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弓弩”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1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制背景
  
  二战时期是步兵反坦克武器发展的黄金年代,如美国的M9A1反坦克枪榴弹、“巴祖卡”火箭筒,还有德国的“铁拳”和俄国M1943反坦克手榴弹等,都是读者们耳熟能详的反坦克利器。与它们相比,英国在二战中装备的PIAT步兵反坦克抛射器就相对鲜为人知了,不过PIAT与众不同的作用原理却使其在步兵与坦克斗争的历史上占有无可争议的一席之地。
  二战之初,英国军队装备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主要是0.55英寸(13.97mm)口径博伊斯反坦克步枪和各种反坦克手榴弹。战斗证明,博伊斯的穿甲能力对付类似德国三号坦克之类的目标十分有限,而反坦克手榴弹的投掷距离有限,士兵必须冒着生命危险去接近敌人的坦克。面对德国的装甲,这些武器明显力不从心。所以英军感到迫切需要一种威力更大、并且可以在一定的安全距离外使用的单兵反坦克武器。由于当时英国人对反坦克火箭弹还是一无所知,所以他们走了一条与德、美等国不同的道路,从而诞生了PIAT这种与众不同的武器。
  PIAT与迫击炮多少沾点关系,它是在退役皇家炮兵中校——L.V.S.布莱克的研制成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早在1930年代,布莱克中校就开始研究利用迫击炮发射超口径弹药的技术,研制出的一种超口径迫击炮还少量装备了英国部队。但是这些武器体积和质量都比较大,并不适合单兵使用。因此布莱克开始研制一种轻型的适合单兵使用的便携式超口径抛射器,取名为“宝贝”。但是不久后,布莱克奉调参与其他武器研制项目,“宝贝”的研制工作转交给沃茨和米利斯·杰弗里斯,他们对武器和弹药分别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两者的设计大同小异,都采用了空心装药技术,使其穿甲威力大大增加,只是杰弗里斯设计的弹药比沃茨的稍大一些。最终的“宝贝”是沃茨和杰弗里斯两人设计的综合体,在几经改进后最终为军方接受,被命名为 “步兵反坦克抛射器”(Projector In fan try Anti Tank),但这种名称仅在正式官方文件中采用,士兵们一般还是直接称呼它的缩写“匹阿特”(PIAT)。该武器于1942年8月31日正式定型生产,并自此成为二战中英军主要步兵反坦克武器之一,到1945年停产时,一共生产了 11.5万余门。
  
  PIAT的T形肩托通过卡槽定位,可以自由旋转到竖直或水平位置
  
  
  
  MK1A型破甲弹全貌
  
  
  
  
  结构特点
  
  PIAT的结构比反坦克火箭筒要复杂许多,抛射器本身分为前筒和后筒两个部分。前筒由钢板弯曲成型,长度为250mm,前筒上半部分完全敞开,口部有一道加强箍,后部下方开设有一个泄气孔。后筒是一根直径76mm、长700mm的无缝钢管,下方有握把和机匣,内装发射组件,大型扳机安装在机匣左侧,而不是正下方。后筒上部焊接有表尺座和准星座,表尺和准星均可折叠,表尺座左侧标有射击分划,射击时只要把表尺旋转到与射程相对应的位置即可。后筒尾部设有T形肩托,肩托外面和后筒尾部都包有帆布。T形肩托通过卡槽定位,可以自由旋转到竖直或水平位置。后筒与前筒相接处有个环形槽,射击支架用一个大号蝶形螺帽固定在此槽中。早期的支架由呈“H”形的两根细钢管构成,底部是一块弯成一定形状的钢板。后期的支架简化成一个粗钢管,底部焊接一个钢板制成的盒状底座。后筒内主要容纳一个质量相当大的主栓体和主弹簧,主栓体中空,内装装填杆、击针杆、击针杆簧和前栓体等零部件。击针杆前半部套入前栓体内,向后运动时可以带动前栓体,进而带动主栓体压缩主弹簧完成待击。击针杆后端套在装填杆中,同时击针杆可以在装填杆内前后运动,但不会脱出。装填杆尾部和肩托相连,当拉动肩托时装填杆会带动击针杆,进而带动前栓体、主栓体将击针杆簧和主弹簧向后压缩到位直至挂机,然后击针杆簧伸张使前栓体和装填杆复位。
  PIAT发射MK1、MK1A型90mm破甲弹,其外形与迫击炮弹很相像,全弹分为弹体 和尾管组件两大部分。弹体最大直径为90mm,由薄金属板冲压成的两部分组成,弹体前部较平坦,并有一个细长的弹尖(目的是为了保证必要的炸高),其上装有碰炸引信。弹体为空心装药结构,装药品种为808炸药,有一个钢制的单锥等壁厚药形罩,罩顶有孔以装入主引信。不过这种引信系统并不完善,受到猛烈撞击后极易发生意外。平时为保证安全,弹尖引信一般都取下装在一个铅锌合金制成的筒内,并用一个弹簧夹子固定在弹尾部。尾管组件由杯形架、尾管、尾翼、尾环、发射药管、尾管塞等组成。杯形架用来连接弹体,尾翼共4片,点焊在尾管上,外有一圈尾环,用以保持弹体飞行时的稳定。尾管塞用来防止外界异物进入尾管,在发射前取下。发射药管类似于迫击炮弹的基本药管,装在尾管顶部,是发射时的动力来源。该弹垂直破甲威力为75mm,就当时的坦克装甲技术水平而言,还是具有相当威胁的。
  
