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特质与文化自信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崇尚学习,勇于创新
   (一)汉字的诞生
   中国文字从出现开始,就在以黄河流域为核心,覆盖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域上不断发育、生长、繁衍,直到成熟,走过了数千年漫长岁月。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对宇宙万物认真体察、凝练总结,发明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造字之法与用字之法,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富于创造的民族。而汉字自商代成熟以来,先后经过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五种书体的蜕变,成为音形义相统一,读音抑扬顿挫、形式独特优美、表义丰富生动,与时俱进,从未消失的活泼文字。这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二)礼乐的传承
   1.祭祀天地,敬畏自然
   笔者以为,古人的祭祀活动体现了对天地自然表示敬畏和“顺天应人”的心态。这种祭祀天地、敬畏自然的原始信仰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由礼生节,由礼成节——“礼节”一词或源于此。
   這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敬畏天地,慎终追远,向大自然学习的虔诚心态。
   2.礼乐教化,薪火相传
  由祭祀而逐渐形成的礼仪在周代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周王室训练贵族、培养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
  周文王演《易经》、周公作礼,更为中华文明留下了具有原典意义的创设。
  春秋末期,分封制被打破,以礼乐为治国基础建国800余年的周王朝开始衰亡,新兴地主阶级普遍追逐霸业与享乐,天下出现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礼、乐文明是华夏文明的精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勤勉好学。他筑杏坛讲学,带弟子周游列国,修《诗》、《书》、《礼》、《乐》、《易》,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弘扬儒学与古代优秀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奠基与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二、兼收并蓄,开放包容
  (一)主流彰显,多元融合
  1.儒学的地位
  孔子广收弟子,筑杏坛讲学,弘扬传承周代的礼乐教化,以华夏文明为根脉的中华文明得以基本确立。
  儒学诞生于天下纷扰的周朝末期,成长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自其出现,即面临着各家思想的挑战。更历经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毁灭性打击。但儒学的火种并未断绝。至汉兴以来,随着朝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诏令,儒家被尊于至高无上的正统地位。《十三经》等儒家经典被奉为圭臬,并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等朝廷选拔人才的标准和依据。其积淀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
   2.多民族融合
  华夏自古称“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华”古代与“花”同义,为“美好”的意思。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中华,以别于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落及四方少数民族(“中原”之东称“夷”,西称“戎”,南称“蛮”,北称“狄”)。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中华大地各民族进一步实现文化认同,奠定了现在中国疆域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二)儒释道的关系
   1.佛教的传入与内化
   佛教源于印度,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所创,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佛教重视人类心灵与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的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厄、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2.互补,交融与发展
   (1)佛、道两教对儒家思想的吸取与融合
   佛、道两教积极融合儒家思想以充实自己的教义。如东汉魏晋时期,佛教初入中国,信徒们巧用黄老学、玄学及儒家思想等来解释佛教。如用黄老学与玄学的“无为说”、“贵无说”,儒家的“福善祸淫”思想、鬼神说等分别对佛教的涅槃寂静和一切皆空思想、因果报应说、神不灭论等加以解释,以使其具有亲和力。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建立起自己的宗派。佛教徒由原先用儒家思想牵强附会地解释佛教,而变为更多地吸取儒家思想(尤其是儒家伦理思想),来充实我国佛教的思想内容。如将孝顺父母、尊长等儒家伦理与佛家的布施、持戒、供养三宝等同起来,一齐看成是善根的“外发相”(外部表现),从而把儒家思想纳入了佛家教义。
   (2)儒家对佛、道两教思想的吸取与融合
   如隋朝儒学家王通就提出“三教归一”说,主张融合儒佛道三教思想;唐朝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明确指出佛教思想有与儒家思想相一致的地方,为后来儒学家出入佛教,大量吸取佛教思想开了先河;宋明理学大量吸取了佛教思想,极大丰富了自己哲学宇宙论学说,同时吸取了道教的无极、太极、性命、主静等思想学说,为后来二程朱熹所继承与发展,建立起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而陆王心学则较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就整个宋明理学而言,乃是儒佛道三者合流的产物。
  (三)西学东渐,百年崛起
  1.最初的探寻
   自1839年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侵略下,大清帝国走向衰亡,割地、赔款——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使命。
   2.马列主义的中国化    近代以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主动向西方学习,西方思潮在刚迈入现代的中国大地轮番登场,皆因“水土不服”先后退场。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并创造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了新中国。同时培育出新的革命文化。
   正是因为革命文化来源于人民群众,它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
   三、文明对话,和而不同
  1.历史终结论与文明冲突论
   1993年,美国国际政治权威刊物《外交》1993年夏季号发表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题为《文明的冲突?》的长文。1996年其辑录多篇文章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其主要观点是,“在新的世界中,冲突的根源主要将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虽然民族國家仍将是世界事务中最强有力的角色,但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间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
  亨廷顿的偏颇是那种以西方为中心的论说方式。其“西方”与“西方以外”的论说方式建立在两极分化的思考模式上,充分暴露了维护西方霸权的心态。
   2.以文明对话化解文明冲突
   中国自古就有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儒家的核心理念“仁”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对他人的尊重与包容的精神内涵。而“和而不同”更被推为君子之间交往的一种准则,并传承至今。
   远在汉朝时期,就有张骞通西域、开辟古代丝绸之路的伟大壮举。从此中国与西亚乃至欧洲等众多国家开启了经济文化交流的精彩篇章。
   唐朝时期,抱着虔诚的心态,僧人玄奘到印度学习佛教经典数载。其间,经常与印度各高僧大德进行对话、辩难,让古代印度佛教界对这位来自东土大唐的在儒家经典文化浸润下成长成熟起来的著名高僧佩服得五体投地,而玄奘则以自己深厚的儒学涵养、对印度佛教的精深参悟、杰出的语言表达能力赢得了全印度的赞誉。为佛教在中国的扎根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唐都城长安更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不同国家、种族、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长安,通商贸易,交流共赢,万邦协和,其乐融融。明朝时期,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对太平洋、印度洋沿岸邦国开展友好访问,与商贸文化活动。受到各国热烈欢迎。【基金项目: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2018年科研基金项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与远景展望”(项目编号:2018KY23)】
  责任编辑 邱丽
其他文献
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其任务是“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辅以终结性评
在前面的安装中,因为使用的是LiveCD,安装时并不需要上网,但对于Gentoo来说,如果不能上网,那么系统的功能和灵活性将大打折扣。所以下面我们就来对网络进行设置。要设置网络,我们需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只能在命令行模式下工作。下面我们就来安装一个图形环境,现在Linux最流行的图形环境有KDE和Gnome,这里就以KDE为例来进行安装。因为我们已经连接在网络上,所以
硅铁中微量硫的测定,通常直接将试样置于高温燃烧炉热解使SO2逸出,用吸收液吸收,用碘量法进行硫的分析。试验了在强氧化剂存在下,用混合酸先将硅铁分解,使硫以SO42-的形式进
Samba作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为我们提供了Windows和Linux互访等应用的完美解决方案。Samba可以用来实现如PDC服务器、PDF服务器等应用,其功能的强大,以及所带来的方便无需多说。本
目前水质分析方法大部分项目采用滴定法,该方法是观测其颜色的变化来达到测定的目的,但该测定结果存在一定的人为误差。为尽量减少这一误差,结合测试分析实践,介绍了混凝土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