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条例》:救命稻草还是越俎代庖?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64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过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事情,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社会动荡混乱的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 · 刘易斯
  “财富如果长期为少数人所占有,而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是不公平的,而且注定这个社会是不稳定的。”
  ——亚当 · 斯密《道德情操论》
  中国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历来广为社会诟病,且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多次提到收入分配,温家宝也一再表达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决心,并制定了相应的时间表。这表明,政府已把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从目前已披露的主要举措看,不免又让我们担心:看对病却下错药的历史会不会在这次的收入分配改革中重演?
  收入差距,掀起你的盖头来
  国际上衡量收入差距的通行指标是基尼系数。据统计,中国的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0.32上升到今天的0.5以上,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0.4的警戒线。如果说基尼系数这个概念太过学术,不易为普通老百姓所理解的话,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更为直观的数据: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11年的23倍。考虑不易统计的灰色收入,中国真实的收入差距将更大。纯粹从数据上分析,基尼系数可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解剖。从横向上看,衡量收入差距的主要指标是行业差距;从纵向上看,衡量收入差距的主要指标是企业高管和员工工资之间的差距。2010年中国的行业差距为8倍,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高居全球第一;上市公司企业高管平均收入约为职工平均收入的18倍,和日韩相当,但低于美国。所以目前中国收入差距问题的核心是行业差距。
  《工资条例》:
  一个注定要失败的尝试
  面对上述问题,中央明确的收入分配改革方向是“提低、控高、扩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热议中的《工资条例》给出的主要举措是最低工资、正常工资增长、工资集体协商和特殊行业工资公示。这些举措有用吗?
  先看最低工资。不可否认,设定并定期调整最低工资确实可以起到“提低”的功能,但不要把这一功能夸大。众所周知,中国是从1993年起推出最低工资制度的。作为最低工资制度的理论受益群体,农民工的工资从1993年到2006基本处在原地踏步状态。农民工收入的快速增长始于2007年“民工荒”——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于企业而言,工资太低根本就招不到人,甚至即使提高工资,也出现大规模的“民工荒”。所以寄希望于通过最低工资来“提低”是不切实际的。
  再看正常工资增长。所谓正常工资增长,是指国家根据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情况给出的工资增长指导线,要求企业参照执行。从实施效果看,每次国家公布指导工资增长率,有权的机关事业单位和有钱的国有企业就会在第一时间响应,抓住这合理涨薪的机会谋取利益。但对于雇佣了中国70%就业者的私营部门而言,涨不涨、涨多少国家说了不算,而是要看企业有没有钱涨、以及老板愿不愿意涨。因此,工资增长指导线在福泽有权有钱的体制内员工虽然效果明显,但对私营部门的劳动者而言却负面意义大于正面作用——因为伴随机关事业工资增长而来的必然是物价的上涨,理由是“工资都涨了,物价当然要跟着涨”。所以这条举措的实际效果,和中央所提“控高”在一定程度上讲是背道而驰的。
  工资增长协商机制能否有效运行,取决于企业是否有能真正代表员工利益与企业进行对等协商的工会。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是,虽然从形式上看,各类企业都有工会,但从功能上看,即使是在所有员工都是工会会员的国有企业,其工会也只是行政的附庸,更别说民营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期望通过工资增长协商机制来完善收入分配,希望利用这一机制来“控高、提低、扩中”,无异于痴人说梦、对牛弹琴。
