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北寄续风骨 流水洗琴谢知音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chuanzhi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庸书苑以古琴为核心整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至今十五年,始终专注探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不忘书苑建立之初心,继居庸书苑2011年首届与2013年第二届“再续兰亭——山水情怀琴书诗会”(下文简称再续兰亭)的顺利举办,时隔四年,2017年6月2-4日,书苑主人、中国传媒大学曾田力教授广发“英雄帖”,使天南海北的知音再度相会,居庸叠翠的山谷又奏华章。为期三天的第三届“再续兰亭”活动保留原有“琴韵流深”“指尖上的中国”及“百家问学”三大板块,并在各自探索的主题上有所延伸。
  一、再续兰亭的初心
  1.回归传统音乐文化的生活语境
  居庸书苑经过多年传统音乐文化整合的传播实践,逐渐形成以古琴艺术为核心、集诗舞书画酒香茶等其他传统文化艺术于一身的模式。其中古琴艺术毫无疑问承载着厚重的传统哲思,而要使人们入琴境,首先需把长期以来的西方语境转向东方语境,回看东方之美。中国历代琴人善于将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体悟化入琴乐,其音乐融入了千年来文人琴家的情志,若离开生养它的情境——自然、生活、人,话语就会失色许多。今天我们要理解它,就需将自己投入那样的情境中。那是一个传统文人鲜活的生活世界:左琴右书,并介处世。
  2.自然媒介的引导
  美国传播学者麦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提出“媒介即情境”。媒介会先于文本对受众产生作用。媒介的作用就在于媒介所造成的信息情境,即某种媒介总与某种社会情境相联系,而社会情境会影响人的行为。上述所说的“情境”,首先便是自然环境。整个传播的场所选择建立在居庸关长城脚下的自然山水中,可以说是整个传播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城市在人们日常繁忙的生活中早已是层层覆盖着功利理性的关系网,人们在城市中的路线是一个目的地到另一个目的地,而当他们选择来参加活动而由城市坐车到山里,这个传播活动已然开始。这一路是发现自然之美的旅行,是一个视听嗅味触的自然化过程:身体在城市中被消费,在这里解放。一方面这样使来参加活动的人们在不自觉中涤荡心灵,为接下来的活动准备了一个审美的心胸,另一方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本就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精神的发源地,这也使他们能更深入地体悟、更能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
  3.艺术家、学者的人气聚养
  营造情境的另一要素是人。文化围绕着人,也只有人最能体现一种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再续兰亭活动正如其名,是想在当代接续兰亭雅集中那令人神往的名士风度——这是聚合一批志同道合的琴家、作曲家、理论家,以雅集和研讨为一体,融合琴学、儒道释、武学、书画、中医诸学的跨学科交流活动。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责任最终是要落实到人身上。藝术家和学者作为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决定了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展示出来,传入人心。传播过程中注重的不只是传统艺术的呈现,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呈现。居庸书苑涵养多年,收获最珍贵的便是这些人的认可。本届活动中,音乐学家杜亚雄腿伤依然拄着拐杖从杭州赶来与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毛佩琦在外寄来书法“素琴兰心”,嘱咐一定要在活动前交给书苑主人,遥祝活动顺利举办。而在活动开始的前几个月,我们就开启了再访大师之旅,通过寻访国内多位艺术家和学者,在交流中深入了解各自领域的最新进展,并与他们达成追求上的共识,促成本届活动最后的成功举办,他们的整体精神风貌成为每届活动留下的最宝贵财富。
  二、体验
