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多层砖混结构已逐渐被高层框架结构所替代,竖向承重构件混凝土柱对房屋结构来说就显得万为重要了。但通过多年现场质量检查以及平时质量监督检查发现,目前混凝土柱质量状况较混凝土梁板要差得多,一些混凝土质量通病在混凝土柱子上反映也比较集中,需引起我們大家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质量通病分析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更好合理利用土地,近年来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控制越来越严格,为了节省土地资源,传统的普通多层砖混结构已逐渐被高层框架结构所替代,竖向承重构件混凝土柱对房屋结构来说就显得万为重要了。但通过多年现场质量大检查以及平时质量监督检查,我们发现,目前混凝土柱质量状况较混凝土梁板要差得多,一些混凝土质量通病在混凝土柱子上反映也比较集中,需引起我们大家的高度重视。
一、常见柱质量通病原因分析
(一)混凝土强度偏低,匀质性差,低于同等级的混凝土梁板,主要原因是施工时为了加快混凝土浇筑速度,在监理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在混凝土中加入大量的水,从而造成配合比严重失调,水灰比大,坍落度大;工人振捣不均匀;过早拆模,养护不到位等。
(二)混凝土柱“软顶”现象,柱顶部砂浆多,石子少,表面疏松、裂缝。其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水灰比大,坍落度大,浇捣速度过快,未分层浇筑。
(三)混凝土的蜂窝、孔洞、柱底部出现烂根现象主要原因是配合比不正确;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未搅拌均匀,一次下料过多,振捣不密实;未分层浇筑,混凝土离析,模板支撑不牢固,造成漏浆。
(四)混凝土露筋,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浇筑振捣时,钢筋的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钢筋混凝土结构截面较小,钢筋主筋或箍筋绑扎过密,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产生露筋;因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浇筑方法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浇捣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造成露筋;木模板湿润不够,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时混凝土缺棱掉角,造成露筋,浇筑时,柱底部未注入砂浆,导致底部漏筋。
(五)混凝土麻面,缺棱掉角。主要原因模板有缺陷或模板在浇筑时未及时清理干净;浇筋混凝土前木模板未湿或湿润不够;养护不好;混凝土振捣不密实;过早拆模,受外力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二、控制措施
(一)混凝土强度偏低,匀质性差的主要控制措施
1.确保混凝土质量,对砂石骨料必须按质量标准进行验收,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水率、含泥率,并按规定进行抽样复试。
2.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按试验室确定的配合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正确控制加水量及外加剂掺量。加大对施工人员教育力度,强调混凝土桩结构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改变其认为柱子混凝土水灰比大,易操作易密实的错误观念。
3.混凝土应拌合充分均匀,混凝土现场实测坍落度值必须在规定范围内,宜掺减水剂,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用水量。
4.振捣要均匀密实,截面积较小、高度较高的柱就大柱模侧开设洞口,分段浇筑。
5.拆模后,对成品混凝土及时养护,保护混凝土不受破坏。
(二)混凝土柱“软顶”的主要控制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要求水灰比、坍落度不要过大,以减少泌水现象。
2.掺减水剂,减少用水量,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
3.合理安排好浇筑混凝土柱的次序,适当放慢混凝土的浇筑速度,混凝土浇筑至柱顶时应二次浇捣并排除其水份和抹面。
4.连续浇筑高度较大的柱时,应分段浇筑,分层减水,尤其是商品混凝土。
(三)混凝土柱蜂窝孔间的主要控制措施
1.混凝土搅拌时,应严格控制材料的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2.混凝土应拌合充分均匀,宜采用减水剂等外加剂。
3.模板缝隙拼接严密,柱底模四周应用材料封闭,以免施工过程中发生漏浆。
4.浇筑时柱底部应先填100—200mm厚左右的同柱混凝土级配一样的水泥砂浆。
5.控制好施工混凝土用料,保证混凝土浇筋时不产生离析,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应超过2m.
