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安时期,毛泽东为许多人祝过寿,但拒绝别人为他做寿。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想为毛泽东祝寿,但他坚持说:“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
毛泽东步入老年以后,开始注意起自己的生日,但从不接受别人的宴请。他有时在12月26日这一天,邀请一些人聚一聚。餐桌上没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套话,更没有寿星端坐,接受别人祝寿之类的旧俗。只摆几个简单的菜和一些红白酒,与人聊一聊。这种寿辰小聚往往像开会,充满了政治内容和时代特色。毛泽东的“生日”,时过时不过,过法各不同,一切由他自己决定,既有趣又耐人寻味。
五十岁生日:拒绝做寿
194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50岁生日。按照中国的习俗,50岁是大寿,理应好好庆贺一番。党内一些同志提议为他做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凯丰致信毛泽东,报告了这一计划。
毛泽东看了凯丰的信,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共产党的领导人不能做这类事,何况又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时。
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拒绝为自己做寿,“怕生出不良影响”,但他对许多老同志的生辰却记挂在心,如对吴玉章、林伯渠、朱德、徐特立等,用书信、题词或其它形式热情祝寿;他还邀请住地枣园村24位年过60的老人赴宴,为他们集体祝寿。这些都体现了毛泽东“他人第一”的高风亮节。
五十一岁生日:接受集体祝寿
延安时期,毛泽东拒绝为他自己祝寿,但也接受过集体祝寿。1944年12月16日,中央办公厅为杨家岭党中央机关的56位50岁以上的老同志,举办了一次集体祝寿活动。第二天,《解放日报》作了如下报道:
中央办公厅政治处在中央大礼堂为全杨家岭56位50岁以上的同志集体祝寿,从伙夫、马夫到毛主席、总司令。会场四壁悬挂着各界送的寿灯、寿幛、寿联、寿诗、寿词。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李富春致开幕词,说今天为56位同志祝寿,是我党一件大事,这样红火的大会象征着我党事业的辉煌前途。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李富春代读毛主席的答词(主席因有要事不能参加)。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长刘少奇致祝词说:这次祝寿有伙夫、马夫,有中央委员,有朱总司令、刘伯承师长,这说明我们党对伙夫、马夫与中央委员是一样的,是平等的……晚上民众剧团演出秦腔助兴,并举行盛大舞会。寿公姓名年龄如下:徐特立68,吴玉章65,朱宝庭64,董必武60,朱总司令58,林伯渠58,李六如57,刘伯承53,范文澜52,毛主席51……
五十九岁生日:与身边人同吃清汤面
1952年12月26日上午,毛泽东醒来后,吩咐卫士叫来他的保健医生和行政秘书王鹤滨,陪他吃饭。
紫云轩的过厅是毛泽东用餐的地方。王鹤滨到时,八仙桌上已摆了几碟小菜,有酱菜、辣椒、腐乳和酱牛肉,都是厨师廖炳福按照湖南口味制作的。桌上没有毛泽东经常吃的米饭和炒菜,但却多了一盆刚煮好的清汤白面条。两只中号高脚玻璃杯里,已斟好了多半杯葡萄酒。这种吃法,王鹤滨很少见,不免有些诧异。
毛泽东从卧室走出,招呼王鹤滨入座。他举起酒杯微笑着说:“王医生,来,干杯!今天是我的生日。”说完,与王鹤滨碰杯而饮。王鹤滨这时才知道毛泽东请他陪吃饭的原由,心中十分激动,赶紧说:“祝主席身体健康!长寿!”说完,一饮而尽。
毛泽东喝了一口酒,说:“王医生,咱们不祝寿,但是可以吃清汤面,是吧!”说着,就要拿碗给王鹤滨盛面条。王急忙先给毛泽东盛了一碗面条,毛泽东拌着小菜吃得很香,高兴地对王说:“做寿是不会使人长寿的,对吧!人活百岁就不得了喽!”