  转换语境是其一,其二是转换思维。对传播者而言,即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引导参与者理解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绝不只是几个精心安排的音乐会的呈现。整个传播的核心在于呈现一种自由的时空。这个传播时空是有许多“留白”的艺术时空,这些留白是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整体引导下,使参与者自觉地去重塑与世界的关系,去产生思想碰撞,而传统文化的精神就在这里氤氲着生长着。
  城市生活中身体感官是被引导着去消费的,消费商品、消费娱乐。而在活动中,身体感官也被引导,却是去接触自然、接触人心。在活动中常常有意让人们伸展自己的肢体和心灵,去接触自然和他人,一起爬山、练八段锦、用泉水泡茶,又或“列坐其次”做“曲水流觞”“一觞一咏”的游戏,在月夜下围坐在一起,在竹影虫鸣中听琴。就人与自然而言,人处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自然中,在“仰观俯察”中“游目骋怀”,开阔了审美心胸,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被重新赋予了自然天性,得以“放浪形骸”。就人与人而言,人们因为音乐在自然里聚会,这和去音乐厅听一次音乐会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既有“丝竹管弦之盛”,又能“畅叙幽情”,不论艺术家、学者、还是传统文化爱好者,所有参与者在这里没有明显的界限。人与人之间,串联起诸多的关系,似乎许多深刻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传统在这时候回归。想象你在山中早起,远远看见琴家汪铎老先生早已在树下伸展腰肢锻炼身体了。走过楼道,一眼望见楼梯口的桌椅上围着一圈人,琴家吴钊、丁承运、孙于涵与学者杜亚雄、罗艺峰、陇菲等人谈笑风生,其间不断有人加入问候。或经过一个房间,瞥见数位老少朋友围着某位老师请教。这就是活动期间山里的实况,每个角落都藏着惊喜。就人与艺术而言,人们在这样自然、生活的环境下接受艺术的熏陶,传统艺术精神得以更加轻易地融入每个人的生命中。
  三、多元沟通
  整个活动中人与对象的关系都是对话的状态,人们在平等对话中才能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把古与今,中与西,各艺术门类,各群体,都放在一起进行交流,在不断的对话中更加明确整合传播的思路。第二届再续兰亭山水情怀琴书诗会曾使秦序先生发出“感觉艺术的特点是多元一体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大美也”的感慨。本次第三届活动也是精彩纷呈,以三大板块分析其各自所营造的“多元沟通”如下:
  1.琴韵流深音乐会——传统音乐与传统艺术的融合
  琴韵流深音乐会是以古琴音乐为核心,融合其他民族乐器以及书法、吟诵、古典舞等多种传统艺术的展演活动。数千年来,琴远远超越了音乐本身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而抚琴者,“无故不彻琴瑟”的士人,则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中传承人文信念的核心人群,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和中坚力量。当代中国社会士阶层虽不复存在,士大夫精神始终贯穿着整个中华文明的创造、延续和发展,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士之高贵人格尤可延传。此次雅集的主旨就在于通过琴人风采与琴曲演绎,高扬士大夫的精神理想和人格魅力:率性而自由,洒脱又执着,既追求理想又关怀现实,既高贵、独立,又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担当。   正如前面所述,面向当代人,作为传播者需要思考如何阐释古琴艺术的问题。我们首先做的是返回自然山水中去解读古琴音乐。本次活动汇聚国内一流艺术家,老中青几代琴家如吴钊、汪铎、丁承运、孙于涵、刘扬、林晨、黄梅、赵晓霞等人齐聚一堂。活动在设计上更进一步,不仅考虑观众,也考虑琴家的体验,故在保持原有特点的基础上,在山水实景中环绕山谷增设多个琴台。琴家可以不用面对观众去表演,而是复归天地,在知音朋友间,与天地、与自心对话,徜徉琴音与乐思中。听众亦可于山水掩映间品味名家名琴名曲,了悟不同流派的琴道旨趣。其次就是以吟诵、古典舞、书法等在艺术精神上与之相通,在表现形式上则更易为今人理解的艺术,与古琴产生对话,让人们在这种相互阐释的氛围中体悟传统文化精神。琴诗书画本是文人日常修养,其间精神一脉相承。诗歌及各种民族乐器也能与古琴对话,如丁承运、傅丽娜、丁霓裳一家三口 “琴瑟弦歌”以及何怡的琴歌也是一种很好的阐释。古典舞蹈家邵俊婷《爱莲说》,汪子涵、李楠等人的《逍遥游》则在视觉上以古典舞追求圆的运行轨迹和线的气韵,体现了与古琴音乐追求气韵的根本相通,而舞蹈作品本身所阐释的优美意境更是引人入胜。
  2.指尖上的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对话