  操作使用
  
  PIAT一般由两名士兵操作使用,其中一名是射手,另一名负责装填弹药,同时还要承担携行弹药的职责。PIAT在首发射击前先要使抛射器呈待击状态,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抛射器T形肩托向下竖放在地上,双脚分别踩住T形肩托的两边,然后双手合握住握把用力向上提,直至听到挂机的“咔嗒”一声响;另一种方法是卧姿进行,将抛射器炮口向上与身体平行放置,双脚踩住T形肩托的两边,然后一只手拉炮口环,另一只手拉握把,靠双手和双脚的合力来完成待击。英国作家约翰·威克斯在他的《反坦克史》一书中把这种姿势形象地称为“和一个单脚弹簧高跷的摔跤比赛”,但不管哪种方式,都需要相当的体力。由于待击过程类似于冷兵器时代的弩,因此PIAT得到了“苏格兰弓弩”的绰号。为控制发射时的巨大后坐力,PIAT的主簧簧力设计得非常大,差不多达到了900N,要克服如此强大的簧力完成待击不是一件易事,有时往往需要两个人协力才能完成。两种待击方法各有优缺点:第一种相对比较省力,容易完成,但是在枪林弹雨之中这么站着无异于一个活靶子;第二种方法虽然可以避免这一缺点,但是却更加费力。完成待击后,炮手才能架好武器并装定表尺,装填手装填弹药、瞄准目标以后,炮手扣动扳机击发弹药,完成一次发射。不过扣动那个大型扳机所需的力量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尽管扳机是通过中间的一个杠杆带动阻铁的,扳机设计得也很长,但即使是用两个手指仍然难以轻松扣动,这与那高达900N的主簧簧力是分不开的,所以不论是使PIAT待击还是击发都是一件费力的苦差事。对于刚刚接触PIAT的新手来说,最难掌握的还是精度,因为扣动扳机后弹丸有一段迟滞时间才能发射出去,此时会有轻微的后坐力,如果不能很好控制住抛射器,在最后一刻弹丸也会偏离目标。
  
  
  弹尖引信、引信筒和固定夹三者分开(右)及组装在一起的形态(左)
  
