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电影关心人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wenche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李沧东所坚持的文人电影,纪录和思索韩国社会问题,关注人的生存处境和灵魂安放,他用精致而含蓄的电影语言表达了上述关注,是韩国电影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人文关怀的导演。在《密阳》中,他以悲悯的情怀、精确的导演语汇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及对基督教对于韩国民众精神塑造的观察和反思。
  [关键词] 《密阳》 文人电影 存在主义 场面调度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28
  
  李沧东作为韩国本土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电影导演,其作品蜚声国际影坛,影片《密阳》(2007年)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诗》(2010年)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本文以《密阳》为例分析李沧东的文人电影的表意方法及富有人文关怀和韩国本土文化特点的电影形式。
  文人电影往往通过个人命运的故事表达对社会问题、人性的看法,关注人物内在灵魂的塑造和人与世界、社会的关系,它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创作态度。李沧东是韩国“扩展现实主义作者”或“民族的现实主义作者”代表之一,他的影片都取材韩国现实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和韩国人的生存状态。在《密阳》中,他以悲悯的情怀、精确的导演语汇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及对基督教对于韩国民众精神塑造的观察和反思。
  这部电影讲了有关生命中的失去的故事。李申爱(在一篇文章中,对人物的姓名要统一)的丈夫因车祸刚刚去世,虽然这个丈夫生前已不忠于她,但李申爱仍然带着年幼的儿子俊儿搬到丈夫的家乡——小城密阳生活,试图以这种方式延续幻想中的婚姻。不幸的事情接着又发生了,俊儿被人绑架撕票,李申爱痛失爱子,绑架并杀害俊儿的竟是他幼儿园的老师。巨大的打击让申爱走进了教堂嚎啕痛哭,释放痛苦。当她从与“主”的交流中感受了活下去的意义时,故事又陡转:李申爱去监狱探望杀害俊儿的人,本意想对他说自己信仰了天父原谅了他。然而这个犯人气色如常人,从容地告诉李申爱:我也信奉了上帝并得到了宽恕,我的灵魂也会很安宁。李申爱说:“我还没有原谅他,为什么上帝就可以,除了我谁还有权利原谅他?”李申爱从质疑变为用她仅有的能力反抗、挑战教会诱惑牧师,试图亵渎上帝的威严。故事结尾时李申爱决定自己动手剪掉长发,接受身边一直默默爱她的金宗灿,重新开始生活,院子里斜照进一缕秘密的阳光。
  电影涉及了沉重的宗教话题,可以看做是对在韩国社会流行的基督教一次纪录和反思,影片主题的具有普适意义的价值在于,导演李沧东主要表达的不是对于宗教的态度,而是对抽象意义上人应该如何在艰难的人生中自处,以心灵的何种力量完成自我救赎的问题。影片告诉人现实人生不是那么美好,充满了人所无力承担和改变但不得不承担的苦难。验证萨特的那句话:存在主义的宗旨就是要使每个人自己掌握自己,同时要把每个人的存在的全部责任直接放在他自己的双肩上来承当。李申爱所经受的一切不幸,并非出于她自己的错,是那所谓的命运的悲剧。世事的安排就是如此,每个个体只能承受别无选择。本片没有像好莱坞电影那样给出一个好人得到幸福,坏人受到惩戒的完美结局,而是呈现了冷冽、真实、理性的生活现实。导演的悲悯、豁达的创作视角,和对于生活真相不加矫饰的诚恳表达,通过影片完美、缜密的电影语言实现。导演李沧东将电影叙事落实到对人物的塑造上,他的导演语汇进入人物心理、灵魂方面的刻画,影片着重塑造了两个人物,李申爱和金宗灿,李申爱这个角色虽然在影片中占据主导,但影片表达的核心人物在金宗灿身上,这个默默爱着李申爱的车行老板,看上去很融于世俗,与李申爱是两个世界里的人。但恰是这个人物表达了导演对提出“人如何自处”这个问题的解答,金宗灿的简单、快乐、接受现实的态度是比基督教更能够救赎李申爱的灵魂,他给予李申爱的温暖比牧师给予她的更实在具体。李沧东在影片中表现出非凡的刻画人物由行动至人物内心的能力。他的导演艺术成就比较突出的体现在:戏剧内容准确的场面调度与长镜头、对比与并置的细节、意蕴丰富的关系镜头这几个方面。
