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对精神分裂症的增效治疗

来源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在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在原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治疗,对照组则在原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普通病房饮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饮食治疗后,观察组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及其阳性症状因子分、阴性症状因子分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因子分均呈下降趋势.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ANSS总分显示组间主效应、时间主效应、时间和分组交互效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783,P1=0.011;F2=41.378,P2<0.001;F3=41.378,P3<0.001);阳性症状因子分显示时间主效应及时间和分组交互效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302,P1<0.001;F2=6.483,P3<0.001),组间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84,P=0.537);阴性症状因子分显示组间主效应及时间和分组交互效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655,P1=0.035;F2=37.087,P3<0.001),时间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94,P=0.054);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因子分显示时间主效应及时间和分组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177,P1<0.001;F2=37.087,P2<0.001),组间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70,P=0.071).从第8周末开始,PANSS总分、阴性症状因子分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因子分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8周末分别为(t1=3.507,P1=0.001;t2=2.126,P2=0.037;t3=2.839,P3=0.006),第12周末分别为(t1=4.337,P1=0.001;t2=3.201,P2=0.002;t3=3.000,P3=0.004).从第4周末开始,观察组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因子分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第4周末分别为(t1=7.481;t2=3.616;t3=5.430,P<0.05),第8周末分别为(t1=7.649;t2=4.572;t3=7.531,P<0.05),第12周末分别为(t1=7.564;t2=4.869;t3=7.622,P<0.05).结论 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可能增加抗精神病药物改善精神症状的作用,对阴性、阳性症状的进一步改善可能均有一定作用,且安全性好,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中文科技期刊中有线表格结构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三线表作为当今期刊提倡使用的表格结构形式,在中文科技期刊早期使用情况,现有文献少见答案.本文通过数据库平台和
同行评议制度是稿件学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为例,以近5年经同行评议的稿件中评审质量不高和审稿延期的稿件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同行评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