  MK1A型破甲弹的三联便携式包装,弹外有保护用纸筒
  
  以二战英军PIAT射手为原型开发的兵人,其左手拎的是MK1A型破甲弹三联便携式包装
  
  
  PIAT的最大特点体现在它的发射过程中。当射手扣动扳机后,扳机带动连杆旋转,下压阻铁并释放主栓体,主栓体在弹簧的作用下向前复进,并带动击针杆和前栓体前进。前栓体进入弹尾管内,当接触到发射药管后停止前进,但仍在前进的主栓体推动击针杆向前,打击药管底火,进而点燃发射药。发射药产生的高压火药燃气作用于前栓体上,由于前栓体、主栓体相连,因而后坐力通过前栓体作用到主栓体上。此时主栓体向前复进到位,具有较大的惯性动能,与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正好方向相反,在抵销掉一部分后坐力后,主栓体改为向后运动。此时弹丸已经开始向前滑动,当前栓体后退到弹尾管尾翼上方的4个均匀分布的泄气孔时,火药燃气冲破密封带从孔中冲出。由于前筒的上方是敞开的,为了减少火药燃气排出时对弹丸的影响,前筒下后方也开有一个较大的泄气孔。此时火药燃气对弹丸做功结束,弹丸获得初速向前飞出,而主栓体也在火药燃气的后坐力作用下后坐到位,并被阻铁挂住,重新形成待发状态,只要再装入一发弹药即可继续射击。
  
  独特之处
  
  从外型和发射过程上来看,PIAT都与迫击炮有些相似,但又有区别:相同的是都由前方装入弹药,并且弹体都靠尾翼稳定,发射药也都是装在弹体尾管内;不同的是迫击炮弹击发以后发射药燃烧产生的火药燃气进入炮膛,全部用来推动弹丸运动,而PIAT在发射阶段火药燃气是全部封闭在尾管内的,真正做功的长度也只有从尾管顶部到泄气孔处那一段。实际上,PIAT的工作过程与其说是像迫击炮,倒不如说更接近于枪械中的自由枪机式原理。
  由于PIAT的独特原理,绝大多数后坐力是由主弹簧和栓体所抵销掉的,故要提高弹药的质量和初速,弹簧和栓体的质量必须进一步加大。但PIAT是一种单兵携行武器,考虑到士兵携行和操作的轻便性要求,只能采取一个各项指标的综合平衡点,这也是大多数武器的设计难点,不过PIAT在这方面处理得很好,基本上满足了步兵的使用要求。弹丸的最大初速为135m/s左右,在打击坦克等单个目标时,有效射程为100m,对付固定大型目标时,有效射程可达到300m左右,最大射程可以达到700m。PIAT除可抵肩射击外,也可以把T形肩托旋转90 °呈水平状态,并抵住墙壁等固定物体或直接抵在地面上,手扶炮管以大仰角射击。在二战期间,与德国的“铁拳”一样,PIAT还曾被并联安装在轻型装甲车上,通过加装在扳机上的联杆机构,可以实行多发齐射。
  
  历史评价
  
  由于是战时急需的武器,相当一部分PIAT是英国的小作坊式工厂制造的,和司登冲锋枪一样,不免给人一种简陋粗糙的感觉。但它不需要对身管进行精密加工,也不需要任何高级材料,因此很受军工生产部门的欢迎。若以现在的眼光来看,PIAT可谓满身缺点,如威力小、初速低、安全性差、笨重且操作不便等等。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PIAT仍算得上是一种有效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胜出火箭筒一筹,如没有尾喷焰,可以在狭窄的空间内发射,同时也不会因产生烟雾而暴露射手位置等。最关键的是,有了PIAT以后,需要士兵们豁出命来往坦克上投反坦克手榴弹或炸药包的情况已大为减少。

射器全长

抛射器质量

弹药种类

 

全弹质量

全弹长

初速

有效射程

垂直破甲威力

 

990mm

14.5kg

MK1、MK1A型

90mm破甲弹

1.13/1.35kg

400mm(含尾管塞)

