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地环境污染少,生态基本平衡,具有生产无公害蔬菜的得天独厚条件。全年平均气温8.9℃,一年中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为24.4%,无霜期130~160天,年平均降雨量441.5毫米,集中于夏季。
一、地块的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肥力较高、土质疏松、保水保肥力强的早平地、下湿地或沟坝壤土地。且3年内未种过同科作物的田块种植,如果种晚秋番茄。要选择向阳、行霜晚的坡梁地。确定地块后就要平整灭茬,深耕改土,防止地面径流,尽量积蓄降雨,保住地墒,调动深层水,抗旱保全苗。
二、品种的选择
品种除适销对路外,还应注意选择生长势强、耐热耐早、抗病、耐贮运的。适宜栽培的主要品种有合作905、合作909、合作919、红皇后、红将军、丽玛大红等。
三、培育壮苗
1、播期的确定。推广的模式为4月上旬育苗。6月上旬定植,生长盛期正好赶在雨季,可充分满足其对水分和温热条件的要求,上市时间赶在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其价格能提高1~2倍。
2、种子处理。包括晒种、温汤浸种、药剂处理、催芽、抗旱处理。其中,抗旱处理就是种子萌动开始发芽后使其慢慢干燥,待萎蔫时再适当加水复苏,以后再将其慢慢干燥,如此反复2~3次,能提高番茄的抗旱能力,这在旱地番茄栽培中是一项重要措施。
3、苗期管理。幼苗长到2~3片真叶时。就应分苗。分苗前要炼苗,白天适当加大放风量,甚至完全撤除塑料布,下午3~4点再盖好,经过3~4天,即可选晴天分苗。分苗畦与育苗床土一样,畦宽1米,长5米,用开沟水稳苗法栽植,株行距8~10厘米。刚分完苗需较高的温度,此时一般不通风,使地温迅速提高,让幼苗快速生根,白天25℃以上;如果超过35℃可在中午进行小通风,温度下降后要立即把通风口盖严。当幼苗长到6~7片真叶时,要加强通风,晴天中午气温高时可把塑料布揭开,此时由于畦面水分蒸发多,可在中午用捣扁的粗铁丝在株间进行松土,要划松划细,提高地温,消灭杂草。幼苗长至8~9片真叶时,就要以蹲为主,加大通风。定植前10天,选晴天、无风时浇1次大水,以便进行切块,这时覆盖物可完全撤除,夜间也不覆盖。
四、定植
旱地土壤含水量较少,追肥利用率较低,如果追肥前后缺墒少雨其效果就更差。所以必须重施底肥,并做到农家肥与化肥结合,氮肥与磷肥结合。一般亩施优质农家肥5000下克以上,基肥中磷肥占总施肥量的80%以上,氮肥、钾肥占总量的50~60%。基肥以撒施为主,深翻细耙。重施底肥不仅能起到以肥调水、以肥保水的作用,也是培育壮株,促进多结果、结大果、夺高产的基础。如果土壤墒情好,可进行铺膜,旱地覆膜起垄不宜过高,以5~8厘米为好,过高蒸发面大,保墒效果差。覆膜要趁雨后或墒足时进行,其原则是“墒足不等时,时到不等雨”。起垄盖膜后打孔点水,进行带土定植。通过盖膜可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为早地番茄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干旱就不用铺地膜,采取“刨大坑、深埋窝、浇大水”的方法栽植。栽后注意勤锄细耙、蓄水保墒,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旱能力。在种植旱地番茄时要采取大行距小株距适当稀植的栽培方法,以调整个体与群体之间争水争肥的矛盾,缓解干旱对产量的影响,实践证明,旱地番茄亩栽2000~2400株为宜,行距55~60厘米,株距50~55厘米。
五、植株调整
定植后要及时插架绑蔓,中耕除草,整枝打茬。旱地栽培要进行单干整枝,留一条主枝,其余全部抹掉。由于植株各部相互影响,侧枝的生长能刺激地下根群的生长,摘除侧枝,就会抑制地下根群的生长。正确的做法是侧枝留有6~7厘米时再打掉。生长后期要及时打掉基部黄叶、病叶,增强通风透光。
六、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本着经济、安全、有效、简便的原则,优化协调运用农业、生物、化学和物理配套措施,创造有利于蔬菜丰产,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条件,达到高产、优质、低耗、无害的目的。
1、预测预报。经常进行田间检查,发现中心病株和病叶,及时清除,深埋或烧掉,减少病虫基数。
2、物理防治。设置黄板诱杀蚜虫及白粉虱、斑潜蝇:用杨树枝10根捆成一捆。一亩10捆诱杀棉铃虫成虫。
3、化学防治。在农药的使用上掌握三条原则:一是多用生物农药,少用化学农药;二是多用高效无毒农药,少用油毒农药;三是严禁使用剧毒农药。推广应用微生物农药防治蔬菜病虫害,可减少化学农药的污染和残留。如用Bt乳剂防治棉铃虫效果很好。
