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三农”数字化人才培养之策

来源 :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bb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是我国正式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之年,同时,以数字农业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在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贵州省毕节市,自1988年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正致力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努力把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发展,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变中,毕节如何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做好人才文章?

数字农业与农业新基建


  农业数字化,也称为数字农业,是基于对农业的结构、要素、过程与管理等,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为特征的计算机管理和应用系统,从而辅助农业生产科学决策、调控与管理。它的本质是一场农业产业革命,利用科技和市场的力量创新传统农业,使得数字技术与农业各环节深度有效融合。
  作为未来农业的核心,数字农业以数字化技术为纽带,串联农业全要素。其与传统农业的重要区别,在于从“人”到“数据”、从“人的技术”到“数字分析”的关键决策因素的转换,也就是说,从传统农业中以人的经验为主,向以数据为核心来实现农业生产决策的管控和精准实施为主。
  因此,数字农业将借力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从全产业链角度深化数字融入。比如,依靠物联网进行海量数据的实时获取,实现精准农业、智能灌溉、智能温室、精准饲养等新型经营方式;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智能化,在种植、养殖、流通等各环节实现作物产量控制、疾病预防以及精准营销等,改善提升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在这一核心过程中,传统农业中对人的能力素质的要求,已由传统农业经验向具备一定信息化、数字化能力的“新农人”转变。同时,传统农业人口的持续减少,倒逼传统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型。
  现在的智能温室、智能灌溉、精准饲养等,都已经采用很多智能化手段,也对未来维护、管理及场境不断深入应用有着很迫切的人员需求。这就需要培养懂得该应用场景的数字化农村农业人才。调研发现,很多农业产业龙头行业企业、智能农业设施设备单位等,已经向为他们输出人才的高职院校提出迫切需求。
  一个传统职业的升级转型不是偶然,当客观环境和主观变革都在推动社会前行,当国家新基建和内循环双双启动,无疑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
  在农业新基建时代,如何做好两者的融合与协同,将传统农业与数字化提升进行衔接,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人才需求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深入理解“新农人”将逐步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这是数字农业能否在乡村振兴中落地推广、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1324”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毕节市的深度调研,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不断实践,认为数字农业的大规模、场境化应用亟需人才培训培养实时跟进,并提炼出“1324”的农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
  “1”是指构建一个平台,旨在打造一个适合本地农业产业特色的数字化人才实习实训平台。该平台锚定毕节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定位,紧扣贵州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和重点产业布局,充分依托学校特色农产品加工和质量检测专业群的组群建设逻辑,抢抓“数字化 农业”的发展契机和巨大的人才需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

  “3”即平台的三大功能定位。一是对准培养需求的目标定位,将该平台打造为服务贵州山地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实体基地。该基地主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时代需求,培养培训更多懂得农业种养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经营网络化的数字化 山地特色农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育训定位,将该平台打造为政行校企协同、一二三产融合的“农业 数字化”人才培训载体。整合政行校企多方资源,基于产业链流程化建设专业集群式基地。通过山地特色农业技术的引入,实现从源头上的山地特色种植(茶叶、食用菌、道地药材等)、特色养殖(生态畜牧)——农产品加工、质量检测——数字化新电商品牌运营为一体的产供销人才培养及技术技能服务平台,为更多的中小微农业企业及农户提供支持和赋能。
  三是对应产教研创融合的服务定位,将该平台打造为支持乡村振兴、培养数字化技能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新农人”公共基地。该基地整合农业专家学者、农业企业家、信息技术专家等资源,融合更多相关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以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管理、技术整合与项目导入、品牌与新电商推广三大主轴为核心,建立一整套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课程内容。
  “2”即两类师资团队,一类是校内师资团队,另一类是社会师资团队,包括:农业企业团队、农业专家团队、数字化技术团队等。一个复合型、跨专业、跨行业结构化师资体系的搭建是数字化农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以互兼互聘为途径来构建长效机制,充分整合行业企业师资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才能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团队。
  “4”即大模块培训实训内容。数字化农业人才既要求掌握农业种养的专业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经营知识,更要掌握如何用新信息技术、新智能设备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基于此,四大模块的培训实训内容分別为:数字化农业生产(种养殖)培训、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培训、数字化农产品流通(乡村电商、冷链物流)培训、数字化智能技术应用实训,这就包括:农业物联网、农业无人机、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运维、农业数字技能培训等内容。