  对于“控高”,《工资条例》开出的药方是特殊行业涨薪审批。这一做法有两个弊端:第一,直接导致政府审批部门的权力寻租。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博士生导师厉以宁教授认为,在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消失后,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依靠制度红利,而所谓制度红利就是要减少审批,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做。与厉以宁教授的睿智和远见相比,涨薪审批无疑是在开倒车;第二,逼迫特殊行业里的企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巧立名目、增加福利性收入。而这两个弊端决定了这一机制到最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上述四条措施中,最低工资和工资增长协商机制本身就是法律,而正常工资增长和特殊行业涨薪审批如前所述难以奏效。但从舆论导向上看,现在的《工资条例》很可能像当年的《劳动合同法》一样,挟道德之名很快通过,然后在实施中行“祸国殃民”之实。因为这个条例背后所凸显的,是试图用计划经济的手段解决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问题。
  对症下药:中国收入差距问题的解决之道
  良医治病素来讲究对症下药。要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必须先弄清楚问题的根源。目前收入靠前的行业是金融、电信、电力、石油,收入靠后的行业是农林牧副渔、零售、餐饮和建筑。从这个排名中,我们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行业有两个特征,一是垄断,二是国有。而排名靠后的行业也有两个特征,一是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二是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都不是很高。
  为什么国有垄断行业的工资会这么高?因为垄断能带来高利润,这就为高工资提供了可能。而与国有伴随而来的是产权不清晰,即名为“国有”实为不知道谁有,所以高管有很强的动力给员工发钱——花国家的钱给自己赚人心和政绩,谁人不想?“控高”的核心就是要抓住这两条。而针对这两条最有效的办法,从利润上讲,要区别经营利润和垄断利润,垄断利润应当收归国家所有,为全体国民所共享。经营利润则在所有者即国家和企业之间共享。为了杜绝国有企业的高管慷国家之慨行一己之私,核心也是两条,一是强化以利润为导向的经营绩效考核,二是加强审计,强化国家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为什么排名靠后的行业如零售等的工资低?一是行业竞争激烈所导致的利润低,二是劳动者技能不高所以价值创造能力不强且对企业的单个谈判能力弱。所以从“提低”的角度看,核心也是两条,一是强化工会的力量,让工会回归其本来面目。在社会越来越开放的大背景下,让工会承担其应有的职能,恰是在基层化解大量矛盾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举措。2010年本田南海罢工中通过集体协商解决工资问题便是很好的例子。二是加大政府在职业培训上的投入并着力提升职业培训效能,提高劳动者的技能。
  好心办坏事:切莫用计划的手段解决市场的问题
  随着中国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前期“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式改革所带来的问题将一一凸显,仔细分析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很多时候都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复杂问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兰州的牛肉拉面限价、房屋限购和北京打的难等。这背后的原因,既有认识的问题,也有利益的问题。相对于认识问题而言,利益问题是最难的。减少各类审批以释放制度红利,其背后的难点亦在这里。所以当改革走入强调“顶层设计”的新时代后, 逐步将公权力透明运作,是支撑中国经济未来二十年高效增长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其他文献
稻盛和夫先生的书在中国已经出版了很多,我们需要对稻盛哲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如果你了解稻盛哲学的本质和形成过程,你就会明白,人人都是稻盛和夫。在中国,已经掀起了学习稻盛和夫的浪潮,而我认为,要以稻盛哲学的缘起之法,形成中国企业自己的哲学,这才是我们学习稻盛的出发点和归宿。    什么是稻盛哲学?  稻盛先生曾为我的著作《答案永远在现场》作序,我认为,在近一千字的序言中,他把自己的思想基本说明白了——
期刊
