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范式的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
一、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三是“教得怎么样”。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怎么教”,并影响“教得怎么样”。针对一篇课文设计好“教什么”,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第一前提。
一篇课文在有许多价值点的情况下,“教什么”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也就是说,要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为了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考虑:
第一,具有语文特点。即关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能学到的知识,要排减非语文因素。如《地毯下的尘土》的教学,如果把“教什么”的重心置于诚实与勤劳等美德的教育,那么就是语文特点与品德教育本末倒置。只有让学生理解语言的优美、结构的严谨、手法的浪漫,让学生在理解这些特点的过程中认识诚实与勤劳的意义,这才是语文特点突出的语文课。
第二,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这种特征可以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被公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如《乡愁》中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精巧的构思,《白杨礼赞》的象征手法,《背影》中的父子深情、抒情的深沉自然、语言的朴实简洁。
第三,具有统领性。从这一特点出发,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走进作家作者的世界,建构起对文章丰富意义的认识。如《走进纽约》是一篇语言风格鲜明的文章,要以词句理解文意、以文意认识纽约的蓬勃生机、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竞争的激烈,感受作者希望祖国早日繁荣富强的热切心情。
第四,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属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如《陋室铭》、《爱莲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科学地确定与表述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就是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考虑几个原则,即学情原则、课程标准原则、单元原则、教师原则。
在目标的表述中,要注意两种表述方法。
1、行为目标的表述方法。行为目标是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观测的行为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本身、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2、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方法。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因此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学生具体行为的变化,而是其内在能力和情感的变化。如果陈述目标时只明确陈述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就不能直接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测量。为了使这些内在的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还需要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如:
(1)理解议论文写作中的类比法。
(2)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类比的条件。
(3)在课文中找出运用类比法阐明论点的句子。
(4)对提供的含有类比法和喻证法的课文,能指出包含了类比的句子。
这种折中的表述方法,既保留了行为目标表述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的优点,又避免了其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弊端。
三、加强有效学习方式的训练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如何运用却值得全面深入的反思,持续深入的实践探索。
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具有自觉意识,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的学习方式。要指导学生抓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结果评价等要素进行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个(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这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合作学习都有某种形式的小组目标;2、把独立的子任务分给小组成员,每个成员对小组任务中的一部分承担独立的责任;3、把小组之间的竞争作为激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的手段,即合作学习是“组内合作,组外竞争”;4、确保学生有着均等的机会对小组做出贡献,即有成功的均等机会。从合作学习的主体来看,前提应该是学生的需要。当个体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任务时,才有合作的必要。从合作学习的内容看,要选择容易引起争论,需要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探究的问题,合作学习的任务或问题必须具有合作的价值。要把握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不能为了形式而滥用形式,一定要克服形式化的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或学习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资料,围绕问题收集相关方面的事实和证据。3、形成假设。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形成解决问题的假设。4、检验假设。学习者交流和验证提出的假设。
不能把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就认为是探究学习。真正的探究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言语技能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生命的对话。通过探究,不但要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形成方法,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四、加强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要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敏锐地获取信息、迅速地加工信息、正确地输出信息的能力。输出信息的能力最终表现在语言表达上,要着重训练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如主次清唽、条理分明、内容周密;要着重训练用语的规范性,如简明、准确等。每一个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展开,每一个问题的设计与提出,都要有足够的思维与表达训练的含量,要把教材变成训练的平台,把课堂变成训练的跑马场。
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进行设计,让每个学生都通过练习与作业达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可以根据教材、教师、学生的实际,试行“作业超市”,紧扣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精心编制多层次学生的练习与作业,如整体感知题、语言品味题、伤口模仿题、语文运用题、探究创意题,记忆积累题等,让学生享受自主选择不同难度练习与作业的权利,使所有学生都能练习到自己所应该练习到的东西。
一、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三是“教得怎么样”。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怎么教”,并影响“教得怎么样”。针对一篇课文设计好“教什么”,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第一前提。
一篇课文在有许多价值点的情况下,“教什么”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也就是说,要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为了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考虑:
第一,具有语文特点。即关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能学到的知识,要排减非语文因素。如《地毯下的尘土》的教学,如果把“教什么”的重心置于诚实与勤劳等美德的教育,那么就是语文特点与品德教育本末倒置。只有让学生理解语言的优美、结构的严谨、手法的浪漫,让学生在理解这些特点的过程中认识诚实与勤劳的意义,这才是语文特点突出的语文课。
第二,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这种特征可以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被公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如《乡愁》中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精巧的构思,《白杨礼赞》的象征手法,《背影》中的父子深情、抒情的深沉自然、语言的朴实简洁。
第三,具有统领性。从这一特点出发,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走进作家作者的世界,建构起对文章丰富意义的认识。如《走进纽约》是一篇语言风格鲜明的文章,要以词句理解文意、以文意认识纽约的蓬勃生机、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竞争的激烈,感受作者希望祖国早日繁荣富强的热切心情。
第四,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属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如《陋室铭》、《爱莲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科学地确定与表述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就是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考虑几个原则,即学情原则、课程标准原则、单元原则、教师原则。
在目标的表述中,要注意两种表述方法。
1、行为目标的表述方法。行为目标是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观测的行为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本身、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2、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方法。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因此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学生具体行为的变化,而是其内在能力和情感的变化。如果陈述目标时只明确陈述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就不能直接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测量。为了使这些内在的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还需要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如:
(1)理解议论文写作中的类比法。
(2)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类比的条件。
(3)在课文中找出运用类比法阐明论点的句子。
(4)对提供的含有类比法和喻证法的课文,能指出包含了类比的句子。
这种折中的表述方法,既保留了行为目标表述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的优点,又避免了其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弊端。
三、加强有效学习方式的训练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如何运用却值得全面深入的反思,持续深入的实践探索。
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具有自觉意识,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的学习方式。要指导学生抓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结果评价等要素进行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个(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这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合作学习都有某种形式的小组目标;2、把独立的子任务分给小组成员,每个成员对小组任务中的一部分承担独立的责任;3、把小组之间的竞争作为激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的手段,即合作学习是“组内合作,组外竞争”;4、确保学生有着均等的机会对小组做出贡献,即有成功的均等机会。从合作学习的主体来看,前提应该是学生的需要。当个体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任务时,才有合作的必要。从合作学习的内容看,要选择容易引起争论,需要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探究的问题,合作学习的任务或问题必须具有合作的价值。要把握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不能为了形式而滥用形式,一定要克服形式化的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或学习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资料,围绕问题收集相关方面的事实和证据。3、形成假设。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形成解决问题的假设。4、检验假设。学习者交流和验证提出的假设。
不能把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就认为是探究学习。真正的探究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言语技能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生命的对话。通过探究,不但要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形成方法,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四、加强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要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敏锐地获取信息、迅速地加工信息、正确地输出信息的能力。输出信息的能力最终表现在语言表达上,要着重训练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如主次清唽、条理分明、内容周密;要着重训练用语的规范性,如简明、准确等。每一个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展开,每一个问题的设计与提出,都要有足够的思维与表达训练的含量,要把教材变成训练的平台,把课堂变成训练的跑马场。
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进行设计,让每个学生都通过练习与作业达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可以根据教材、教师、学生的实际,试行“作业超市”,紧扣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精心编制多层次学生的练习与作业,如整体感知题、语言品味题、伤口模仿题、语文运用题、探究创意题,记忆积累题等,让学生享受自主选择不同难度练习与作业的权利,使所有学生都能练习到自己所应该练习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