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齐风鲁韵的文化底色r——评李长征的《神韵秋柳—王士禛传》

来源 :德州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2009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士禛是清初诗坛的领袖人物,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其所标举的 “神韵说”虽未从理论上作系统阐述,但仍对清代诗坛影响至为深远;而其成名诗坛的“秋柳”诗,也是清诗中的杰作.李长征的这部传记以“神韵秋柳”为题,正是凝练了王士禛一生的诗歌成就.然而,王士禛虽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但就普通读者而言,言及中国古典诗词,毕竟首先想到的是唐诗宋词,能够随口吟诵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苏轼、晏殊、李清照等人的作品,王士禛的名字相对而言还是较为陌生的.
其他文献
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我国掀起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朝.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摇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则是高校实现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催化剂.
期刊
董仲舒的法治理想是在其阴阳、五行学说框架下实现的。董仲舒将其德主刑辅理想置于以阴阳为视域的时、空框架下,在此框架下为其德主刑辅理论寻找依据。董仲舒的德主刑辅理论不仅仅存在于阴阳的时空框架下,且落实于现实生活中。董仲舒以五行学说为视域,论述其狱政管理理想和官吏互相制约的法治理想。董仲舒的狱政管理理想与五行视域下的时间框架相结合,体现了狱政管理与季节变化相结合的基本需求。董仲舒认为官吏的执法权力需要受到制约,特别是官吏的违法行为应当受到惩罚。董仲舒官吏执法过程中互相监督的理想也是以五行学说为框架加以实现的,反
根据英美国家亚马逊网站上《孙子兵法》英译本的读者评论,分析其传播现状,发现《孙子兵法》英译本存在国内译者译本海外知名度不高、译本的翻译问题以及译本编辑和装订问题.通过对比英美国家亚马逊网站上评分较高和较低译本,发现优秀的译文、良好的编辑以及封面的设计是评分较高的关键.因此,应提高译本翻译质量和编辑质量.
《神韵秋柳—王士禛传》属于中国作协推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系列,此系列书系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请有影响力的专家写传记.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传播工程,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已出版的72部传记中的一部,李长征的《秋柳神韵—王士禛传》较好地完成了初衷出版,他以大量的历史资料考辨、对传主诗歌创作的解读和为官、交游事例的详细爬梳为基础,以活泼、灵动
期刊
优化营商环境是地方政府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德州市在顶层设计、规范化服务、跨区域服务、高效化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企业群众期盼相比,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改善,为此,要从加快要素聚集、持续优化服务、强化法治保障、提升治理能力四个方面入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德州的投资吸引力和区域竞争力。
伟大理论孕育于伟大的时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充分揭示了当今全球化的推进的资本逻辑,揭晓了资本关系羁绊了历史的趋向。当下全球化正走向它的反面,即“逆全球化”,学习与践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必须深入探究其生成逻辑,分析当今“逆全球化”的内在本质,把握其蕴含的方法论价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人类共同体思想为抑制“逆全球化”思潮贡献的中国智谋,是理论的升华,是时代的呼声。
传统上,无论从我国法律层面还是伦理层面,长兄长姐扶养幼年弟妹几乎是没有争议的。近年来随着人们价值观发生的巨大转变,原本的“家庭本位”价值理念逐渐转变为“个人价值”,高龄夫妇重新生育的子女与长子女年龄差距大至长子女对幼年弟、妹的扶养争议叠起。因此应建立高龄夫妇生育与长子女协商的制度。
王士禛(1634-1711),济南新城(今淄博桓台)人,出身名门望族、清华世家.王士禛从政从文,皆有佳绩.以官职论,自扬州推官起,直至刑部尚书,进入台阁,为朝廷重臣,且政声清明,人品高洁,可谓一代廉吏;以文人论,“主持风雅数十年”(《清史稿·王士禛传》),以其“神韵”独标一代,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诗坛宗匠的地位.赵翼《瓯北诗话》中称:“其名位声望为一时山斗者,莫如王阮亭.”宋湘《红杏山房诗钞》中说:“国初称诗坛,渔洋起山左;主盟四十年,有似中流柁.”这样一位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化巨擘,自然值
期刊
顾炎武与田雯在德州文化历史的“在场”中直面眼前所呈现的苏禄王墓,以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敏锐地发现德州十二连城和苏禄王墓在物理距离上相近,在事件主体上相关。顾炎武与田雯通过对“苏禄王”咏史诗的创作,对比联系“燕王朱棣”和十二连城,“永乐皇帝”和苏禄王墓这两对关系,揭示苏禄国朝拜明朝廷及明朝廷对苏禄王立墓树碑的文化意义,并对永乐皇帝进行不同程度的批判。儒家的“民本”思想,在顾炎武与田雯的诗墨笔触中一览无余,读者对其文本进行“诠释学循环”的解读,能够更多展开文本所呈现出的历史
蒋旅佳副教授的《宋元文章总集分体与分类研究》是对宋元时期总集文体分类演变的系统梳理.作为中国古代总集分类体例研究中的重要一环,著者分类维度的把握、研究目光的敏锐、研究方法的多样、研究视野的拓宽,使得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更加丰富多元,将各类总集文体、文学乃至文化之间的渗透互动动态立体地呈现出来,建构出宋元总集文体的主要范式.著者对总集分体与分类趋势、新变及影响的把握,最大化还原了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的历史原貌,可谓总集体类研究的一次成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