  场面调度包括镜头调度和人物调度,摄影机的位置和演员位置的安排,如果有机器和人物的运动,那么还涉及到运动线路与相互位置变化的安排。李沧东善于用场面调度来呈现戏剧关系。《密阳》讲了一个女人不幸的人生故事,但它并不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情节剧,而着重讲述人物在遭遇人生变故后的心理过程,胆怯、回避、绝望、自我麻醉、反抗,是一个不断与自我,与环境和强大命运抗争的过程。李沧东以李申爱的故事在讲人应该如何在各种不可预知的际遇中自处,申爱是不幸福的人,如导演李沧东阐述的那样:“我不相信幸福”。导演以李申爱的故事表达自己对普遍意义上“人生”的理解。所以这部影片对于人和外界关系的表述是主题呈现的一部分。影片的调度方法有这样几种:
  全景固定镜头拍摄下的人物运动。镜头以全景拍摄场面,像个静默地观察者。如李申爱得知俊儿遇害,她由警察带着到达现场,警察问要不要看看你儿子的尸体,李申爱颤抖着走向河边,李申爱生命中视为珍宝的儿子在一夜间死去,这个残酷的场景,用固定镜头拍摄,人物离镜头越来越远,但是观众可以看到李申爱的肢体语言格外令人揪心。对这个场面的处理,导演保留克制和冷静的态度,这种远离也是一种尊重和悲悯。固定镜头全景拍摄的场面,要依靠人物表演的肢体语言,慢慢地呈现场景的意境,有时让观众去等待和体味场景意味,这种表现方法符合东方人含蓄、蕴藉的美学格调。李沧东的固定长镜头带有自己的特点,并不需要我们太长的等待,而且戏剧内容富有张力。比如李申爱第一次在房间里找俊儿,佯装没找到,坐在台阶上哭泣,不多会儿,俊儿从身后抱住了妈妈,这场戏用固定镜头拍摄,保留了李申爱假装哭的那几秒钟,这几秒钟的节奏感让观众体会出母子之间的那种默契。李沧东很少在一个场景内全部用长镜头拍摄,而会在场面的局部、某个时刻的人物表演上停留稍长时间,保留下来的时间所沉淀的戏剧内容,是导演要表达给观众的对人物、故事的引导性看法。如李申爱信奉了基督教后,在教友面前绽开笑容,热心参加教会活动,之后的一场戏是李申爱在家里吃饭,先是李申爱的背影镜头,下一个镜头是在李申爱正面,她咀嚼着饭,努力地忍着眼泪,可是眼泪还是流出来,为了不让自己痛苦,她念颂着祈祷词,流着泪水将饭咽下。这个镜头揭示出宗教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灵拯救仍然敌不过现实中实在的生存感受,揭示出宗教对救赎现实苦难和罪恶的无力感。
  跟拍长镜头。李申爱和儿子的母子感情,用了几场非常简单的场景呈现。她带儿子去张贴小广告,两人松散地走着,到了一个电线杆,李申爱停下来,儿子乖巧地递上胶带给母亲,粘好后,两人继续走着,到一个路口,李申爱对走在前面的俊儿说:“往右拐啦。”俊儿就走向右边。简单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像我们自己的生活。李沧东善于以这样的场景描写人物关系的生动质感、真实感。
  李沧东还非常善于用细节叙事和刻画人。比如对于男主角修车行老板金宗灿的刻画,几乎是用细节完成的,这个人物很少获得单人特写镜头,在画面中,他常常是在李申爱的后景,默默地看着,或者跟着李申爱。金宗灿是片子的核心,金宗灿善良、简单、世俗,他知道生活的方向,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环境的改变,他所坚持的生活方式——好好活着,开心地过每一天,爱自己可以爱的人,是李沧东借李申爱的故事所发问的“如何自处,如何面对苦难?”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李申爱的戏占的比重大,但故事的核心在金宗灿这里,导演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凝聚了他对生活的理解。李申爱和金宗灿在一起的场景贯穿着李申爱的不耐烦,反感,在对比中呈现两人的差异性,李申爱敏感、内向、骄傲,金宗灿则是开放、热情、有他自己世俗社会中的逻辑。比如他给李申爱的钢琴学院墙上订了个获奖证书,这场戏里,李申爱在教孩子钢琴,画面的一侧金宗灿一面干活,一面打电话给李申爱招揽生意,不和谐声音(钢琴声、钉钉子的声音、电话的声音)的混合构成这个富有情趣的场景。