如何培养“三农”数字化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三农”领域技术技能英才的主阵地,要切实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数字化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第一,培养具备信息数字化能力新型职业农民,是涉农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数字农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先手棋、关键招,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加速,农业增长方式从依赖自然资源,向依赖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转变,加大对农业农村人才的转型培养已迫在眉睫。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主战场在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涉农院校要把为广大农村培养更多具备信息化、数字化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任务。
  第二,特色数字化农业人才实习实训平台建设,是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保障,是固本强基服务发展满足需求的重要举措。以该平台为载体,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将校内外现代农业生产性实训场地设施通过数字化、互联网手段联通,校内校外资源整合,虚实互动,打造一个以贵州山地特色农业为特色的、产前产中产后功能完备的现代化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建立公益性、开放性农村数字化实用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为新型职业农民、种植养殖能手、致富带头人等,提供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技能培训和学习资源。
  第三,组建产教融合型“乡村振兴学院”,是地方乡村振兴的助推剂。政行校企协同,成立产教融合型“乡村振兴学院”,成为职教领域全面系统持续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加油站助推剂。根据贵州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特色专业与乡村产业建立长期的帮扶合作机制,将产、教、研等深度融合,把高素质农民培养与对口就业结合起来,帮助传统农民学习掌握数字化、智能化专业技能,尽快转变为现代化的“职业农民”、产业工人。夯实人才基础,厚植发展要素,振兴事业才能行稳致远。
  第四,实施“数字化培养”,是涉农专业学生面向未来的急需。从专业上重点培养引导一批批年轻学生对数字农业有认识、有了解、有技能。基于院校的专业设置,加大对“00后”学生涉农爱农的培养。从观念上、学习内容上、技术掌握上,让一批批年轻的学生认识数字农业的前景,知道乡村经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为此,在日常的培养中,着力培育数字基因,特色农业专业的学生加入“数字化培养”要素、乡村电商专业的学生强化“数字化新电商”内容、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辅之以“数字化应用 特色农业”知识。
  最后,提升基层农管农经农技人员数字化素养,是助推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抓手。 加强对农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广大农民数字化技能和知識培训,切实提高农民数字化水平和能力,从而更好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数字化水平和能力,这是数字乡村建设能否落地见效的关键所在。
  (杨慧系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洪国系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本文为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1年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联合课题):“贵州山地特色农业数字化人才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ZLCLH-2021-15,主持人:杨慧)、2020年贵州省教育厅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省级高水平公共实训平台--贵州山地特色农业数字化人才实习实训平台项目。)
其他文献
共同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共同把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全国重要增长极。  “中三角”的“第五极”地位,呼之欲出。  今年3月,全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明确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此后不久,湖北省委书记、省长带队的党政代表团,就分别到江西、湖南“串门”,用三天时间共商长江中游城市
“财政收入13296万元,财政支出142013万元,其中机关工资福利、商品服务、资本性支出共计78728万元”,这是山西临汾市浮山县2020年全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透露的数据。  三个数字折射浮山县进入山西人口小县改革试点名单的原因——行政成本畸高。2020年开始,山西省在忻州市河曲县、临汾市浮山县开展人口小县改革试点。《山西日报》刊文称,“(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县域行政成本大
“人设”,即“人物设定”,原指漫画、动画、游戏中的人物角色设定,包括个性、外貌、服装、造型等。而后使用范围日渐拓展,既指电视剧中的人物设定,也指个人的形象设定。  当下,已延伸到非人物领域,如城市“人设”,正在影响城市营销。魔幻重庆、休闲成都、美食西安,因城市“人设”精准,又有自媒体、短视频等新传播手段,讲真话、有生活,皆成网红城市。特别是自媒体和短视频,来势汹汹,摧枯拉朽,魅力无法阻挡。  与此
“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从革命的血与火中得出的结论。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勇于实践、革故鼎新,领导亿万农民围绕土地书写下壮丽篇章。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安徽一次次走在改革的潮头,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从“大包干”改革、取消农业税试点,到农村综合改革、农村“三变”改革,一系列勇闯新路引领了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农业农村发展取
农民消费行为的产权含义始终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基于“农地确权-土地功能-收入结构-农户消费”的分析框架,探讨农地确权政策影响农户消费的内在机理。分析表明,农地确权契合国家宏观经济扩内需、强消费的内循环政策导向。使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两期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模型估计农地确权的消费效应。估计结果显示:总体上,农地确权显著促进农户人均消费、人均商品性消费,但对人均服务性消费并无明确影响。进一步证据表明,基于农地保障性功能和财产性功能使用的农户,农地确权政策将显著提高其
中国现代化建设呈现了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两个十五年”的历史过程。  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四个现代化”。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四个现代化”作了调整:“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
在新一轮城市竞逐中,对于科创资源和人才的竞争,成为比拼发展实力关键一招。每一个怀揣雄心的城市,都保持着“饥饿感”和“紧迫感”。一向科教资源丰沃的南京,看似处变不惊,却早已布下一盘大棋。区别于高歌猛进的大手笔,这是一场“锦衣夜行”的低调出击。  2019年12月,南京启动“百校对接计划”。计划实施以来,南京已向全国69家重点高校院所选派科技人才专员106人次,覆盖全国19个省、22个城市。与常规的招
摘要:从“大历史观”的视野考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能看出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历史逻辑。5000年中华文明史根植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的世俗性、凝聚性和包容性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180年的中国近代史构筑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基础,在民族危难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安徽省金寨县麻埠镇桂花村的桂花香在每年八月都会弥漫整个村落,飘过巍峨的大别山麓,散溢着一股沁人的甜香。“八月桂花遍地开”,1929年,一首民歌小调从这里传唱至整个大别山区。伴随着花香与歌谣,红色旗帜在大别山飘扬,安徽省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诞生。  滚滚长江水,巍巍大别山,西望武汉,东守南京的大别山开始在中国革命史上崭露头角。18年后的1947年,12万余红色的旗帜再一次携桂香而
要抓好对青少年的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党、团、少先队多方联动,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中央决定,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基层面临着工作内容复杂繁忙,党员活动较为单一,群众流动性较大等实际困难。特别是部分基层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