七、采收
及时分批采收,减轻植株负担,以确保商品果品质、促进后期果实膨大。早霜前青果全部采摘后熟,收益也不错。
一、地块的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肥力较高、土质疏松、保水保肥力强的早平地、下湿地或沟坝壤土地。且3年内未种过同科作物的田块种植,如果种晚秋番茄。要选择向阳、行霜晚的坡梁地。确定地块后就要平整灭茬,深耕改土,防止地面径流,尽量积蓄降雨,保住地墒,调动深层水,抗旱保全苗。
二、品种的选择
品种除适销对路外,还应注意选择生长势强、耐热耐早、抗病、耐贮运的。适宜栽培的主要品种有合作905、合作909、合作919、红皇后、红将军、丽玛大红等。
三、培育壮苗
1、播期的确定。推广的模式为4月上旬育苗。6月上旬定植,生长盛期正好赶在雨季,可充分满足其对水分和温热条件的要求,上市时间赶在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其价格能提高1~2倍。
2、种子处理。包括晒种、温汤浸种、药剂处理、催芽、抗旱处理。其中,抗旱处理就是种子萌动开始发芽后使其慢慢干燥,待萎蔫时再适当加水复苏,以后再将其慢慢干燥,如此反复2~3次,能提高番茄的抗旱能力,这在旱地番茄栽培中是一项重要措施。
3、苗期管理。幼苗长到2~3片真叶时。就应分苗。分苗前要炼苗,白天适当加大放风量,甚至完全撤除塑料布,下午3~4点再盖好,经过3~4天,即可选晴天分苗。分苗畦与育苗床土一样,畦宽1米,长5米,用开沟水稳苗法栽植,株行距8~10厘米。刚分完苗需较高的温度,此时一般不通风,使地温迅速提高,让幼苗快速生根,白天25℃以上;如果超过35℃可在中午进行小通风,温度下降后要立即把通风口盖严。当幼苗长到6~7片真叶时,要加强通风,晴天中午气温高时可把塑料布揭开,此时由于畦面水分蒸发多,可在中午用捣扁的粗铁丝在株间进行松土,要划松划细,提高地温,消灭杂草。幼苗长至8~9片真叶时,就要以蹲为主,加大通风。定植前10天,选晴天、无风时浇1次大水,以便进行切块,这时覆盖物可完全撤除,夜间也不覆盖。
四、定植
旱地土壤含水量较少,追肥利用率较低,如果追肥前后缺墒少雨其效果就更差。所以必须重施底肥,并做到农家肥与化肥结合,氮肥与磷肥结合。一般亩施优质农家肥5000下克以上,基肥中磷肥占总施肥量的80%以上,氮肥、钾肥占总量的50~60%。基肥以撒施为主,深翻细耙。重施底肥不仅能起到以肥调水、以肥保水的作用,也是培育壮株,促进多结果、结大果、夺高产的基础。如果土壤墒情好,可进行铺膜,旱地覆膜起垄不宜过高,以5~8厘米为好,过高蒸发面大,保墒效果差。覆膜要趁雨后或墒足时进行,其原则是“墒足不等时,时到不等雨”。起垄盖膜后打孔点水,进行带土定植。通过盖膜可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为早地番茄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干旱就不用铺地膜,采取“刨大坑、深埋窝、浇大水”的方法栽植。栽后注意勤锄细耙、蓄水保墒,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旱能力。在种植旱地番茄时要采取大行距小株距适当稀植的栽培方法,以调整个体与群体之间争水争肥的矛盾,缓解干旱对产量的影响,实践证明,旱地番茄亩栽2000~2400株为宜,行距55~60厘米,株距50~55厘米。
五、植株调整
定植后要及时插架绑蔓,中耕除草,整枝打茬。旱地栽培要进行单干整枝,留一条主枝,其余全部抹掉。由于植株各部相互影响,侧枝的生长能刺激地下根群的生长,摘除侧枝,就会抑制地下根群的生长。正确的做法是侧枝留有6~7厘米时再打掉。生长后期要及时打掉基部黄叶、病叶,增强通风透光。
六、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本着经济、安全、有效、简便的原则,优化协调运用农业、生物、化学和物理配套措施,创造有利于蔬菜丰产,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条件,达到高产、优质、低耗、无害的目的。
1、预测预报。经常进行田间检查,发现中心病株和病叶,及时清除,深埋或烧掉,减少病虫基数。
2、物理防治。设置黄板诱杀蚜虫及白粉虱、斑潜蝇:用杨树枝10根捆成一捆。一亩10捆诱杀棉铃虫成虫。
3、化学防治。在农药的使用上掌握三条原则:一是多用生物农药,少用化学农药;二是多用高效无毒农药,少用油毒农药;三是严禁使用剧毒农药。推广应用微生物农药防治蔬菜病虫害,可减少化学农药的污染和残留。如用Bt乳剂防治棉铃虫效果很好。
七、采收
及时分批采收,减轻植株负担,以确保商品果品质、促进后期果实膨大。早霜前青果全部采摘后熟,收益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