这时,王鹤滨想起前几天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来请示:“主席,兄弟党和外国首脑发来(给你)的祝寿电报怎么办?”毛泽东当即明确表示:“收下来,都不见报!”还补充说,“如果人家要问,为什么没有在报上发表他们的电文,就说这是我们国家的习惯。”毛泽东的59岁寿辰,就这样与身边的普通工作人员吃了一顿清汤面度过了。
六十岁生日:江青巧妙设计很得意
195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花甲”大寿。警卫人员们抑制不住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想给他祝寿。这天,中央办公厅警卫科长申虎成很早就来到值班室,走到毛泽东床前,把大家的心意报告给他,并祝他健康长寿。
毛泽东听后微笑着点点头,说:“谢谢同志们!”稍停,又对申虎成说,“你去备点酒,让老廖师傅做四个菜,一个汤,请大家一起吃顿饭。”毛泽东还特别叮嘱说,别忘了告诉烧锅炉的工人和秘书同志们,请他们一起来。
这次简朴的“寿宴”只有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参加,没有他的亲属。当天毛泽东就启程赴杭州,晚上到达,住在西湖边上的刘庄。
毛泽东这次来杭州,一住就是两个半月,第二年3月14日才回北京。主要工作是亲自主持起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随行人员有中办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长罗瑞卿、秘书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以及叶子龙、江青。
毛泽东住下后,江青找到负责接待的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王芳说:主席不愿意人家向他祝寿,但我们得有个表示。1954年元旦快到了,是否请浙江省委以庆祝元旦的名义,请主席吃饭,并以此向主席表示祝寿。但不要说“祝寿”、“长寿”什么的,意到话不到,免得主席不高兴。
浙江省委完全同意这个方案。12月30日晚,毛泽东高兴地赴宴。餐桌上除了酒菜外,还摆放了花生、红枣和面条,意为庆祝华诞、祝愿长寿。席间气氛热烈愉快,大家轮流向毛泽东祝酒,他高兴地一一作答。他平时很少喝酒,但那晚却喝了不少,对杭州菜也很喜欢。末了,毛泽东面前还有四杯茅台酒,他冲王芳说:你喝了吧,别浪费。王芳遵命,一扫而光。几年后,毛泽东还传话给王芳,要他少喝点酒。
这年毛泽东60周岁,两鬓已有一些白发。吃完饭后,他的兴致依然很高,没有离席之意。大家高兴地围着他说话。罗瑞卿开玩笑说:“王芳厅长,你一个山东大汉,怎么起了个女人名字,应该改一下,去掉‘芳’字的草字头。”王芳表示同意改,并当场请主席批准。毛泽东红光满面,谈笑风生,笑着说:“我可不同意,你们山东绿化搞得不好,到处都是荒山秃岭,连草都不长。你王芳头上刚长了一棵草,就要除掉它,我不同意。什么时候山东绿化搞好了,你再改名字。”这番话,引起大家一阵笑声。
事后,王芳问江青:主席领会我们设宴的用意吗?江青笑而不答。稍停又说:这不重要,反正我们的心意到了。似乎对于她自己的这次巧妙设计很得意。
七十岁生日:自费办家庭寿宴
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过了三个生日。从保存下来的菜谱看,这三个生日都过得很简单。没有肉,没有酒,没有寿糕,只有几个素菜,一盘辣子,一个汤,主食是米饭,看不出任何喜庆气氛。
196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70岁大寿。古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加上此时全国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中苏论战初获胜利,毛泽东心中充满喜悦。他第一次主动提出,自己出钱办酒席,设家宴请大家,一起过这个生日。