现代管理发展过程经历了生产流程细分、市场细分和价值细分三个重要的阶段。这种“细分”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化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催生了“微笑曲线”和“倒微笑曲线”两种典型的基于价值最大化的经营运作模式。虽然很多企业因此取得巨大成功,但过度品牌化或过度专业化也带来价值链脆弱、阻碍更大发展、甚至影响生存等问题。当前,企业发展进入了后现代管理时代,其基本特征就是基于“细分”基础之上的“整合”,即把品牌化
期刊
太学是古代的最高学府,从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起,中国有了太学,其后延绵两千多年,其间有兴有衰,对国家和社会有利有弊。在汉代,太学的兴衰,首先表现在数量方面。  汉代太学有两次大扩招,而这两次大扩招,恰恰都在王朝的中后期。武帝立太学,仅仅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可以说是“皇家学院”级别的。由于太学与朝廷相结合,地位显赫,人数稳步增加。昭帝增至百人,宣帝再加倍,元帝好儒,按照掌握经书的人员数量不限名额扩大,但遇
期刊
1991年冬天,复旦大学的下属校办企业,一个名叫郭广昌的年轻人正为前途焦虑不已。  郭广昌年纪轻轻就当上市场部经理,在外人看来算得上年少有为、前途远大,他却不以为然,执意要到更广阔的天地间施展拳脚。郭广昌有一个藏在心底的计划——通过经商发家致富。但那时经济环境不乐观,浇灭了这个哲学系高材生的美梦,他开始申请签证,准备到美国留学。  转过年来,一件大事的发生,改变了郭广昌的人生轨迹——他没有去成美国
期刊
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企业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小企业变成大企业,大企业变成伟大企业,总之就是企业如何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这一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很多企业都逃不过“烟花般”的命运。朗讯、通用汽车、宝丽来、柯达……都曾经被公认为伟大企业,可是如今,朗讯被兼并了,通用汽车变为国营企业,宝丽来破产了,柯达被破产保护……如何避免企业“烟花般”的命运,正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飞利浦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教授杨国安所著的
期刊
“屌丝”,泛指广大中下层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年轻产业工人、蚁族大学生等。这个过亿的群体大多是80后、90后,本应是家庭幸福的动力、国家腾飞的引擎;然而,他们大多却缺乏生活激情和目标,得过且过,这种状态即《人民日报》提到的“屌丝心态”。作为社会劣势群体(与之相对的是社会优势群体),“屌丝”沉沦的核心表现是不愿意追求长期目标(如进行教育投资、追求长期职业目标、保持身体健康等),而
期刊
现实中常听到,“唉,咱是配角,跑龙套的,那是领导、牛人们的事,与我们何干?” 也时常遇到一些人,看谁都不顺眼,挖苦讽刺;看什么都负面,怨声载道。这种自我边缘化的现象比比皆是,不仅不利于身心健康,也无益于自我事业发展。其实,网络时代,市场经济,网络组织,每个人都可能是主角,也应该以主角的意识和心态工作生活。  一出戏、一部电影,每个角色都有存在的价值,是不可或缺的。自然有人出场或出镜多,有人少,但无
期刊
当领导者职位上升,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精力,承担更多职责,因此人们通常认为,职位越高,压力越大。《哈佛商业评论》1981年的一篇文章就指出,“管理别人会带来无尽的压力……今天的领导者时间压力越来越大,简直没有喘息的空隙。”从那时开始,领导者的压力管理已经成为一项蓬勃发展的培训事业。  但是,来自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的Gary D. Sherman等研究者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
期刊
决策中,经常面临“是什么”和“该不该”的判断,前者可以依靠理性逻辑,而后者则凭价值偏好。不同的价值偏好体现了对于伦理准则的不同优劣排序。在这里,“伦理”以“道德”为主要研究对象,而“道德”作为指导与支配人们现实行为取舍的深层原则,在有意或无意间左右着人们的一举一动。  理想状态的道德追求应当满足这样的四个伦理要求:一是功利准则,能够实现最大利益;二是道义准则,关心尊重他者权利;三是直觉准则,听从个
期刊
从整体看,当今管理学在发展走向上以科学化为主流。但是,回顾管理思想的历史,可以看出,真正提出某种理论,得到学界的广泛引用,在实践中产生了巨大效应的研究成果,往往不是数理研究做出来的。因此,呼吁管理学研究向人文回归,通过人文研究追溯管理的意义,调整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学作为对文化具有独特且深刻研究的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被引入工商企业管理似是必然。  人类学之于工商企业管理的特殊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