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标准》提出: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创设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以下结合多年数学教学的实践,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重视学习目的教育,诱发学习动机。
明确的学习目,端正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可以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知道学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我布置了这样2道题目:(1)让学生量出家中各种电器外包装箱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2)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坑的面积。课后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二、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强化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渴望和满足。
1、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
2、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厉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这时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3、成功是最好的激励。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画出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应用题、让他们换句话说说理解题意、举个例子等,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课伊始,我让学生出示预先做好的小圆片,按照红、黄、蓝的顺序排列在磁性黑板上,而教师不看小黑板,只要学生说出小圆片的排序号,我就一下子猜出小圆片的颜色,如此几次,学生感到兴趣与惊奇,我就适时引导:其实,老师只是掌握了一个小小的秘密,只要你们认真学习新知识,一定能知道这个秘密的。这个环节设计,让学生心理产生一种“我要知道这个秘密”的欲望。
又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首先在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体积后,便让学生试求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此时,学生对新知兴趣盎然,又难以直接说出其答案,有学生试着问,能否将“ 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形容器中,再分别量出长宽高,计算体积。 这一想法,得到大家认可,教师顺水推舟,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橡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激发起孩子们的新奇感,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将其捏成长方体,体积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紧接着教师抛出第三个问题,如果既不是“水”又不 是“泥”,而是圆柱体木块,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木块不能倒,也不能捏,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将其浸在长方体容器的水中,同样解决问题。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问题而高兴时,教师将问题的焦点展示,假若是学校大门两旁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这时学生亲身感受到:如果有一个计算圆柱体积的统一方法,该多好啊!经过猜想、动手实验、验证,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探索中“诞生”了。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同时,创造出“新知”,达到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一、重视学习目的教育,诱发学习动机。
明确的学习目,端正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可以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知道学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我布置了这样2道题目:(1)让学生量出家中各种电器外包装箱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2)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坑的面积。课后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二、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强化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渴望和满足。
1、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
2、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厉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这时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3、成功是最好的激励。
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画出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应用题、让他们换句话说说理解题意、举个例子等,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课伊始,我让学生出示预先做好的小圆片,按照红、黄、蓝的顺序排列在磁性黑板上,而教师不看小黑板,只要学生说出小圆片的排序号,我就一下子猜出小圆片的颜色,如此几次,学生感到兴趣与惊奇,我就适时引导:其实,老师只是掌握了一个小小的秘密,只要你们认真学习新知识,一定能知道这个秘密的。这个环节设计,让学生心理产生一种“我要知道这个秘密”的欲望。
又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首先在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体积后,便让学生试求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此时,学生对新知兴趣盎然,又难以直接说出其答案,有学生试着问,能否将“ 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形容器中,再分别量出长宽高,计算体积。 这一想法,得到大家认可,教师顺水推舟,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橡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激发起孩子们的新奇感,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将其捏成长方体,体积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紧接着教师抛出第三个问题,如果既不是“水”又不 是“泥”,而是圆柱体木块,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木块不能倒,也不能捏,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将其浸在长方体容器的水中,同样解决问题。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问题而高兴时,教师将问题的焦点展示,假若是学校大门两旁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这时学生亲身感受到:如果有一个计算圆柱体积的统一方法,该多好啊!经过猜想、动手实验、验证,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探索中“诞生”了。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同时,创造出“新知”,达到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