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与教育重塑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old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匠精神”不仅对于传统的手工业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代的教育也具有指导性作用,并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教育而言“工匠精神”不可或缺,如果教育重塑脱离“工匠精神”就会是丧失最本真的目的性。
  关键词:“工匠精神”;教育重塑
  随着“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成为众多媒体的关注热点,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社会各行各业都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当然也包括教师队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教师与教育行业的改革需要“工匠精神”;从当下现实着眼,特别是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重塑则更需要“工匠精神”。
  孟子在《滕文公章句上》曾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教书匠”这个略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成为教师行业的一顶帽子,特别是一个“匠”字更是将教师这个行业置于社会底层行列,他们赖以生存的 “知识”“理论”无法改变“治于人”的困境,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精英文化、主流文化所轻视,所以面对教育家的“顶层指示”即空谈咬文嚼字的新理念、痴迷于新教学模式的建构、轻视课堂教学知识打磨和积淀、一些层出不穷的教育新词汇等等,教育一线上的“教书匠”只得疲于应对与改变,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教书匠”和“教育家”间的隔空喊话,即一个“高高在上”,另一个“低到尘埃里”。如若这样“对峙”下去则不利于教育系统的健康循环。所以,教师行业树立“工匠精神”迫在眉睫甚至刻不容缓,这不仅时代精神的需要,也是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管子·权修》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其实就是一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教育重塑的最优途径与长效举措,所以要做到如下四点:
  一是尊重教师的经验积累。教育经验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一线上不断积累起来的,也是个性化的。因为带着每个教师对生命感知的温度,所以才会弥足珍贵。所以不能用新的教育理念将所有的个性化与人文化的课堂经验“撕碎”,更不能将其全都视为固化的、肤浅的,这些时间积累的成果无需被新理论所替换或删除。
  唯有用“尊重经验、育人为本”的职业精神,才会让教師逐步从边缘到中心。
  二是推行新老“帮扶”制。教育经验的弥足珍贵与独一无二,会随着某些学科教师的离职或离世而彻底消失,“人亡艺绝”的《广陵散》悲剧不应该发生在当下的教育界。教学本身虽有各种原则和方法,但是这些原则与方法在特定情景的具体运用,却无法还原为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必须借助教师的判断力与接受力。因此,教师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经验传承,“工匠精神”之所以具有价值,就在于它的传承甚至除故纳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育经验的传承是教育重塑的根基,所以依靠“传、帮、带”,落实 “帮扶”,教育才可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三是注重能力提升与“跟进”。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在平时的教学当中积累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不仅要“会教”而且更要“教会”。但是,当前对于教师的评价已经脱离了教师核心技艺。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为考而学,不是为教而学”甚至“课题研究”重过“教学”,导致教师陷入只是为名誉而沉醉,不是为教学而研究的怪圈。所以建构能力本位的教育才是康庄大道,以核心技艺为中心的评价标准才是正题。
  四是强调职前教师教育。一些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对于新的教学方式接受快且运用灵活,如微课、翻转课堂等等,但是其中不乏有些人“三字一话”却不过关,这些都是教师的基本功。其实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这些基本要求不冲突。“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师范类院校应该将这个任务承接下来,把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技艺传授给准教师。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教育重塑具有时代价值。当然教育重塑不是“流血革命,铲除一切”,而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重塑的动力不仅要足更要把握好着力点,决不可“邯郸学步”。因此,即使是在改革,哪怕是转型性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都不能忽视基本功的培养和轻视职前教师的培训。
  诚然,教育重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不是千难万险,只要有“工匠精神”树立在心中,教育重塑才走上康庄大道。教师熟练掌握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后,才能有更多时间与精力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进而实现教学层次的深化,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唯有理论结合实际,并能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变通,教育重塑方可见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健.“工匠精神”生成的三重视界[N].中国教育报,2016-11-15(009).
  [2]王加强.教师教育:重拾“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4-28(008).
