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晚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的生态位及其对稻飞虱的作用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zi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行了双季晚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生态位的调查,测定出生态位宽度指数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指数;研究了多种捕食性天敌和稻飞虱在双季晚稻田中发生和消长情况,揭示了主要捕食性天敌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在双季晚稻田中对稻飞虱的捕食作用.
其他文献
研究表明 ,小麦基施不同用量的硅肥 ,具有改善植株农艺性状 ,优化群体结构 ,提高群体质量 ,增加产量的效果。用量以 12 0~ 180kg/hm2 为宜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at ba
对女山湖的水体资源调查结果 ,证明该湖有丰富的浮游生物可供太湖新银鱼作饵料 ,有一定数量的沉水植物可供产卵、繁殖 ;凶猛鱼类量少 ( 5 %以下 ) ,无生存威胁 ;水体生产力仍
分析和比较了15头二花脸母猪和10头大约克母猪初乳中乳糖、乳脂、乳蛋白、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同时比较了两种母猪的产活仔数、仔猪
将水稻除草剂敏感 (致死 )基因转移到杂交水稻的父本中去 ,培育能够混播制种可以进行机械化收割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新热点。笔者将 6a 10季的研究结果进行
在多年调查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制约皖北地区地膜花生高产因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8条改进意见,以求在地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上有所改进,产量上有所突破,质量上有所提高,达到
为了解决小麦早播与晚稻成熟期偏迟的矛盾 ,1998~ 1999年度选择了基本苗、氮肥用量与共生期 3个对套播小麦生育影响较大的农艺因子 ,采用 3 11A近似饱和最优设计进行试验 ,结
采用 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对华安 3号密度和施氮量的主效和互作效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密度、施氮量和密度×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密度 18.0万穴 /hm2 、大
通过不同覆盖物不同施氮量试验,探讨了中粳稻CY-6在旱管栽培条件下,不同覆盖物、不同施氮量对其群体动态、植株性状、穗粒结构及产量的影响,明确了旱管栽培采用地膜覆盖的节
对 8 0优 12 18个不同播期进行产量 (y)与有效分蘖 (x1 )、每穗总粒数 (x2 )、结实率 (x3)、千粒重 (x4)间的相关、回归、通径分析 ,结果显示 ,有效分蘖是构成 80优 12 1产量
密阳 2 3及协A×密 46(协优 10号 )对安徽省乃至我国的水稻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引进的 13 8份新品系中 ,多产稻、密阳 13 2等表现较为突出。此外 ,密阳引 7等表现出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