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控制课堂容量、运用多媒体、使用报刊新闻和采取教学评价四方面探讨了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28-1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内容,这必然促使每一位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改进教学方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转变教师角色,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多指导学生想一想,引导学生猜一猜,与学生合作共同做一做。因此,笔者对新课标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探讨:
一、控制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参与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课堂的“多而全”的做法是极其有害的。一节课只有有限的四十分钟,要想把什么问题都说清楚都说透,那更不容易。在一个既定的时间内,要想说明的问题越多,则每个问题分配的时间越少,这就势必造成了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事实上,每堂地理课都有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焦点”、“中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把这些“焦点”、“中心”揭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去揣度、联想,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教师可以以生活为背景,以知识为载体,列举一些解决现实问题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例如,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的牵动全国亿万同胞的特大地震,震级达到里氏八级,强度达11级,造成数万民众遇难,数百万人无家可归,令人心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为何汶川地区会发生如此大的地震,此次的地震为何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它和以往的地震有何不同的地方,而地震后形成的堰塞湖可能会造成怎样的危害,我们如何解决堰塞湖可能造成的次生灾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有关地理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在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结。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另一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在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可以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同时也能丰富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片段,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人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入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运用投影媒体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能优化教学效果,促进信息反馈,减轻学生负担。
三、使用报刊新闻,配合地理教学
报刊新闻具有“内容新”、“时效强”、“事件真”、“跨度广”等特点。在课堂上,适度适时地运用报刊、新闻等媒体提供的有关知识进行教学,既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又加快了学生的知识更新速度,例如教师在讲解九大行星的有关内容时,天文学家们已经把冥王星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外了,而学生使用的课本还没有更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或者报纸了解到这一变更,教师及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以避免学生在答题时犯科学性错误。此外,教师运用报刊、新闻等媒体所牵涉到的地理学专业知识,引导学生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去观察、分析、解释当今世界的重大自然、社会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就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视野开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的需要。
四、采取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注重体验和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或体验等。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评价将特别注意发挥评价对学生心理的调节作用,注重通过评价,发现闪光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励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评价。
2.重视自我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教学中力求将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起来。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师生互评为主要特征的评价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将会成为取代以往以外部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学生参与对自己和他人学习成果的评价将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影响学习活动的进程、效果、效率等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评价结果逐项细读、对照、反思,全面了解自身的素质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发展差异,找到继续发展的方向,提出改进的措施,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
总之,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每位教师应重新进行自我定位,采用形式多样、活泼灵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的新型教师。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28-1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内容,这必然促使每一位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改进教学方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转变教师角色,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多指导学生想一想,引导学生猜一猜,与学生合作共同做一做。因此,笔者对新课标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探讨:
一、控制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参与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课堂的“多而全”的做法是极其有害的。一节课只有有限的四十分钟,要想把什么问题都说清楚都说透,那更不容易。在一个既定的时间内,要想说明的问题越多,则每个问题分配的时间越少,这就势必造成了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事实上,每堂地理课都有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焦点”、“中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把这些“焦点”、“中心”揭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去揣度、联想,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教师可以以生活为背景,以知识为载体,列举一些解决现实问题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例如,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的牵动全国亿万同胞的特大地震,震级达到里氏八级,强度达11级,造成数万民众遇难,数百万人无家可归,令人心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为何汶川地区会发生如此大的地震,此次的地震为何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它和以往的地震有何不同的地方,而地震后形成的堰塞湖可能会造成怎样的危害,我们如何解决堰塞湖可能造成的次生灾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有关地理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在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结。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另一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在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可以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同时也能丰富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片段,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人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入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运用投影媒体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能优化教学效果,促进信息反馈,减轻学生负担。
三、使用报刊新闻,配合地理教学
报刊新闻具有“内容新”、“时效强”、“事件真”、“跨度广”等特点。在课堂上,适度适时地运用报刊、新闻等媒体提供的有关知识进行教学,既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又加快了学生的知识更新速度,例如教师在讲解九大行星的有关内容时,天文学家们已经把冥王星排除在九大行星之外了,而学生使用的课本还没有更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或者报纸了解到这一变更,教师及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以避免学生在答题时犯科学性错误。此外,教师运用报刊、新闻等媒体所牵涉到的地理学专业知识,引导学生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去观察、分析、解释当今世界的重大自然、社会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就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视野开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的需要。
四、采取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注重体验和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或体验等。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评价将特别注意发挥评价对学生心理的调节作用,注重通过评价,发现闪光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励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评价。
2.重视自我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教学中力求将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起来。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师生互评为主要特征的评价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将会成为取代以往以外部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学生参与对自己和他人学习成果的评价将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影响学习活动的进程、效果、效率等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评价结果逐项细读、对照、反思,全面了解自身的素质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发展差异,找到继续发展的方向,提出改进的措施,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
总之,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每位教师应重新进行自我定位,采用形式多样、活泼灵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的新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