宴席设在颐年堂,时间定在12月26日晚上。对于吃什么菜,喝什么酒,请什么人参加,设几桌菜等,毛泽东都作了具体交代。
12月25日下午,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顾作良与厨师们一起,讨论制定菜谱。他们决定不搞什么山珍海味,也不上什么名贵酒水,大多是毛泽东平时爱吃的普通菜肴,再增加几道有祝寿意义的菜而已,是一次既普通又有庆祝意义的宴席。他们把这个方案报上去后,得到了批准。12月26日,毛泽东厨房的两位厨师,加上从服务科请来的一位厨师,开始了紧张的准备。
晚7时,寿宴正式开始,有30多人参加。厅内灯光明亮,洋溢着喜庆气氛。毛泽东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同席,他的亲属们坐另一桌。大家推杯换盏,欢声笑语,同祝毛泽东健康长寿。毛泽东站起来笑着举杯答道:“谢谢,大家健康长寿!”然后喝下一口酒,大家鼓掌欢笑。
庆寿家宴结束后,毛泽东提出要与每个人照一张相留念。人们鼓掌欢迎。这天晚上,毛泽东没有讲更多政治性的话,但始终微笑,流露出少有的轻松愉快;人们也没有许多祝寿词,但从心底真诚地祝主席健康长寿。
毛泽东的大女儿李敏和丈夫孔令华、侄女毛远志和丈夫曹全夫及他们的女儿曹立亚、毛泽东的表侄孙女王海容,都来看他,他显得很高兴。饭后,毛泽东特意穿了他那身浅灰色的中山装,与孩子们一起照了几张纪念相。
最后一个生日:显得格外高兴
毛主席去世前的几年里,他的故乡湖南在每年的12月26日都要送上些家乡的土特产,他一反常态破例领受了盛情。
1975年12月26日,毛泽东82岁生日,也是他最后一个生日。这天,毛泽东特地请来了以前在自己身边工作过的几位同志。一早,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和护士长吴旭君、秘书张玉凤等来到毛泽东的居室,居室里立刻传出了欢声笑语。
这次生日,毛泽东的餐桌上也很简单,只是比平时多了几样菜。毛泽东还喝了胖头鱼汤,并高兴地说:“胖头鱼汤好香噢!”他坚持自己用勺舀汤喝,这顿生日饭,他吃得很香,显得格外高兴……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吴雨
毛泽东步入老年以后,开始注意起自己的生日,但从不接受别人的宴请。他有时在12月26日这一天,邀请一些人聚一聚。餐桌上没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套话,更没有寿星端坐,接受别人祝寿之类的旧俗。只摆几个简单的菜和一些红白酒,与人聊一聊。这种寿辰小聚往往像开会,充满了政治内容和时代特色。毛泽东的“生日”,时过时不过,过法各不同,一切由他自己决定,既有趣又耐人寻味。
五十岁生日:拒绝做寿
194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50岁生日。按照中国的习俗,50岁是大寿,理应好好庆贺一番。党内一些同志提议为他做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凯丰致信毛泽东,报告了这一计划。
毛泽东看了凯丰的信,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共产党的领导人不能做这类事,何况又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时。
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拒绝为自己做寿,“怕生出不良影响”,但他对许多老同志的生辰却记挂在心,如对吴玉章、林伯渠、朱德、徐特立等,用书信、题词或其它形式热情祝寿;他还邀请住地枣园村24位年过60的老人赴宴,为他们集体祝寿。这些都体现了毛泽东“他人第一”的高风亮节。
五十一岁生日:接受集体祝寿
延安时期,毛泽东拒绝为他自己祝寿,但也接受过集体祝寿。1944年12月16日,中央办公厅为杨家岭党中央机关的56位50岁以上的老同志,举办了一次集体祝寿活动。第二天,《解放日报》作了如下报道:
