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疗效(术后2年随访)

来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lonbal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中晚期帕金森病(PD)患者术后2年的疗效.方法 对2006年8月至2011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双侧STN-DBS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于术前、术后分别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oehn&Yahr (H&Y)分级、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Schwab&England日常生活活动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帕金森病睡眠评估量表中文版(PDSS-CV)等评价其临床情况;术后半年、1年及2年定期随访,同时记录各时间点抗PD药物的剂量及DBS的刺激参数.结果 16例患者术后随访满2年,开机未服药及开机服药状态与术前未服药状态相比,UPDRSⅢ、震颤、强直、迟缓及中轴症状得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与术前服药状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期时间由术前(6.3±0.8) h/d缩短至(2.8±0.6)h/d (P=0.008),术后2年H&Y及PDQ-39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运动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抗PD药物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减少了44.4%.刺激参数:电压由开机时的(1.6±0.2)V增加至(2.3±0.3)V(P=0.001);脉宽由开机时的(61.9±5.1) μs增加至(71.3±14.0) μs (P=0.007);频率由(131.7±5.6) Hz增加至(146.0±18.5) Hz (P=0.006).结论 双侧STN-DBS术后2年对中晚期PD患者的运动症状疗效肯定,能有效减少抗PD药物用量,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且可调控.
其他文献
目的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技术对内蒙古某地区绒山羊舍饲与半舍饲条件下弓形虫感染进行血清学调查,以摸清弓形虫病在不同养殖模式下的流行规律.结果 显示舍饲绒山羊阳性率为
=0.003).结论 ESAT-6-ELISPOT与结核菌素试验比较,ESAT-6/CFP-10融合蛋白-ELISPOT有可能根据SFC的数量来鉴别结核潜伏感染和活动性结核病,成为诊断结核潜伏感染的更加准确的
目的 建立小鼠精原干细胞(SSC)长期培养体系,探讨SSC体外增殖分化的关键因子.方法 收集出生4~6 d BALB/c绿色荧光小鼠睾丸,采用改良两步消化法获得细胞悬液,3次差速贴壁去除体
目的 探讨高糖对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诱导因子(EMMPRIN)表达的影响,以及茶多酚对高糖作用的干预情况.方法 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茶
本试验用中间试制生产的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168株),在河南3个猪场进行了临床试验,先后免疫猪7000多头,观察发病率和生产指标.屠宰场跟踪随机抽样,观察屠宰后肺部病变,结果表
目的 分析各型囊泡型脑囊虫病的影像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 搜集囊泡型脑囊虫病8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CT扫描66例,MRI扫描8例,CT及MRI同时扫描11例.增强扫描14例,其中10例囊壁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凝聚态β淀粉样蛋白25-35片断(Aβ25-35)诱导的SH-SY5Y细胞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Epo(0、5、10、20、50 U)单独作用2
目的研究重组人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诱导内皮细胞释放趋化因子白介素-8(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规律及其与脂多糖(LPS)的协同作用;探讨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
小麦地方品种燕大1817是我国小麦育种骨干亲本之一,胜利麦/燕大1817杂交组合是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基础组合。利用随机分布于小麦全基因组21条染色体上的175对在胜
目的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的方法,探讨社会认知与交互训练(Social Cognition and Interaction Training,SCIT)在精神分裂症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