作业易精不宜多,所选作业能够反应教材的主要内容,题目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2)富有启发,一题多变。
布置的作业针对相应教材,设计一些新颖的作业,一方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让学生灵活的运用学习到的知识点。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法。
2、作业的批改
(1)面对面的批改
采用面对面的批改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利用标准的制图方式进行绘图。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勤批勤改的批改方式
(3)读图作业分组讨论方式原因是什么。
读图作业采用课后批改的话,学生作业打错往往不知道错在哪里,因为他们没有实践经验,没有见过相应的器材及机械设备。从图片上观看,认识效果不够深入。如能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学生到车间进行直观教学效果更佳。当学生对图样看法不一致时,通过小组讨论,往往能达到观点统一,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印象也比较深刻。同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求得答案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图样的掌控力。
通过对制图教学的总结和教学中的不断反思与改进,学生对《机械制图》具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空间想象力及动手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反应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