6.混凝土应分层振捣,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人工振捣与机械振捣相结合的办法,严防漏振。
7.防止砂石中混有泥块等杂物。
8.浇筋时应经常观察模板情况,若有异常,应停止浇筑,及时加固。
(四)混凝土露筋的主要控制措施
1.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钢筋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垫块位置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修整。
2.混凝土截面较小,钢筋较密集时,应选取配适当的石子,并注意震动到位,严防漏震,少震。
3.为了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必须注意固定好填块,垫块间距不宜过稀。
4.为了防止钢筋移位,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
5.混凝土浇筑前,应用清水将模板充分湿润。
6.浇筑完混凝土柱后,在养护期内应持续浇水,达到拆模条件时才可拆模。
(五)混凝土麻面缺棱掉角的主要控制措施
1.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2.板模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
3.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浆。
4.拆除柱模板时,混凝土也具有足够的强度;拆模时不能用力过猛、过急,注意保护棱角。
5.加强成品保护,严防人为因素对混凝土进行破坏。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质量通病分析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更好合理利用土地,近年来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控制越来越严格,为了节省土地资源,传统的普通多层砖混结构已逐渐被高层框架结构所替代,竖向承重构件混凝土柱对房屋结构来说就显得万为重要了。但通过多年现场质量大检查以及平时质量监督检查,我们发现,目前混凝土柱质量状况较混凝土梁板要差得多,一些混凝土质量通病在混凝土柱子上反映也比较集中,需引起我们大家的高度重视。
一、常见柱质量通病原因分析
(一)混凝土强度偏低,匀质性差,低于同等级的混凝土梁板,主要原因是施工时为了加快混凝土浇筑速度,在监理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在混凝土中加入大量的水,从而造成配合比严重失调,水灰比大,坍落度大;工人振捣不均匀;过早拆模,养护不到位等。
(二)混凝土柱“软顶”现象,柱顶部砂浆多,石子少,表面疏松、裂缝。其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水灰比大,坍落度大,浇捣速度过快,未分层浇筑。
(三)混凝土的蜂窝、孔洞、柱底部出现烂根现象主要原因是配合比不正确;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未搅拌均匀,一次下料过多,振捣不密实;未分层浇筑,混凝土离析,模板支撑不牢固,造成漏浆。
(四)混凝土露筋,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浇筑振捣时,钢筋的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钢筋混凝土结构截面较小,钢筋主筋或箍筋绑扎过密,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产生露筋;因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浇筑方法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浇捣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造成露筋;木模板湿润不够,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时混凝土缺棱掉角,造成露筋,浇筑时,柱底部未注入砂浆,导致底部漏筋。
(五)混凝土麻面,缺棱掉角。主要原因模板有缺陷或模板在浇筑时未及时清理干净;浇筋混凝土前木模板未湿或湿润不够;养护不好;混凝土振捣不密实;过早拆模,受外力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二、控制措施
(一)混凝土强度偏低,匀质性差的主要控制措施
1.确保混凝土质量,对砂石骨料必须按质量标准进行验收,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水率、含泥率,并按规定进行抽样复试。
2.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按试验室确定的配合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正确控制加水量及外加剂掺量。加大对施工人员教育力度,强调混凝土桩结构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改变其认为柱子混凝土水灰比大,易操作易密实的错误观念。
3.混凝土应拌合充分均匀,混凝土现场实测坍落度值必须在规定范围内,宜掺减水剂,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用水量。
4.振捣要均匀密实,截面积较小、高度较高的柱就大柱模侧开设洞口,分段浇筑。
5.拆模后,对成品混凝土及时养护,保护混凝土不受破坏。
(二)混凝土柱“软顶”的主要控制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要求水灰比、坍落度不要过大,以减少泌水现象。
2.掺减水剂,减少用水量,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
3.合理安排好浇筑混凝土柱的次序,适当放慢混凝土的浇筑速度,混凝土浇筑至柱顶时应二次浇捣并排除其水份和抹面。
4.连续浇筑高度较大的柱时,应分段浇筑,分层减水,尤其是商品混凝土。
(三)混凝土柱蜂窝孔间的主要控制措施
1.混凝土搅拌时,应严格控制材料的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2.混凝土应拌合充分均匀,宜采用减水剂等外加剂。
3.模板缝隙拼接严密,柱底模四周应用材料封闭,以免施工过程中发生漏浆。
4.浇筑时柱底部应先填100—200mm厚左右的同柱混凝土级配一样的水泥砂浆。
5.控制好施工混凝土用料,保证混凝土浇筋时不产生离析,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应超过2m.
6.混凝土应分层振捣,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人工振捣与机械振捣相结合的办法,严防漏振。
7.防止砂石中混有泥块等杂物。
8.浇筋时应经常观察模板情况,若有异常,应停止浇筑,及时加固。
(四)混凝土露筋的主要控制措施
1.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钢筋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垫块位置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修整。
2.混凝土截面较小,钢筋较密集时,应选取配适当的石子,并注意震动到位,严防漏震,少震。
3.为了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必须注意固定好填块,垫块间距不宜过稀。
4.为了防止钢筋移位,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
5.混凝土浇筑前,应用清水将模板充分湿润。
6.浇筑完混凝土柱后,在养护期内应持续浇水,达到拆模条件时才可拆模。
(五)混凝土麻面缺棱掉角的主要控制措施
1.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2.板模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
3.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浆。
4.拆除柱模板时,混凝土也具有足够的强度;拆模时不能用力过猛、过急,注意保护棱角。
5.加强成品保护,严防人为因素对混凝土进行破坏。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