  传播传统音乐文化并不排斥西方音乐。在对话中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也更懂得如何“拿来”为我所用,从而传承和创新出为世界所用的优秀文化。本届“指尖上的中国”以小提琴为首的西方弦乐与中国民乐的对话实现中西文化的碰撞,延续上届以一首传统音乐紧接一首它的西方乐器改编曲的直观呈现方式,犹如做一场实验。在突出东西方音乐的不同风格、韵味以及它们在乐曲中的融合与对比,问鼎当代中国弦乐的发展趋势。它向所有参与者提问——小提琴音乐如何进一步中国化?西方弦乐究竟能表现中国艺术的独有韵味和意境到什么样的程度?用提琴可以表现民歌《小河淌水》和《牧歌》的优美深情,亦可表现筝曲《渔舟唱晚》的悠然自得,而经典琵琶曲改编的小提琴曲《十面埋伏》的紧张杀伐之气则将本场推向高潮。本场另一大亮点是特别委托青年作曲家蒋安庆将古琴曲《梅花三弄》首次改编为弦乐三重奏,由大提琴家许玉莲、小提琴家严涛与钢琴家严瑞进行精彩首演。小提琴家向泽沛做了题为“小提琴作曲与技法的中国化探索”的讲演,演奏其恩师马思聪的作品《思乡曲》和《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第二乐章》,并讲述其如何参读中国传统经典、从书法等传统艺术中吸取灵感进行上述曲子的创作。
  3.百家问学——多方論辩、共寻真知
  以传播传统音乐文化为担当就不能只是提供丰富的审美体验,还应上升到学理的高度。“百家问学”是居庸书苑倡导的自由论辩方式,即不立权威,广纳百家之言。在学者、艺术家和观众分别从学理、实践和接受等多个角度的发言中,激发新的思想,为下一步传播活动奠定基石。本次百家问学分两个主题的问学和一场中国民族室内乐讲演会。第一个主题围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与传承,由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罗艺峰主持。音乐学专家杜亚雄讲述他在杭州中小学进行的柯达伊教学法的中国化实践,将古琴请进中小学课堂。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讲述传统教育如何构建礼乐氛围,引导学子身心浸润其中,从而涵养其君子人格。罗艺峰回溯近百年来国内音乐学院的种种西化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比较中西方思维传统各自优势,提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如何走出德式思辨,回归中式生命体验?北师大哲学教授刘成纪阐释中国古代“乐”的含义之广、中国人的宇宙观与音乐的关联之深,提出当代中国音乐不应止步于娱乐性,应扩张音乐文化的内涵。竹笛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刘森先生基于近十几年的田野工作,介绍燕乐谱的发现与整理,并现场教谱,全场听众兴致盎然跟唱。第二个主题围绕古琴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主持。吴钊认为当前古琴艺术传承中对琴曲经典和传统技法不够重视,其中弊端如审美趣味的改变、技术难度的降低及艺术质量的下降已经严重影响到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丁承运认为音乐学院的古琴专业教学民乐化,重技术轻文化,在技巧方面又不能领会传统技法的重要性,究其原因在于整个民乐系审美取向上太单一偏颇,不能真正领会古琴之美。正如谢嘉幸其后点评所言,吴与丁二人看起来在讲技术问题,其实都是审美问题,根源出自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需从文化价值观上真正转变,不以进化论淘汰,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才能真正保护与传承传统艺术。陇菲见微知著,从琴徽引申至律学,从关于古琴琴徽的历史溯源考察到古琴律制,从细节上升到至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宋瑾对古琴中自况的行为方式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中国文化中“做的哲学”。除此两个主题,还有黑胶音乐文化与中医音乐治疗话题的分享。另外,本次民族室内乐讲演会也经过精心设计,它是提问,也是回答——上半场由行乐团演奏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民族室内乐,下半场则由龚锣乐队演奏德国作曲家老锣新创作的民族室内乐,两相碰撞,问寻民族室内乐的发展道路。演奏结束后,居庸书苑主人曾田力、学者杜亚雄、宋瑾等人纷纷各抒己见,众人高度评价两个乐团的精湛演奏及老锣的创作,认为老锣抓住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意境和优美。荷兰音乐学家高文厚研究中国音乐将近三十年,盛赞参与本次活动是前所未有的体验。此情此景,正如谢嘉幸现场即兴赋诗所描绘:“袅袅炊烟,丝竹管弦飘云天。龚锣行乐相辉映,写意山水间。兰亭千古幽情在,居庸再续谱新篇!”