  电影通过前后场景和镜头的关系讲故事,塑造人物,任何单独的场景和镜头都不能完全承担表意的功能,它们必须是在关系中——对比的关系,并列的关系,重复的关系等等,越是出色的导演越能够用关系来表意。金宗灿送李申爱的弟弟去车站,告别的时候他热情地说:下次再见啊。弟弟说,没什么原因再见吧。我想告诉你,姐姐不喜欢你这样的。而结尾,同样的场景他送李申爱弟弟,热情地说:“下次你来我们喝一杯啊。”弟弟回应说:“好啊。”两人关系的变化非常具体地呈现。弟弟到姐姐家,看俊儿躺在沙发上睡着了在打鼾,问李申爱是怎么回事,李申爱说他没睡着,他在想爸爸睡觉时的样子。俊儿遇害后,申爱独自在家,也躺在沙发上,佯装睡着了打鼾,这两场生活的细节表现了李申爱生活中令人心碎的悲惨遭遇及失去了两个亲人的痛苦。
  上面讲到的对细节的处理就有对比、并列的关系,导演并不直接言说,而是在微妙的关系中含蓄地表达故事与人物心境。关系镜头可以完成在一个镜头内揭示微妙心理内容的功能。有一场戏是李申爱为金宗灿介绍的会长弹琴,在会长家里,李申爱弹的并不成功,画面前景是钢琴边的李申爱,后景是金宗灿和会长一家,会长听完后直接问金宗灿一个问题:“你今年多大了。”金宗灿直率地说:“三十九了。”会长说“我还以为你38呢,那可不太好找了。”前景中李申爱的表情极不自然,显然这段对话是因她而起,会长找她或许是因为小城里的风言风语,简单的对话和前后景深关系的构图,刻画出李申爱所在的环境对于她的好奇和猜测。这是基于对生活的认识才能有的导演处理方法。
  李沧东的电影含蓄而不沉闷,场景的戏剧内涵丰富和张力十足,这基于他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能力,以及诚恳、悲悯的人文情怀。
  
  本文为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韩国电影好莱坞化与本土化分析”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韩国电影史——从开化期到开花期》(韩)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编著 周健蔚 徐鸢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6月版
  
  作者简介
  张菁,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电影学博士。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李 阳,黑龙江人,硕士,辽宁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学翻译、电影文学翻译研究。  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作品,尽管常常都是以票房成绩和特技效果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是,当我们摒弃那些浮华耀眼的商业元素,从电影艺术本体来思考和衡量卡梅隆的电影作品在炫目的商业包装下,其实蕴含着质朴的价值观念与厚重的哲理思考。  一、选题研究的现状  从 1984 年开始, 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终结者》让他
秦刚,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教师  【作者简介】  布依族舞剧《利悠热谐谐》剧照 大型布依族舞剧《利悠热谐谐》(布依音;汉译:幸福亨通)是由贵州省册亨县政府垫资350万元,汇集贵州、四川、北京、南京四地艺术家的智慧,打造的以布依族文化为原型,希冀将布依民族的文化内涵、心理结构生动地刻画并呈现出来的舞台艺术。在地方戏演出市场惨淡经营、整体萎缩的时代环境中,地方政府对一台戏的解囊资助,对已失落的地
[摘要]“野蛮”系列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奇”与“正”叙事手法的辩证运用。具体体现在“憨男恶女”的人物形象设计,颠倒错位及戏仿手法的使用,野蛮之中不乏温情的文化蕴含。  [关键词]“野蛮” “奇” “正” 叙事手法    2002年,韩国导演郭在容拉起了《我的野蛮女友》大旗,瞬即掀起了一股影视作品的“野蛮”风暴,继《我的野蛮女友》之后又出现了《我的野蛮老师》、《我的野蛮师姐》、《河东狮吼》、
