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碳热还原法,研究了高B6.5C相含量碳化硼粉末的制备工艺,通过X射线分析结果证明,提高冶炼温度和延长冶炼时间是制备高B6.5C相含量碳化硼粉末的重要手段,可获得质量分数大于85%的碳化硼粉末,其化学成分可以达到核工业级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B6.5C相;碳化硼;碳热还原法 1. 引言 碳化硼(B4C)由于其共价键的性质而具有较高的熔点、较高的硬度、耐磨性好、耐酸碱腐蚀、密度小等性质。在碳化硼中,硼和碳同为非金属元素,且原子半径互相接近,其结合方式与一般填隙型化合物不同。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结合方式,使其具有很高的热中子吸收能力,可以作为核反应堆控制棒和屏蔽材料,具有热电性、自润滑性和自抛光性等性质。在核工业中,使用碳化硼的标准比在其他方面的要求有很大的区别,通常使用的碳化硼相成分是B4C,而核工业标准要求为B6.5C。 碳化硼化合物粉末自1858年被发现以来,迄今已发现16种,即:B16C、B12C3、B12C13、B17C3、B6C、B7C、B8C、B13C2、B13C、B12C、B2C2、B3C、BC2、B11C4、B96C12和B45C2。大多数学者认为,碳化硼化合物存在一个相当广的均相区,化学计量的B4C是一种理想情况。B4C的基本结构是12个硼原子与3个碳原子构成单位晶胞。其中12个硼原子构成菱形12面体,3个碳原子可以以固溶形式进入B4C晶格空隙中,这就使碳化硼化合物中硼、碳原子比可以突破4:1的界限向两边延伸,形成多种碳硼化合物[1]。当碳原子取代硼20面体对角线上全部3个硼原子时,这时的化学式可写成B12C3,即B4C。实际工业化生产中,碳化硼粉末的生产不仅是B4C相,还存在着B4.66C,B5.66C,B6.5C等一系列碳化硼化合物。 为了获得满足核工业级标准所要求的高B6.5C相,其质量分数超过85%的碳化硼粉末,本文通过采用电弧炉碳热还原法制备了高B6.5C相含量碳化硼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法,对碳化硼粉末进行了定量分析。 2.实验方法 将工业硼酸和炭素材料进行混合,在立式电弧炉中冶炼,理想方程式为: (1)
根据方程式(1)和冶炼过程的实际消耗看,参考碳化硼化合物组图(见图1)可以看出,除包括富碳的BC2和富硼的B12C两相外,还包括具有较宽溶解度的B13C2和B4C两相区。在图1中反应中,Elliott研究的B-C相图,让大家接受了只存在一个硼碳化合物的结果,其中w(C)=8.8%~20.0%,液相线在成分B13C2处达到最高点(2450℃)[2]。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B13C2和B4C均为两个独立的相,并推测B4C在2250℃发生包晶反应,分解为稳定的B13C2液相。通过以上分析认为碳化硼粉末中B6.5C相的含量主要受配料中硼酸量值、冶炼温度和冶炼时间的影响。
由于元素B的熔点在2000~2150℃范围,为了获得B6.5C质量分数较高的碳化硼粉体,必须适当增加硼酸的加入量。本实验中硼酸过量50%左右,根据硼酸过量的具体数值,将冶炼温度T提高为2200~2500℃,冶炼时间t延长为3~7h,获得碳化硼块体材料。经鄂式破碎机、搅拌球磨机破碎后,酸洗、分级制备成混合粒度的粉末。将不同冶炼温度和时间所获得的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进行相分析,如图2(a)~(e)所示。化学成分分析采用YS/T423.5-2000标准进行,反应产物的相组成分析在日本理学电机(Rigaku)D/Max-rB旋转阳极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上进行,用来初步确定材料的主要成分。实验条件如下:Cu靶,Kα,Ni滤波片;管电压为40kV,管电流50mA;狭缝尺寸DS=1°,RD=0.15,SS=1°,扫描速度10°/min。
根据XRD图谱,分别计算了不同冶炼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碳化硼粉末中B4C相、B6.5C相和C相的相对质量百分比,如表1所示。将其中编号为B-1、B-3、B-5的大块破碎进行化学分析,平均值见表2。综合实验结果发现,提高冶炼温度和延长冶炼时间是制备高B6.5C相含量碳化硼粉末的重要手段,可获得质量分数大于85%的碳化硼粉末。考虑到硼酸的过量值对高B6.5C相含量碳化硼粉末的化学成分和杂质含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深入研究。
3 结论
通过用电弧炉碳热还原法,可以制得B6.5C质量分数大于85%的碳化硼粉末。通过X射线分析结果证明,提高冶炼温度和延长冶炼时间是制备高B6.5C相含量碳化硼粉末的重要手段,并可实现满足核工业级标准要求的高B6.5C质量分数碳化硼粉末。考虑到硼酸的过量值对化学成分及杂质含量的影响,有待进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零森.B4C的掺碳活化烧结[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1997(4):260-264
[2]唐国宏.碳化硼基多相超硬材料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3
关键词:B6.5C相;碳化硼;碳热还原法 1. 引言 碳化硼(B4C)由于其共价键的性质而具有较高的熔点、较高的硬度、耐磨性好、耐酸碱腐蚀、密度小等性质。在碳化硼中,硼和碳同为非金属元素,且原子半径互相接近,其结合方式与一般填隙型化合物不同。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结合方式,使其具有很高的热中子吸收能力,可以作为核反应堆控制棒和屏蔽材料,具有热电性、自润滑性和自抛光性等性质。在核工业中,使用碳化硼的标准比在其他方面的要求有很大的区别,通常使用的碳化硼相成分是B4C,而核工业标准要求为B6.5C。 碳化硼化合物粉末自1858年被发现以来,迄今已发现16种,即:B16C、B12C3、B12C13、B17C3、B6C、B7C、B8C、B13C2、B13C、B12C、B2C2、B3C、BC2、B11C4、B96C12和B45C2。大多数学者认为,碳化硼化合物存在一个相当广的均相区,化学计量的B4C是一种理想情况。B4C的基本结构是12个硼原子与3个碳原子构成单位晶胞。其中12个硼原子构成菱形12面体,3个碳原子可以以固溶形式进入B4C晶格空隙中,这就使碳化硼化合物中硼、碳原子比可以突破4:1的界限向两边延伸,形成多种碳硼化合物[1]。当碳原子取代硼20面体对角线上全部3个硼原子时,这时的化学式可写成B12C3,即B4C。实际工业化生产中,碳化硼粉末的生产不仅是B4C相,还存在着B4.66C,B5.66C,B6.5C等一系列碳化硼化合物。 为了获得满足核工业级标准所要求的高B6.5C相,其质量分数超过85%的碳化硼粉末,本文通过采用电弧炉碳热还原法制备了高B6.5C相含量碳化硼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法,对碳化硼粉末进行了定量分析。 2.实验方法 将工业硼酸和炭素材料进行混合,在立式电弧炉中冶炼,理想方程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