中央办公厅政治处在中央大礼堂为全杨家岭56位50岁以上的同志集体祝寿,从伙夫、马夫到毛主席、总司令。会场四壁悬挂着各界送的寿灯、寿幛、寿联、寿诗、寿词。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李富春致开幕词,说今天为56位同志祝寿,是我党一件大事,这样红火的大会象征着我党事业的辉煌前途。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李富春代读毛主席的答词(主席因有要事不能参加)。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长刘少奇致祝词说:这次祝寿有伙夫、马夫,有中央委员,有朱总司令、刘伯承师长,这说明我们党对伙夫、马夫与中央委员是一样的,是平等的……晚上民众剧团演出秦腔助兴,并举行盛大舞会。寿公姓名年龄如下:徐特立68,吴玉章65,朱宝庭64,董必武60,朱总司令58,林伯渠58,李六如57,刘伯承53,范文澜52,毛主席51……
五十九岁生日:与身边人同吃清汤面
1952年12月26日上午,毛泽东醒来后,吩咐卫士叫来他的保健医生和行政秘书王鹤滨,陪他吃饭。
紫云轩的过厅是毛泽东用餐的地方。王鹤滨到时,八仙桌上已摆了几碟小菜,有酱菜、辣椒、腐乳和酱牛肉,都是厨师廖炳福按照湖南口味制作的。桌上没有毛泽东经常吃的米饭和炒菜,但却多了一盆刚煮好的清汤白面条。两只中号高脚玻璃杯里,已斟好了多半杯葡萄酒。这种吃法,王鹤滨很少见,不免有些诧异。
毛泽东从卧室走出,招呼王鹤滨入座。他举起酒杯微笑着说:“王医生,来,干杯!今天是我的生日。”说完,与王鹤滨碰杯而饮。王鹤滨这时才知道毛泽东请他陪吃饭的原由,心中十分激动,赶紧说:“祝主席身体健康!长寿!”说完,一饮而尽。
毛泽东喝了一口酒,说:“王医生,咱们不祝寿,但是可以吃清汤面,是吧!”说着,就要拿碗给王鹤滨盛面条。王急忙先给毛泽东盛了一碗面条,毛泽东拌着小菜吃得很香,高兴地对王说:“做寿是不会使人长寿的,对吧!人活百岁就不得了喽!”
这时,王鹤滨想起前几天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来请示:“主席,兄弟党和外国首脑发来(给你)的祝寿电报怎么办?”毛泽东当即明确表示:“收下来,都不见报!”还补充说,“如果人家要问,为什么没有在报上发表他们的电文,就说这是我们国家的习惯。”毛泽东的59岁寿辰,就这样与身边的普通工作人员吃了一顿清汤面度过了。
六十岁生日:江青巧妙设计很得意
195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花甲”大寿。警卫人员们抑制不住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想给他祝寿。这天,中央办公厅警卫科长申虎成很早就来到值班室,走到毛泽东床前,把大家的心意报告给他,并祝他健康长寿。
毛泽东听后微笑着点点头,说:“谢谢同志们!”稍停,又对申虎成说,“你去备点酒,让老廖师傅做四个菜,一个汤,请大家一起吃顿饭。”毛泽东还特别叮嘱说,别忘了告诉烧锅炉的工人和秘书同志们,请他们一起来。
这次简朴的“寿宴”只有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参加,没有他的亲属。当天毛泽东就启程赴杭州,晚上到达,住在西湖边上的刘庄。
毛泽东这次来杭州,一住就是两个半月,第二年3月14日才回北京。主要工作是亲自主持起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随行人员有中办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长罗瑞卿、秘书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以及叶子龙、江青。
毛泽东住下后,江青找到负责接待的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王芳说:主席不愿意人家向他祝寿,但我们得有个表示。1954年元旦快到了,是否请浙江省委以庆祝元旦的名义,请主席吃饭,并以此向主席表示祝寿。但不要说“祝寿”、“长寿”什么的,意到话不到,免得主席不高兴。