  四、超越与回归
  超越是人们与万物产生奇妙对话的感受,是进入一个审美时空。在历届活动中,我们就曾看到、听到音乐与自然产生了奇妙的对话,亲身体验到这种妙境。潮州筝大师杨秀明先生在山中弹奏《粉红莲》时曾引来小虫从古筝的一头爬向音源中心,驻足倾听。琴家李凤云曾经两度以琴曲《流水》为我们引来这种对话。一次是在第一届再续兰亭活动中“《流水》和鸟鸣”,还有一次是在第二届活动中“《流水》邀明月”。而本届环绕山谷的琴台设计,听琴音而不见琴家,空空山谷琴音飘渺,伴着飞鸟盘旋、流水和唱与山前忽明忽暗的变化,妙趣横生。那是琴家在与天地自然对话,也是每个人与自然、与自己的相逢。   另外,即兴是超越的一种突出表达,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特色。传统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常常就发生在一个触景生情、随性而发的情境中。即兴是创造力,是冲破规则达到的自由,创造出的是有生命力的、真性情的艺术,提供我们对于自由的体验。它的游戏性能突破平常创作定性思维的藩篱,艺术本源之游戏说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即兴时刻,艺术不以教化的严肃面孔示人,而在游戏的生命跃动中无声净化人心,释放出在世俗中被长期禁锢的自觉自由的性灵,恢复真实自然的天性。魏晋名篇《世说新语》中妙语连珠、率性而为多是即兴闪烁的光芒,可知即兴游戏背后实是艺术的觉醒,是一种人生态度。在本届活动中,两个晚上的清夜琴诗会就注重营造一种自由即兴的氛围。琴诗会顾名思义,注重引导诗歌意境与诗的悟性思维。诗学中多有凭着悟性以诗解诗,在此是以乐解乐、以诗解乐等,使多种艺术相互贯通、相互激荡。这种“人生没有剧本”的体验与事先准备好的表演完全不同,它的在场感更强烈,无论对艺术家还是对观众而言都是一种超越日常束缚的自由的艺术体验。两个晚上的清夜琴诗会恰逢降温天气,山里昼夜温差巨大,大家棉衣、毯子、小棉被齐上阵,热闹却是不减,现场抢着接龙对诗的盛况历历在目。大提琴家王崇武即兴时,有人提出可以来个舞蹈或武术配合,嘉宾中立即有人应声而上,可见藏龙卧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青年体育教师李昕豫酣畅淋漓的太极与武术即兴配合着大提琴激越的旋律音响,令人耳目一新。德国作曲家老锣的巴伐利亚琴与笙演奏家聂云雷的笙即兴,二人长期合作的默契使其配合浑然天成,观众屏息聆听动人旋律弥漫山谷,让那个夜晚的山都显得似乎更加静穆和深情。
  超越不止于体验传统音乐文化所构筑的人的生存时空,而是要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据此反思自己在社会、在城市中的生活。超越也不只是对个人胸怀的提升,还要在此提升中达到对传统文化最高程度的认同。超越不是超世,不是到达终极,不是到达彼岸世界,而是人通过感性经验,理性思考,回到更高层的感觉。即超越既有的自我和对象的世界,回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落实到我们的日常中去。在我们与万物交流对话而灵感充盈的日常的一言一行中,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得到真正的传承。
  五、不忘初心,寄望当代
  如何跳出西方的盘子,以中国逻辑来解读和呈现中国传统音乐面貌?从传播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层面上看,传统音乐的气韵如何在传播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上看,如何依托于传统音乐,但不止步于音乐艺术本身,而是直指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整体传播美学的追求层面上看,如何依托传统音乐,但不止步于视听享受,而是塑造受众的审美态度,直至引导其艺术的人格?如何真正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在不断追问中探寻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道路,首先就是在探寻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当代人生活、为当代人提供精神給养的一种途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挖掘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以它自身的魅力结合当代社会现状来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尝试,让传统文化真正重生。面对时代和艺术发展的问题,明确其首先是人生问题,对艺术的某种倡导首先是一种人生观的倡导,从而在对时代背景的反思中,立足于对本民族文化的体认,吸收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主体间性智慧,在音乐传播中重新构建起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艺术的亲密关系。居庸书苑将整个传播活动作为一个艺术品去雕琢,将整个传播活动塑造成以传统音乐为中介、氤氲着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时空,这将是我们继续深入探索的道路。在这样一种哲学蕴含音乐性、音乐通载哲思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我们期望中国传统音乐能重新伫立为民族精神的灯塔。
