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饥渴,通常指人体缺水时的感觉与状态。但鲜为人知的是,人体还会出现皮肤饥渴、肌肉饥渴、性情饥渴和精神饥渴等症状。严格地说,这些饥渴症并非是绝对的病态,但也不可忽视,因为它们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的亚健康状态。
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考察统计,全世界有10~15亿人处于不同症状和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饥渴”。考察指出,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发展,这种生命危机日益严重。最近我国召开了关于生命危机预防大会,政府希望加强对人的生命的保护,为此,对于亚健康状态饥渴症必须注意研究、预防和治疗。
“皮肤饥渴”揭秘
心理学家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人类和所有热血动物都有一种特殊的需求——触摸。在皮肤内分布着许多神经末梢,接触物体后产生兴奋,传到大脑而引起触觉。通过相互的身体接触和皮肤间的摩擦来满足心理需求,这是一种皮肤不可缺少的“特殊营养”。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皮肤饥渴”现象而使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在夫妻性生活方面,蕴含于抚摸之内的性爱触觉是防治“皮肤饥渴”的重要手段。男女做爱集中在感官刺激上抚摸,不但避免“皮肤饥渴”,逐步接触到对方的躯体,也通过皮肤触觉进一步探索到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双方都感到自己毫无保留地属于了对方,整个身心欢快愉悦,充分领略爱的真谛。
婴幼儿对这种情感上的需求更为强烈。他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爱往妈妈怀里拱;哭闹的孩子一旦被妈妈抱起来,亲亲小脸蛋,马上破涕而笑。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不仅需要父母的触摸,而且需要周围亲人及小伙伴之间的互爱,从相互之间的玩耍嬉戏中得到心理上爱的满足。如果孩子得不到爱的抚摸,天长日久,就会出现“皮肤饥渴”现象,出现体弱多病、智力下降、食欲减退,性格变得孤僻、郁郁寡欢、烦躁好动、爱发脾气,行为异常。
“肌肉饥渴”揭秘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在漫长的“饥饿时代”,人类为获取食物而四处奔波辛劳,但这样也使身体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保证了体内能量出入平衡,从而增进了健康。但当人类进入“饱食时代”之后,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的迅速发展,劳动时间越来越少,劳动强度越来越轻,也导致了“肌肉饥渴”程度越来越重,使得“现代病”“文明病”到处滋生蔓延。
人体的运动系统由肌肉和骨骼组成。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休息状态的肌肉,每平方毫米只有30~85根毛细血管有血液流过,其余的毛细血管都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当肌肉剧烈活动时,竟有2000至3000根毛细血管开放着,比静止不动时增加了近百倍。由此可见,运动使肌肉的血液供应、新陈代谢有了明显改善和加强。
所以,一个人如果长期不活动,会使肌肉处于“饥渴”状态,带来精神不振、呼吸肤浅、心跳无力、食欲不佳、行动不便的后果。而经常坚持运动锻炼,则能使人体的运动肌群变得强劲和粗壮,肌块结实有力,心脏的肌肉也会变得坚实有力,平滑肌与骨骼肌及其他肌肉也会发育成长得更加完善。这样,肌肉“饥渴”的症状便会大大缓解,人体对环境的各种复杂变化会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应变力、耐久力、抗病力等都会大大加强。
“视觉饥渴”揭秘
法国自我保健专家发现一种新的疾病——“视觉饥渴综合症”,其影响生理、心理健康的病因,是缺乏具体内容和丰富特征的“单调视野”。
众所周知,人的眼睛就像一个自动扫描器,每两三秒钟目光就要移动一次,而每移动一次总是要摄得某些具体的特殊“欣慰”的信息,否则,长久性视野单调就会出现“视觉饥渴”,甚至罹患“视觉饥渴症”。而许多现代建筑把同色、同形及同感的东西组合在一个平面或视野范围中,如大厦墙面成片的清一色瓷砖,一条街无数格式化的窗户。在这种单调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会渐渐诱发程度不同的“视觉饥渴症”,其具体症状为:心情压抑、情绪烦躁、行为拘谨、身体疲乏懒散等。
法国专家发现,18世纪由法国航海到美洲的海员和劳工们,由于长期在海上漂泊,几乎人人患有“视觉饥渴”诱发的躁郁症、疲乏症和孤僻症等。同样,现今监狱中的犯人也容易罹患不同症状的“视觉饥渴症”。
“性情饥渴”揭秘
