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独立学院生源质量、办学条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提出构建切合独立学院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可行性方案,为实践性教学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独立学院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邹道生(1962- ),男,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副院长、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技术的教学与研究。(江西赣州34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课题“独立学院实践性教学改革和探索”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XJG-07-89-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0-0052-02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是采用新机制、新模式运作的办学实体。由于办学的历史并不长,许多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此,本文从独立学院生源质量、办学条件及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索构建切合独立学院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分析
独立学院招生层次的天然定位,决定了独立学院生源的总体水平不高,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从学生素质来看,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组织观念、自律意识等不及一本、二本的学生,但多数学生很有潜质,综合素质较高,活动能力较强,在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甚至创新能力方面并不比母体院校的学生差。他们大多来自条件较好的家庭,相对优越的家庭教育使他们有较为宽广的视野和较高的知识素养,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但由于他们学习自觉性较低,对知识的深入把握、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刻苦钻研精神相对缺乏,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团队观念集体意识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他们才能的发挥。①
认真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独立学院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参考依据。只要培养方案可行、教育得当,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
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这些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特征,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系统性和示范性。
当前,全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总括起来有三种方式:一是全盘拷贝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课程模式等照搬所托母体学校。二是局部改良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沿用所依托母体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结构和要求,只是在某些方面稍许做些改造,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三是降级培养。盲目依据市场要求,降低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按照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将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成职业技能型人才,挤占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市场。②显然,在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情况下,照搬母体学校的方案脱离学生实际,无法因材施教,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参照高职院校标准,降低人才培养规格,更是有违人才培养要求。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是本科,必须坚持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朝向优质本科的目标努力,将公办高校的优质教学传统、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教师队伍与社会资金、资源和办学热情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探寻适合三本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是套用普通本科还是专科或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寻找一个全新模式,这是独立学院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面临的基础问题。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照搬一般本科院校“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原则,而应适应生源情况,参照“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专长、提高素质”的基本原则。在注重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突出专业针对性,使学生成为“基础实、能力强、有专长”的实用人才。③
三、独立学院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作为教学型大学,基于生源质量的考虑,应从实际出发,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使毕业生成为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人才。④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短、办学经验缺乏、办学条件不够完善,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依托举办学校的资源,所有的实验室建设及体系均照搬母体学校的设置,没有形成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特色;(2)投资方与举办方出于办学效益考虑,大多存在办学资金投入不足、实验场所不够完善、实验设备不够齐备、不够先进的问题,影响实践教学质量;(3)按市场需求设置热门专业,实验设备的添置与更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有些独立学院接受母体学校留下的仪器设备,陈旧、故障频发、操作落后,更是无法满足需求;(4)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实验教学的高投入、低收益。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只是停留在“共识”层面,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实验教学缺乏一种内在的、系统的、科学的逻辑结构体系。突出表现为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体系的构建及功能未能得到显现,致使实验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没有得到实证性体现,实验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⑤
基于此,有必要研究独立学院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以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独立学院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不断需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已是当务之急。而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实际及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践性教学体系可由以下四大模块组成:
1.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活动、专业实习、专业见习等。独立学院的定位决定了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将到一线工作。因此,除了要使知识能力与基层工作相适应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德,培养学生勤奋扎实的工作作风,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而社会实践活动为此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锻炼平台。
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到农村去,到基层去,直接服务社会,深入生活实际,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提高能力,提高素质,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明确学习方向,增加求知欲望,形成正确的学习观;通过社会调查,对社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涉足社会、了解社会,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增加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时间,实行实习与毕业设计无缝对接,提高毕业设计的真实性;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与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建设以校级实验基地为主体,系级实验中心为专业依托的实验室网络体系,让学生有稳定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基地。通过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优良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2.课堂教学。就是指根据教学大纲在课堂内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实践性教学的主阵地。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应对传统的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从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入手,建立模块化、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方面,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建设,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研究型的实验内容。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实验内容,积极推广先进技术,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质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为核心,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智能与技术训练,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课程设计与生产实际相关联,毕业设计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形成融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设计开发、自主创新为一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学生特点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要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将分散于各门课程中的实验,按“相近、相关”的原则,组合成相应的综合实验课,在教学计划中单独设课、单独考核,提高实验的综合性。注重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3.课外科技活动。这是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个性发挥不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而采用的一种激励手段。既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参加全国及全省的科技竞赛为平台,为学生个性发挥提供机会,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帮助。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电脑知识竞赛、网页制作大赛、英语竞赛、文艺会演、美术作品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攻关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和学校的社会竞争力,其重要意义在于引导高校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把课外科技活动积累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纳入到教改中加以考虑,使科技活动融入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中,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⑥
4.校园文化实践。是指为营造校园文化气氛而开展的一些德智体艺方面的群众性活动。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善于表现,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他们提供张扬个性、展示风采的空间。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不仅长知识长才干,同时也肯定了他们的优势,树立了求学信心,增添了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校园文化要切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把握时代脉搏,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为主旨,开展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使学生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将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结语
实践教学环节既是理论教学的自然延伸,也是强化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系统、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独立学院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要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作用,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和整合,不断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学生科技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新路。
[注释]
①张兰欣,王柳映.独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5):117.
②陈江丽.浅谈新时期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252-253.
③曹军,张拥华,刘绍勤.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7(5):58.
④周西安,吴麟麟.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07(1):167.
⑤鲁保富,郑春龙.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4):5.
⑥张泳.积极开展学科竞赛,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培养质量[J].计算机教育,2007(5):23.
