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艺术谈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mm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诗文典籍, 皆有情之物。语文具有人文学科所独有的艺术魅力, 有着浓郁的情感色彩。语文教学中, 师生的情感信息交流往往比认知交流更为重要。因此, 教师要善于寻找最佳契机, 让课堂教学的情境与学生的感受融会贯通。
  
  成熟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法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过程, 更是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及作品的表现情感三者沟通融合的过程。南朝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法, 观文者披文以人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 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人情”, 在这种情的熏陶融合之中, 使读者身临其境, 方能“沿波讨源”, 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 其意皆处于吾之心” 的境地。用语文独特的人性美之魅力, 去丰富和发展语文教学过程, 收到让学生喜怒哀乐, 达到“忘我” 的效果。
  一、发掘情感之源以蓄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皆作家情感的凝聚与升华, 均蕴含着火一样的热情。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 是那想表达日积月累的感情的内心要求。” 中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 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致。像“荷塘月色” 的淡雅静美;“故都的秋” 的清静悲凉;“杨柳岸, 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千金散尽还复来” 的潇洒飘逸……教者就是要发掘这些情感因素, 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这些情感, 让教材中的情感来点燃起自己的情感之火, 做到“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溢满于海”。教者在备课时要从发掘情感之源的角度出发, 既备文又备情, 着眼于教材的情感点, 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架起一道共鸣的桥梁, 点燃火一样的情绪。
  二、运用语言魅力以激情
  孔子云:“情欲信, 言欲巧”,“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这里所说的“巧”、“文” 就是文采,也就是语言的美。可见语言的美,不仅为美而美, 而且有表情达意的实用价值。成熟的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的教学,让学生在经典的范文中习得语言、积累语言、赏析语言, 不仅仅是一种工具的传递,也是一种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人文的熏陶。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读。” 可见,要发挥语言的魔力,就要读,朗读、美读,借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首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运用贴近文章情感的语音、语调、语速真实准确地再现文章的情感,把无声文字中蕴涵的情感变为有声的可感知的情感,使不生出之于口,闻之于耳, 感知于心,进而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学生读的过程,就既是一种反复体味、理解深意的过程, 也是一种渐入佳境的过程。
  教师还要运用贴切的语言,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要达到这一境界, 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教师的情感要伴随教育内容或激烈、或轻淡、或高亢、或沉郁。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深情, 抑扬顿挫, 或柔和亲切,让语言这只巧妙的手来拨动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顺着老师对文章情感的演绎来体味作者的情感, 在潜移默化中被同化, 被唤醒。
  当然, 老师好的范读是成功教学的前奏, 对学生人情入境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催化作用。如教余光中的《乡愁》,教师如能用沉静的语音、低缓的语调、哀婉的语气把作者那思念亲人、眷恋祖国的无尽愁思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学生能不感动吗? 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用一种轻柔缠绵的语调、委婉哀伤的语气把作者那对康桥的无限依恋,百般珍惜、难以割舍的感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把课文中无声含情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 使课文的语言如出我口, 如出我心。学生能不动情吗?
  可见, 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 一定是一个善于用语言控制课堂气氛、调节课堂节奏的教师。讲课的语音、语调、语速要随文而变, 既能显示气吞万里之气魄, 也能表达缠绵婉约之情怀, 这样才能借用语言的魅力以激情。
  三、唤起情感共鸣以传情
  素质教育视野下, 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审美创造、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面对一篇篇有血有肉, 情景俱佳的作品, 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之火” 点燃学生心灵的情感的导火线。教师要投入课文情境, 把自身体验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进行心灵接触, 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引领学生去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灵性。
  语文课堂, 教师要以情感的感染驱动为着眼点, 以读为旋律, 融声音、表情、姿态、手势为一体, 综合运用多种情感教学方法, 如创设情境, 以情动情; 表情朗读, 感染学生; 选好动情点, 品味情感; 表演再现, 体验情感;联想想象, 丰富情感等, 力求“以形美感目, 以音美感耳,以意美感心”; 使师生间心相印、情相通。让浓郁的情感氛围始终笼罩在课堂之上, 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精神交流, 收到春风化雨的育人之效。如教《春》一文, 学生在朗读中, 会被文章里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情绪所感染, 教者不失时机地引导联想有关春天的诗文:“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有关声的春天;“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有关情的春天;“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有关温暖的春天;“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有关色的春天……在联想的品味中, 让学生与作者一起徜徉在春的海洋、春的气息之中, 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当然, 语文教师的教学情感要适度, 要艺术地经营。让听者沉浸在一种审美愉悦之中, 如沐秋阳, 如坐春风。最好保持一种含蓄的有节制的奔放, 绝不能滥情, 不能张狂, 要有一种有条不紊、计划周详, 带着无穷指挥和超常冷静的状态。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会准确把握学生“情满意而溢发”的现象, 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 让学生主动参与, 以己之情悟文之情, 以文之情激己之情, 提升审美能力, 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 追求更大的精神幸福。
  【参考文献】
  [1]王承娟. 在情感体验中学语文[J]. 吉林教育, 2010(2) .
  [2]都春燕. 情: 精彩课堂的魅力修炼[J]. 新课程研究,2010(2) .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在重庆市血液中心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特征,为潜在的献血者精准化长效招募和保留机制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8年在重庆市血液中心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者耐药(MR)感染的临床特点及MR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该院呼吸科就诊的MP肺炎患者90例,根据MR结果将患者分为MR组和非耐药(MS)
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是一类针对内皮细胞结构组成的一种复杂抗体,其以血管内皮细胞(EC)表面或吸附于EC表皮的一组异质性抗原为作用靶标,通过形成免疫复合物发挥破坏内皮细胞
科技教育是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要重视对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规律探索和理性思考。本文分析了我国幼儿科技教育的内容、问题和对策,希
令人毛骨悚然的喊叫声打破了巴西南部潘塔诺地区宁静的黄昏,就好像有一大群狼正要发起进攻一样。这种急切的叫喊声让万物都静了下来:紫蓝麦鸟的嘎嘎,宽嘴鳄的咕噜,不可捉摸的美洲
全兴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远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如,成都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里,就出土有较多的陶质酒器,其中新津宝墩遗址里便发现了陶质的罐、尊、壶等酒器。继之则有商
心学在明代中后叶虽蔚为主潮,但朱学也贯穿明代始终.本文按学术演进的历史过程及特点,分别论述了洪武朱学、永乐朱学、宣德成化朱学、正德嘉靖年间与阳明心学相对立的朱学及
随着新课改内容的不断深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些过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合当下的课堂教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正>院内感染(简称HAI)是判断卫生保健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对其进行监督管理是降低HAI的重要措施。 监督管理的目标(1)监测院内感染发生率;(2)监测院内感染的发展趋势;(3)及早提
我国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面对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承担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依旧很大,有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