江女士自23岁与前夫离婚步入“独身族”已近10年。女友赞曰:她的生活如诗一般,整天乐呵呵的,自由自在。但近来,江女士常发“无名之火”,无缘无故地感到不快乐,忧愁叹气,想发火,甚至难于入眠,躁郁失常。医生说:“导致江女士病症的是无根无蒂的‘性情饥渴症’。”
家,尽管有令你心烦意乱之时,有婆婆妈妈、啰啰嗦嗦之事,甚至一场吵闹之后愤然出走。然而,当你真的面对解脱,无牵无挂享受单身自由之后,又会感到生活里似乎缺少了什么;尤其是独身女人,一旦感到自己如一片浮萍,心态就会倾斜、精神失落、孤寂又无处可附,并引起一些心理变化。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讲,独身者并非没有性要求,而是在性欲亢奋时竭力忍耐,久而久之罹患“性情饥渴症”,从而损害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对此,“性情饥渴症”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一切比较强的精神和物质刺激。发病时放下手头紧张的学习和工作,去休息或参加文娱活动。家长和亲友在平时要对她们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性爱婚恋疏导,启发她们认识并正确对待婚姻,树立治愈的信心。
“精神饥渴”揭秘
难道精神也会饥渴吗?精神分析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精神欲求得到了相應的满足,另一种是精神欲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于是罹患“精神饥渴症”。
心理学家认为,冷静地观察人们的行为可以发现其特点。遇到精神饥渴,心理机能正常的人通过自我意识调节和心理健康按摩等方法,可以不治而愈;心理健康程度较低的人可能表现出强烈的如下症状:性情十分浮躁、对待事物特别冷漠、人际交往显得日趋孤僻等;比较严重的则体现为行为上的自闭、精神意念上的疯狂和思维上的高度偏执。特殊情况时表现为社会偏差性行为,导致精神分裂症、攻击性强烈的歇斯底里、盲目的自虐自杀等症状。
防治精神饥渴的处方:
①经常浏览和翻阅图书资料,培养自己对信息微小变动的敏感,处惊不变,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走出封闭的圈子;
②加强人际交往,大力破除沉默是金之类的陋习,主动与人开口说话沟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充实社会生活内容;
③综合心理调整,学会自我心理分析,进行自我调节,关爱他人,实现人际关系正常化;
④经常参加各种劳动。康德说过,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工作。在遇到精神饥渴的同时,尽可能地对郁闷进行宣泄,说出自己的烦恼,实在过不去就不妨骂上它两声。若以创造性劳作治疗精神饥渴症则是更好的方法之一。
(编辑 遐飞)
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考察统计,全世界有10~15亿人处于不同症状和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饥渴”。考察指出,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发展,这种生命危机日益严重。最近我国召开了关于生命危机预防大会,政府希望加强对人的生命的保护,为此,对于亚健康状态饥渴症必须注意研究、预防和治疗。
“皮肤饥渴”揭秘
心理学家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人类和所有热血动物都有一种特殊的需求——触摸。在皮肤内分布着许多神经末梢,接触物体后产生兴奋,传到大脑而引起触觉。通过相互的身体接触和皮肤间的摩擦来满足心理需求,这是一种皮肤不可缺少的“特殊营养”。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发生“皮肤饥渴”现象而使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在夫妻性生活方面,蕴含于抚摸之内的性爱触觉是防治“皮肤饥渴”的重要手段。男女做爱集中在感官刺激上抚摸,不但避免“皮肤饥渴”,逐步接触到对方的躯体,也通过皮肤触觉进一步探索到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双方都感到自己毫无保留地属于了对方,整个身心欢快愉悦,充分领略爱的真谛。
婴幼儿对这种情感上的需求更为强烈。他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爱往妈妈怀里拱;哭闹的孩子一旦被妈妈抱起来,亲亲小脸蛋,马上破涕而笑。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不仅需要父母的触摸,而且需要周围亲人及小伙伴之间的互爱,从相互之间的玩耍嬉戏中得到心理上爱的满足。如果孩子得不到爱的抚摸,天长日久,就会出现“皮肤饥渴”现象,出现体弱多病、智力下降、食欲减退,性格变得孤僻、郁郁寡欢、烦躁好动、爱发脾气,行为异常。