其他文献
摘 要:“说”是孩子们表达自己见解的一种最方便最简洁的方法,通过尝试教育,让孩子感性的去不自觉的表达。本文通过三种介入实例强调了尝试教育的契机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快乐表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尝试;表达;幼儿;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从事幼教工作这些年里发现:幼儿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
期刊
良好的媒介素养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文明进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特别是针对传媒专业的学生,对于他们以后的实践工作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要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来获取相关资料。  研究方法上基本都是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相结合,主要运用实证调研、文献资料查阅和对比研究等方法,辅以观察法、访谈法等获取数据和信息,对传媒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
期刊
摘 要: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这一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够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要与语文课程、心理课程等结合,加强思想品德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课程整合中,既不能失去本课程的本质,又能体现其它课程的特色。本文探究课程整合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宽度与深度,并且探讨课程整合的途径。  关键词:课程整合;初中;思想品德;宽度;深度;途径  现阶段,我国的思想品德课程大部分是有语文教师
期刊
摘要:传统的成长小说中,成长实现的标志是主人公与社会的融合,而融合的标志是与女性角色的结合。然而,在极权统治、阶级固化的语境中,与社会融合已不再是成长的终点。女性角色也沦为真实的虚假—拉康笔下的幻象。在男性不断的寻回-不在的西西弗斯式的追寻中,女性幻象成为了男性的精神之光。  关键词:成长;女性;幻象  一、美丽心灵与海边女孩  德国魏玛时期的美学思想在成长小说中被身体化为理想的女性。如《威廉·麦
期刊
摘要:纳兰容若作为清词的代表人物,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熱点,且成果颇丰。从研究的重点来分,又大多从容若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三个方面展开。本篇论文主要探讨的是纳兰容若身世之恨,从身为贵胄、身为侍卫、身处塞外几方面论证。  关键词:纳兰容若;身世之恨  他拥有富贵荣华,却渴慕清贫自然;他身披万丈荣光,却向往身处桃源;他日立君王之侧,却思慕诗酒年华。总之,他所拥有的往往与他向往的背道而驰。他在现实与理想的夹
期刊
摘要:《战士的心》与《洼地上的“战役”》作为路翎抗美援朝题材的代表作,不仅再现了战争中的流血牺牲和人性冲突,而且已初具成长小说的一些艺术风格。从路翎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作家于时代洪流中始终保持着文学创作的主动性。  关键词:路翎;成长主题小说;叙事模式;形象塑造  关于“成长小说”的定义前人已作出众多经典的解说。我们可以总结为一类描写涉世未深的青年人在经历成长的挫折和遭遇的过程
期刊
摘要:《罪与罚》是一个罪犯的忏悔录,也是一部解脱与救赎的心理小说经典。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9世纪“欧洲没落”的时期,借《罪与罚》这部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对人民的毒害,也凸显了“罪与罚”主题的深层含义。本文将对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形象进行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拉斯科尔尼科夫;人物形象;思考;“罪与罚”  一、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人物形象分析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描述
期刊
摘要:声乐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咬字吐字的特点与歌唱发声有着紧密的联系。“字正”才能“腔圆”,各类实践证明,带有乡音的歌唱者会在演唱的时候因为咬字发音影响歌唱发声。本文主要研究广西桂东南地区粤方言语音特点对歌唱发声时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声乐;桂平白话;歌唱发声  声乐学习过程中,人们通常对控制气息、美化音色、歌唱时怎样表达感情等方面更为重视,对歌唱发声时的字音、及其所表达语意的研究
期刊
摘要:日本漫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小物语型,讲述个人与个人周边发生的事情,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角色型,以特定人物为主人公,内核是主人公通过旅行、冒险获得成长;另一种是大物语型,采用超越个人的宏观视点,对特定时空内的所有人事现象进行叙述,这种类型的典型是历史叙述。20世纪40年代,手冢治虫把文学、戏剧和电影式的表现手法引入儿童漫画当中,引起了故事漫画的极大革新。在当时,手冢所谓得“故事漫画”,内涵类似
期刊
摘要:文章在探讨网络语言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大学生语言学习和语言素质现状,揭示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语言素质的负面影响,从而就大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提出营造氛围、教育引导、校园活动三个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语言;大学生;语言素质;缺憾;对策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始终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其中,语言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因此不能忽视大学生语言素质即阅读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