75~135m/s

100m

75mm


  有趣的是,最早将PIAT投入实战的并不是英军,而是西西里战役中的加拿大部队。加拿大士兵使用PIAT取得了不小的战绩,如1944年10月21日,列兵欧内斯特·史密斯在意大利北部萨维奥河的激战中,使用PIAT先后摧毁德军坦克、自行火炮各两辆,他甚至利用夜幕掩护匍匐到距离一辆“豹”式坦克10m左右的地方,然后沉着地开火将其击毁,并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的加拿大人。PIAT在1944年盟军发起的“市场花园”行动中也有出色表现,在守卫斯塔福德斯大桥的战斗中,没有任何火炮和重武器支援的英国第一空降师完全是靠PIAT才抵挡住德军装甲部队的轮番进攻,最终避免了全军覆灭的结局。
  二战结束后,随着单兵反坦克武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结构更简单、威力更大的反坦克武器不断涌现,此时的PIAT已经显得有些跟不上潮流了,加之引信安全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以至于在战后英军禁止PIAT的实弹射击训练。1950年的朝鲜战场上,英军开始使用美制“巴祖卡”火箭筒。1951年,英国正式装备了瑞典“古斯塔夫”无后坐力反坦克炮,PIAT就此退出英军现役装备序列。不过这种20世纪的“英格兰弓弩”并未立即退出军事舞台,在越南一直被使用到1960年代后期。
其他文献
期刊
自1980年代以来,非致命武器引起各国高度重视,发展研制的此类武器五花八门,如麻醉枪、橡皮动能弹、填充铅粉的豆袋弹、内装各种刺激制剂的喷射器、震晕弹……等等。但非致命武器在使用中并非如其概念一样,都能做到非致命,死亡事故也时有发生。在加利福尼亚,一名妇女被豆袋弹致伤而导致心脏停止跳动;还发生过一起因为往霰弹枪里误装其他弹种而造成的事故;在苏黎士,一个人曾被橡皮爆震彈炸伤了眼睛……   基于上述经验
期刊
保加利亚M9 7.62mm突击步枪   该枪是由保加利亚阿塞纳尔公司改进生产的AK突击步枪的   发展型。该枪使用光学瞄具,枪托的形状也有改进,护手的形状更具现代感,配装国产枪口防跳器。这些改进是受   俄罗斯政府对外政策改变影响的。因俄政府现在要求生产原来 AK系列突击步枪的各国交纳专利权使用费,因此,这些国家推出对该枪进行改进或改造的对策。     中国CQ式7.62mm通用机枪   该枪是中
期刊
著名的枪械生产商——意大利伯莱塔公司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枪械公司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526年。该公司的标志由一个圆环内的3支箭组成,这3支箭所代表的意思分别是:容易瞄准、弹道平直、命中目标。伯莱塔公司的产品非常多,包括手枪、冲锋枪、步枪、霰弹枪等等多种军/警/民用轻武器,但在国内的军事迷中,只要提起伯莱塔公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伯莱塔92F (美军定为制式称M9)半自动手枪。其实伯莱塔92
期刊
比利时FN BDA9 9mm手枪,由比利时FN公司在9mm勃朗宁大威力M35手枪基础上改进而成。其动作原理和M35 一样,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枪管偏移式闭锁机构。主要改进之处:增加了双动发射机构;在套筒两侧设有手动保险杆(兼作击锤待击解脱杆);弹匣扣可安装在握把的任意一侧;增加了击针保险装置,可防止偶发事故;扳机护圈前部呈凹形,便于双手持枪射击。   该枪发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全枪长2
期刊
头盔发展简史     头部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战场上,对头部的防护尤为重要。头盔就是用于头部防护的一种单兵防护装具。人类从远古时就发明了头部防护装具,最早的头盔用皮革(间或也用骨片)材料制作,后来随着冶金技术的出现和冷兵器的发展,金属头盔逐渐出现,我国安阳殷墟出土的距今3000多年的商朝青铜头盔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金属头盔。钢盔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早使用钢盔的是法军,第一顶钢盔是法国军
期刊
理论与实际    在过去的五六十年间,每当提出研制一款新型刺刀时,就有人提出不再需要装备刺刀的理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二战期间,M1卡宾枪刚开始服役时并没有配备刺刀,但很快就配备了M4刺刀。当一些人认为M16步枪也不需要刺刀时, M16先后配装了M7、M9以及安大略刀具公司最近生产的M10刺刀(见本刊2004 年12期“刺刀新秀——美M10刺刀”一文)。英国人在参考来自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战斗总结前,
期刊
美国M60 7.62mm通用机枪最初由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在二战末期开始设计,1957年定型,1958年装备美军并取代了勃朗宁M1917A1、M1919A4重机枪和M1919A6轻机枪。该枪由美国萨科防御公司(Saco Defence Inc.)生产并改进,陆续出现了M60C、M60D、M60E1、M60E2、M60E3、M60E4等变型枪,除了美军用作制式武器外,还被澳大利亚、越南、韩国、格林纳达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