[关键词]独立学院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邹道生(1962- ),男,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副院长、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技术的教学与研究。(江西赣州34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课题“独立学院实践性教学改革和探索”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XJG-07-89-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0-0052-02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是采用新机制、新模式运作的办学实体。由于办学的历史并不长,许多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此,本文从独立学院生源质量、办学条件及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索构建切合独立学院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分析
独立学院招生层次的天然定位,决定了独立学院生源的总体水平不高,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从学生素质来看,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组织观念、自律意识等不及一本、二本的学生,但多数学生很有潜质,综合素质较高,活动能力较强,在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甚至创新能力方面并不比母体院校的学生差。他们大多来自条件较好的家庭,相对优越的家庭教育使他们有较为宽广的视野和较高的知识素养,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但由于他们学习自觉性较低,对知识的深入把握、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刻苦钻研精神相对缺乏,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团队观念集体意识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他们才能的发挥。①
认真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独立学院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参考依据。只要培养方案可行、教育得当,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
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这些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特征,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系统性和示范性。
当前,全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总括起来有三种方式:一是全盘拷贝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课程模式等照搬所托母体学校。二是局部改良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沿用所依托母体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结构和要求,只是在某些方面稍许做些改造,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三是降级培养。盲目依据市场要求,降低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按照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将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成职业技能型人才,挤占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市场。②显然,在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情况下,照搬母体学校的方案脱离学生实际,无法因材施教,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参照高职院校标准,降低人才培养规格,更是有违人才培养要求。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是本科,必须坚持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朝向优质本科的目标努力,将公办高校的优质教学传统、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教师队伍与社会资金、资源和办学热情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探寻适合三本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是套用普通本科还是专科或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寻找一个全新模式,这是独立学院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面临的基础问题。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照搬一般本科院校“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原则,而应适应生源情况,参照“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专长、提高素质”的基本原则。在注重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突出专业针对性,使学生成为“基础实、能力强、有专长”的实用人才。③
三、独立学院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作为教学型大学,基于生源质量的考虑,应从实际出发,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使毕业生成为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人才。④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短、办学经验缺乏、办学条件不够完善,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依托举办学校的资源,所有的实验室建设及体系均照搬母体学校的设置,没有形成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特色;(2)投资方与举办方出于办学效益考虑,大多存在办学资金投入不足、实验场所不够完善、实验设备不够齐备、不够先进的问题,影响实践教学质量;(3)按市场需求设置热门专业,实验设备的添置与更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有些独立学院接受母体学校留下的仪器设备,陈旧、故障频发、操作落后,更是无法满足需求;(4)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实验教学的高投入、低收益。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只是停留在“共识”层面,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实验教学缺乏一种内在的、系统的、科学的逻辑结构体系。突出表现为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体系的构建及功能未能得到显现,致使实验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没有得到实证性体现,实验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⑤
基于此,有必要研究独立学院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以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独立学院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不断需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已是当务之急。而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实际及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践性教学体系可由以下四大模块组成:
1.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活动、专业实习、专业见习等。独立学院的定位决定了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将到一线工作。因此,除了要使知识能力与基层工作相适应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德,培养学生勤奋扎实的工作作风,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而社会实践活动为此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锻炼平台。
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到农村去,到基层去,直接服务社会,深入生活实际,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提高能力,提高素质,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明确学习方向,增加求知欲望,形成正确的学习观;通过社会调查,对社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涉足社会、了解社会,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增加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时间,实行实习与毕业设计无缝对接,提高毕业设计的真实性;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与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建设以校级实验基地为主体,系级实验中心为专业依托的实验室网络体系,让学生有稳定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基地。通过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优良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2.课堂教学。就是指根据教学大纲在课堂内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实践性教学的主阵地。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应对传统的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从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入手,建立模块化、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方面,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建设,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研究型的实验内容。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实验内容,积极推广先进技术,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质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为核心,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智能与技术训练,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课程设计与生产实际相关联,毕业设计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形成融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设计开发、自主创新为一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学生特点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要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将分散于各门课程中的实验,按“相近、相关”的原则,组合成相应的综合实验课,在教学计划中单独设课、单独考核,提高实验的综合性。注重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3.课外科技活动。这是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个性发挥不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而采用的一种激励手段。既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参加全国及全省的科技竞赛为平台,为学生个性发挥提供机会,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帮助。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电脑知识竞赛、网页制作大赛、英语竞赛、文艺会演、美术作品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攻关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和学校的社会竞争力,其重要意义在于引导高校在教学改革中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把课外科技活动积累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纳入到教改中加以考虑,使科技活动融入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中,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⑥
4.校园文化实践。是指为营造校园文化气氛而开展的一些德智体艺方面的群众性活动。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善于表现,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他们提供张扬个性、展示风采的空间。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不仅长知识长才干,同时也肯定了他们的优势,树立了求学信心,增添了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校园文化要切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把握时代脉搏,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为主旨,开展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使学生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将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结语
实践教学环节既是理论教学的自然延伸,也是强化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系统、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独立学院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要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作用,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和整合,不断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学生科技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新路。
[注释]
①张兰欣,王柳映.独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5):117.
②陈江丽.浅谈新时期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252-253.
③曹军,张拥华,刘绍勤.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7(5):58.
④周西安,吴麟麟.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07(1):167.
⑤鲁保富,郑春龙.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4):5.
⑥张泳.积极开展学科竞赛,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培养质量[J].计算机教育,2007(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