浙江省委完全同意这个方案。12月30日晚,毛泽东高兴地赴宴。餐桌上除了酒菜外,还摆放了花生、红枣和面条,意为庆祝华诞、祝愿长寿。席间气氛热烈愉快,大家轮流向毛泽东祝酒,他高兴地一一作答。他平时很少喝酒,但那晚却喝了不少,对杭州菜也很喜欢。末了,毛泽东面前还有四杯茅台酒,他冲王芳说:你喝了吧,别浪费。王芳遵命,一扫而光。几年后,毛泽东还传话给王芳,要他少喝点酒。
这年毛泽东60周岁,两鬓已有一些白发。吃完饭后,他的兴致依然很高,没有离席之意。大家高兴地围着他说话。罗瑞卿开玩笑说:“王芳厅长,你一个山东大汉,怎么起了个女人名字,应该改一下,去掉‘芳’字的草字头。”王芳表示同意改,并当场请主席批准。毛泽东红光满面,谈笑风生,笑着说:“我可不同意,你们山东绿化搞得不好,到处都是荒山秃岭,连草都不长。你王芳头上刚长了一棵草,就要除掉它,我不同意。什么时候山东绿化搞好了,你再改名字。”这番话,引起大家一阵笑声。
事后,王芳问江青:主席领会我们设宴的用意吗?江青笑而不答。稍停又说:这不重要,反正我们的心意到了。似乎对于她自己的这次巧妙设计很得意。
七十岁生日:自费办家庭寿宴
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过了三个生日。从保存下来的菜谱看,这三个生日都过得很简单。没有肉,没有酒,没有寿糕,只有几个素菜,一盘辣子,一个汤,主食是米饭,看不出任何喜庆气氛。
196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70岁大寿。古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加上此时全国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中苏论战初获胜利,毛泽东心中充满喜悦。他第一次主动提出,自己出钱办酒席,设家宴请大家,一起过这个生日。
宴席设在颐年堂,时间定在12月26日晚上。对于吃什么菜,喝什么酒,请什么人参加,设几桌菜等,毛泽东都作了具体交代。
12月25日下午,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顾作良与厨师们一起,讨论制定菜谱。他们决定不搞什么山珍海味,也不上什么名贵酒水,大多是毛泽东平时爱吃的普通菜肴,再增加几道有祝寿意义的菜而已,是一次既普通又有庆祝意义的宴席。他们把这个方案报上去后,得到了批准。12月26日,毛泽东厨房的两位厨师,加上从服务科请来的一位厨师,开始了紧张的准备。
晚7时,寿宴正式开始,有30多人参加。厅内灯光明亮,洋溢着喜庆气氛。毛泽东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同席,他的亲属们坐另一桌。大家推杯换盏,欢声笑语,同祝毛泽东健康长寿。毛泽东站起来笑着举杯答道:“谢谢,大家健康长寿!”然后喝下一口酒,大家鼓掌欢笑。
庆寿家宴结束后,毛泽东提出要与每个人照一张相留念。人们鼓掌欢迎。这天晚上,毛泽东没有讲更多政治性的话,但始终微笑,流露出少有的轻松愉快;人们也没有许多祝寿词,但从心底真诚地祝主席健康长寿。
毛泽东的大女儿李敏和丈夫孔令华、侄女毛远志和丈夫曹全夫及他们的女儿曹立亚、毛泽东的表侄孙女王海容,都来看他,他显得很高兴。饭后,毛泽东特意穿了他那身浅灰色的中山装,与孩子们一起照了几张纪念相。
最后一个生日:显得格外高兴
毛主席去世前的几年里,他的故乡湖南在每年的12月26日都要送上些家乡的土特产,他一反常态破例领受了盛情。
1975年12月26日,毛泽东82岁生日,也是他最后一个生日。这天,毛泽东特地请来了以前在自己身边工作过的几位同志。一早,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和护士长吴旭君、秘书张玉凤等来到毛泽东的居室,居室里立刻传出了欢声笑语。
这次生日,毛泽东的餐桌上也很简单,只是比平时多了几样菜。毛泽东还喝了胖头鱼汤,并高兴地说:“胖头鱼汤好香噢!”他坚持自己用勺舀汤喝,这顿生日饭,他吃得很香,显得格外高兴……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