  戴晓靖 中国传媒大学2014届文学硕士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19 年10月26至30日,由中国音乐学院、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第十五届世界扬琴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大剧院召开。世界扬琴协会(CWA)于1999年在匈牙利成立,该协会目前有33个成员国家,每两年在不同的国家举办一次世界扬琴大会,现已先后在匈牙利、瑞士、白俄罗斯、捷克、摩尔多瓦等国成功举办了14届,本届是第二次在中国举办。此次大会是历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举办有42场音乐会和11场讲座,来自亚洲
2016年6月20日晚7点,锡林浩特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音乐厅举行了“齐·宝力高野马马头琴乐团成立30周年音乐会”。联合国总部、蒙古国马头琴中心、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代表、演奏家、学者以及国内的马头琴爱好人士参加了本次庆祝活动。  一、历史与传承  蒙古族传统文化中,马头琴是一个符号性乐器,蒙语称“莫林·胡尔”(morin hugur)。宋代弓弦形式的“马尾胡琴”、元代“胡琴”
青年人演奏钢琴,指尖时刻激荡着绚丽的青春。而对于步入晚境的老人,他的手中则凝聚着人生大义,挥洒出一片夕阳的余辉。曾几何时,我们目睹过无数位年迈的大师,鲁宾斯坦、霍洛维茨、阿劳、塞尔金、布伦德尔,他们的演奏犹如灿烂的晚霞,永久定格在观众的记忆里。如今,83岁高龄的美国钢琴家、教育家加里格拉夫曼迈着悠然的步子踱到琴前,仅用左手演绎起他的人生哲学。  格拉夫曼1928年10月生于美国纽约,3岁开始学习钢
义村位于云南省维西县巴迪乡的西北部,与德钦县相邻,现有209户人家,人口920人,海拔2000米。这是一个以藏族和傈僳族为主体的边远山村,他们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荞麦等农作物为生。由于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受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缓慢。也正因为如此,在这里居住的藏族人民还保持着比较传统的风俗习惯,婚俗就是其中的典型。  结义村的藏族婚俗有求婚、订婚、挑选良辰吉日、举办
2018年11月16日,作曲家王建元合唱作品音乐会“聆听江南”在秦淮河畔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精彩呈现。音乐会由江苏省文联和南京艺术学院主办,徐志廉教授担任指挥,歌唱家殷桂兰、青年钢琴家孙铿亮等与南京艺术学院交响乐团、江苏爱之旅合唱团、南京工人合唱团和南京工业大学合唱团共同演绎《飘雪了》《大江吟》《枫桥夜泊》《香格里拉》等十五部作品。整场音乐会以“江南”为主题,以江南地域特点、文化空间及历史属性为基点
一、研究源起:有关文本写作的新思路   20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关注到马勒的作品。尤其是在60年代,随着“马勒复兴”的潮流,他的作品被广泛接受,作品演出率不断攀升。与其说马勒的音乐表达了现代人的焦虑而使其在60年代以后获得广泛的好评,不如说其作曲方式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为后人指明了方向。他所谓的“我的时代即将来临”含义丰富,首先可以读到马勒当时对自己作品接受状况并不满意,其次可以看出他明显知道自
2009年11月1日晚,由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军区宣传部主办,特邀现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家景建树先生执棒,成都艺术剧院民族乐团担任演奏的“天府之恋——张坚民族作品音乐会”在成都娇子音乐厅举行。音乐会演出了张坚40年来创作的部分民族器乐作品及声乐作品,使人浸沉在色彩斑斓、神韵奇特的音流之中。全场听众凝神屏息,鸦雀无声,只是在每个节目后爆发出热烈掌声。在边陲城市有如此反差强烈的民族作品音
协奏曲,作为在西方音乐史上与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两大最具戏剧性与技术性的音乐体裁之一,同样标志着西方音乐创作发展的一个顶峰。它于巴洛克时代随着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日益高涨而产生,后经历古典、浪漫的成熟与高峰,以及近现代音乐创作潮流的更新释义,数百年的冲刷涤荡,已然成为专业作曲家们争相角逐其创作思想与观念以及其技术含量的最重要的音乐形式。钢琴协奏曲不过是“协奏曲”中的一种,但因钢琴在西方乐器中的特殊地
波同志(1915—1965)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首任院长。2015年正值安波同志诞辰100周年,重温安波在建立中国音乐学院之初的基本办学思想和实践,对今天办好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事业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935年,20岁的安波同志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和中国革命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我国革命音乐事业的发
一、问题的提出  在种类繁多的中国民族乐器中,除了胡琴类家族(二胡、四胡、高胡、中胡、板胡、椰胡等)外,能够自成一类的乐器恐怕只有三弦了。在三弦形制特征性要素(三条琴弦、硕长的琴杆通贯全身、无品无柱、琴鼓蒙皮或木板)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由于乐种、曲种、剧种、民族、地域、社会阶层、文化符号等各种因素导致了中国三弦“此三弦不是彼三弦”,“会弹此三弦不一定会弹彼三弦”①的复杂生存状况和多样性特征。如: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