“肌肉饥渴”揭秘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在漫长的“饥饿时代”,人类为获取食物而四处奔波辛劳,但这样也使身体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保证了体内能量出入平衡,从而增进了健康。但当人类进入“饱食时代”之后,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的迅速发展,劳动时间越来越少,劳动强度越来越轻,也导致了“肌肉饥渴”程度越来越重,使得“现代病”“文明病”到处滋生蔓延。
人体的运动系统由肌肉和骨骼组成。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休息状态的肌肉,每平方毫米只有30~85根毛细血管有血液流过,其余的毛细血管都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当肌肉剧烈活动时,竟有2000至3000根毛细血管开放着,比静止不动时增加了近百倍。由此可见,运动使肌肉的血液供应、新陈代谢有了明显改善和加强。
所以,一个人如果长期不活动,会使肌肉处于“饥渴”状态,带来精神不振、呼吸肤浅、心跳无力、食欲不佳、行动不便的后果。而经常坚持运动锻炼,则能使人体的运动肌群变得强劲和粗壮,肌块结实有力,心脏的肌肉也会变得坚实有力,平滑肌与骨骼肌及其他肌肉也会发育成长得更加完善。这样,肌肉“饥渴”的症状便会大大缓解,人体对环境的各种复杂变化会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应变力、耐久力、抗病力等都会大大加强。
“视觉饥渴”揭秘
法国自我保健专家发现一种新的疾病——“视觉饥渴综合症”,其影响生理、心理健康的病因,是缺乏具体内容和丰富特征的“单调视野”。
众所周知,人的眼睛就像一个自动扫描器,每两三秒钟目光就要移动一次,而每移动一次总是要摄得某些具体的特殊“欣慰”的信息,否则,长久性视野单调就会出现“视觉饥渴”,甚至罹患“视觉饥渴症”。而许多现代建筑把同色、同形及同感的东西组合在一个平面或视野范围中,如大厦墙面成片的清一色瓷砖,一条街无数格式化的窗户。在这种单调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会渐渐诱发程度不同的“视觉饥渴症”,其具体症状为:心情压抑、情绪烦躁、行为拘谨、身体疲乏懒散等。
法国专家发现,18世纪由法国航海到美洲的海员和劳工们,由于长期在海上漂泊,几乎人人患有“视觉饥渴”诱发的躁郁症、疲乏症和孤僻症等。同样,现今监狱中的犯人也容易罹患不同症状的“视觉饥渴症”。
“性情饥渴”揭秘
江女士自23岁与前夫离婚步入“独身族”已近10年。女友赞曰:她的生活如诗一般,整天乐呵呵的,自由自在。但近来,江女士常发“无名之火”,无缘无故地感到不快乐,忧愁叹气,想发火,甚至难于入眠,躁郁失常。医生说:“导致江女士病症的是无根无蒂的‘性情饥渴症’。”
家,尽管有令你心烦意乱之时,有婆婆妈妈、啰啰嗦嗦之事,甚至一场吵闹之后愤然出走。然而,当你真的面对解脱,无牵无挂享受单身自由之后,又会感到生活里似乎缺少了什么;尤其是独身女人,一旦感到自己如一片浮萍,心态就会倾斜、精神失落、孤寂又无处可附,并引起一些心理变化。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讲,独身者并非没有性要求,而是在性欲亢奋时竭力忍耐,久而久之罹患“性情饥渴症”,从而损害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对此,“性情饥渴症”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一切比较强的精神和物质刺激。发病时放下手头紧张的学习和工作,去休息或参加文娱活动。家长和亲友在平时要对她们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性爱婚恋疏导,启发她们认识并正确对待婚姻,树立治愈的信心。
“精神饥渴”揭秘
难道精神也会饥渴吗?精神分析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精神欲求得到了相應的满足,另一种是精神欲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于是罹患“精神饥渴症”。
心理学家认为,冷静地观察人们的行为可以发现其特点。遇到精神饥渴,心理机能正常的人通过自我意识调节和心理健康按摩等方法,可以不治而愈;心理健康程度较低的人可能表现出强烈的如下症状:性情十分浮躁、对待事物特别冷漠、人际交往显得日趋孤僻等;比较严重的则体现为行为上的自闭、精神意念上的疯狂和思维上的高度偏执。特殊情况时表现为社会偏差性行为,导致精神分裂症、攻击性强烈的歇斯底里、盲目的自虐自杀等症状。
防治精神饥渴的处方:
①经常浏览和翻阅图书资料,培养自己对信息微小变动的敏感,处惊不变,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走出封闭的圈子;
②加强人际交往,大力破除沉默是金之类的陋习,主动与人开口说话沟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充实社会生活内容;
③综合心理调整,学会自我心理分析,进行自我调节,关爱他人,实现人际关系正常化;
④经常参加各种劳动。康德说过,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工作。在遇到精神饥渴的同时,尽可能地对郁闷进行宣泄,说出自己的烦恼,实在过不去就不妨骂上它两声。若以创造性劳作治疗精神饥渴症则是更好的方法之一。
(编辑 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