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货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来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及《资本论》中认为,货币在本质上不过是人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物化形式,体现的无非是在劳动交换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而货币拜物教将货币从手段变为了目的,剥夺了一切事物的价值,扭曲了人的感觉与需要,甚至使之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对货币异化、货币拜物教的这种批判,对于生活在当今越来越成熟的市场经济下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文革”的反传统众所周知,何以如此学界却众说纷芸。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选取大同理想、内圣外王、圣人崇拜、《大学》之道、《春秋》立法与“文革”的革命旨向、思想
徐中舒先生《先秦史论稿》一书是对中国自史前至战国之整个先秦时期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特征的概述,浓缩和代表了徐先生毕生对于先秦历史问题的主要见解。该书中多处谈及
1899年1月24日,中国现代哲人瞿秋白诞生于江南水乡常州。1935年,仅仅36岁的他断送在刽子手的屠刀下。在纪念瞿秋白诞辰110周年的今天,这位革命家、文艺家、诗人既令我们心疼、心碎,也让我们倍感骄傲。  近年来,不时听到学界有人以瞿秋白《多余的话》“说事”的声音,论者说《多余的话》相较瞿秋白其他作品,“好像是一个‘黑洞’”,《多余的话》成了笼罩在“瞿秋白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又有扼腕叹息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