【作者简介】  电影《记忆碎片》海报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当中,电影在不同时代、社会背景之下作为一种媒介工具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精彩演绎。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思想观念的更新,电影自身也紧贴当下,日益进步,电影所涉及的题材不断丰富,电影的形式技法也不断推陈出新。但无论电影的内容指涉何等广阔,电影语言、电影形式怎样更新、变化,电影作为一种话语方式所表达的始终是电影创作人员对生活、对世
[摘要]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日军占领台湾岛,并打着“文明”的旗号对当地的资源及信仰进行了野蛮的剥夺和侵蚀,赛德克族人在生命与信仰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奋起反抗,用血书写了历史上著名的“雾社事件”。《赛德克?巴莱》就是基于这个大背景下的史诗巨作,在叙事表现及艺术手法上,都是台湾电影的一座丰碑。  [关键词] 《赛德克?巴莱》 文明 野蛮 身份认同  doi:10.3969/
【作者简介】  电影《饮食男女》海报 《饮食男女》是导演李安“家庭三部曲”中的一部,它描写了父亲和三个女儿之间的关系以及父亲自己的感情生活。笔者试图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探讨父亲形象在片中所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也表现在我们的艺术、流行歌曲、文学、幽默、亵读神圣和其它许多方面上。”[1]比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弑父行为,
【作者简介】  樊妍秋,女,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电影学专业中国电影史方向硕士生,主要从事电影史研究。  “在我们这个王国里,我们没有尊卑,没有贵贱,我们共同有的,是一具具让欲望焚炼得痛不可当的躯体,一颗颗寂寞得发疯发狂的心。我们这些鸟儿,不动情则已,一动起情来,就要大祸临头了。”[1]白先勇在描写酷儿人群的小说《孽子》中,用这句话描绘了酷儿人群的形象。  1997年,格斯·范桑特导
【作者简介】  电影《美姐》海报 青年导演郝杰的处女作《光棍儿》通过网络途径播放之后,受到专业电影工作者和独立电影爱好者的热烈讨论。而同时,郝杰导演迅速推出了同《光棍儿》相似,以农村乡土生活境况为题材的作品《美姐》。  如果说电影《光棍儿》展示的是由于贫穷以及农村社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所造成的性在物质需求层面无法得到满足的压抑感的话,那么《美姐》则更多表达了更高层次上“获取真爱”的精神需求。作为电影
一、宫二:侠女类型的重组与突变  由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的武侠电影《一代宗师》①①《一代宗师》,王家卫导演,银都机构有限公司,春光映画, 博纳,泽东出品,2013年。 接连在各大电影节获奖引发媒体热议,而其中国际影星章子怡凭借其在《一代宗师》饰演宫二一角色首获金马影后奖项之后又于2013年12月12日在亚太电影大奖中凭宫二再度摘得影后大奖,紧接着在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章子怡凭借《一代宗师》又获得
20世纪6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大闹天宫》,是一部神话题材的彩色传统动画长片,通过闹龙宫、反天庭等典型片段,塑造出集猴、神、人特征于一体敢于反抗天威神权的经典动画人物形象——孙悟空。影片以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在1978年的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上,《大闹天宫》被评为“最佳影片”,英国《电影与摄影》杂志的一篇评论,称赞它是“1978年伦敦电影节上最轰动、最活泼的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