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林·马泽尔:从天才到大师的蜕变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ai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在日本三得利音乐厅,马泽尔刚刚指挥完慕尼黑爱乐乐团的一场演出。一位日本乐迷在演出之后这样写道:“83岁完全背谱站立指挥的这位老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很恐怖!”当洛林·马泽尔对着中国记者的镜头咧开大嘴,假装被闪光灯惊吓到时,你并不觉得他恐怖;但当你听说他那些事迹时,好吧,这个老头确实有点儿恐怖,或者说,不寻常。很难想象,这位83岁的指挥大师在中国北京这方异土竟能受到如此的爱戴:在国家大剧院的发布会上,老指挥家当众闭目养神,也可能是睡着了,底下那些平时就算明星迟到一分钟也会抱怨的记者们窃窃私语:“老人家在倒时差,让他多睡会儿吧。”


  1938年7月13日,一名肥嘟嘟的小学生走上指挥台,年龄连他面前那些乐手的零头还不到,他挥舞起指挥棒,带领乐队演奏了一首舒伯特的交响曲,由此揭开了一个有关指挥神童的故事。第二年夏天,小男孩又站在了美国万国博览会的舞台上,接下去的四年这位神童指挥了几乎所有美国著名的交响乐团。人们相信,这位名叫洛林.马泽尔的纽约少年迟早会成为一名伟大的音乐家。
  马泽尔的故事也确实这样发展着,只是比人们预想的还要顺利。16岁那年他进入匹兹堡大学,一口气修了语言学、数学、哲学三门同音乐毫不相关的专业,毕业后他在同城的交响乐团拉了三年小提琴,从那些富有经验的指挥家身上“偷学”本领,直到1953年的圣诞节他终于以职业指挥家的身份登台,此后一发不可收拾。过往四十年,马泽尔的名字始终和世界所有顶尖交响乐团和歌剧院绑在一起,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但中国观众直到1994年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转播中才认识了这位传奇指挥家。在富丽堂皇的金色大厅中,他用中文说“新年好”的场面仿佛就在昨日,而他边演奏小提琴边指挥的飒爽英姿则成为永恒的经典。
  据说天才般的马泽尔精通8个国家的语言,而他在音乐世界中的涉猎也同样广泛,从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的交响乐,到威尔第、普契尼和瓦格纳的歌剧,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只是他闲来无事的个人娱乐。他演奏小提琴,研究历史,又谱写歌剧,不过在人们心中,马泽尔作为伟大指挥家的形象始终清晰而高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早已淡忘了他作为昔日神童的辉煌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代大师历久弥新的传奇故事。
  当马泽尔的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很喜欢玩拼装玩具“乐高”,马泽尔本人也很喜欢,还自称是“专家”。他能把乐高搭成几英里长。“但如果你想要的是变化组合,就在你拥有了组合变化时,突然之间这个玩具就变成了一架宇宙飞船,这里还有跑道和场地,你要驾驶宇宙飞船滑向目的地。把一块一块的玩具组合在一起,你就有了一个空间站。”马泽尔说,“一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把他那些富有幻想的音乐段落放在一起,使其最终成为名著”。
  演奏者都喜欢自我夸耀说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成熟,而且自己的演奏能够有所反映。“我可不会像他们那样谦虚,我也不会那样说。”在30岁时,马泽尔对自己说:“就是你到了60岁的时候也永远不要说,我是一个成熟的音乐家。”
  2002年,这位国际乐坛身价最高的指挥大师以72岁高龄成为纽约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他已经98岁的父亲当时依然健在,听说儿子回到曼哈顿工作,这位老纽约客幽默地说道:“嗯,这才算是工作。”2008年,马泽尔带领乐团历史性地访问平壤,成为本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文化事件,而在离开朝鲜不久,他首次登上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2010年,时年80岁的马泽尔再次来到国家大剧院指挥歌剧《茶花女》,他全程背譜指挥了整整指挥了六场,每场都长达两个多小时。他坦然接受年龄的洗礼,并觉得对有些作品的理解是自己年轻时不可能做到的。
  “我无法想象我在30年前对作品的认识是否公正,尽管那时我也会充分准备,尽职尽责,但我毕竟没有更深的生活阅历。音乐中的悲哀、忧郁和面对死亡是年轻人所无法关注的。当然我没有失去我的技术优势,所以我能够自如地把我对音乐的真实感受更有效地表现出来。自从举办了第一场音乐会我就一直在试图做些改进,无论我成功与否,别人都会做出评价,但我一定要努力。”在过去的几年中,马泽尔成为北京这座城市最受欢迎的客人。
  如今,耄耋之年的马泽尔依然老当益壮,柏林、纽约、维也纳、伦敦的音乐厅中仍然闪动着他矍铄的身影,当然也包括北京。2013年还没过完一半,83岁的马泽尔已将第三次踏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挑战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的恢宏巨制。也正是在他30岁那年,他在久负盛名的德国拜罗伊特歌剧节上指挥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成为历史上在那块传奇舞台亮相的最年轻指挥。那时马泽尔恐怕不会想到,自己会在53年后的今天为中国观众演绎瓦格纳《尼伯龙根指环》四联剧中最精彩的音符。
  “作为一个音乐家,在每一个音乐创作的过程中,我都能够得到更多的动力。和年轻相比,自然已经时常能感觉到疲惫,但经过了很多年的适应,我的身体已经放弃了和时差作斗争,每次一感觉累,就可以很快入睡,让我非常安慰。”马泽尔说。“放弃和时差作斗争”,这也就能顺理成章地解释他在国家大剧院发布会上的表现了。嘘,小声点儿,大师睡着了。
其他文献
创意料理虽不是新鲜事物,但谈及其精神,却鲜有人能侃侃而谈。本次,BQ请来名厨付洋,还原创意料理的始末。  食物,新鲜至上,却又如史书一般记载与传承着百年的味觉记忆。纵然经典的菜品历久弥香,然而味蕾的挑剔却又不断激发着人们去寻找新味道的欲望,而创意料理因此诞生。  或许是因为传统中餐的些许粗糙,让付洋萌生烹制创意中餐的冲动。在他看来,创意料理是一个融合的过程,当传统的菜品遭遇全新的演绎,无论是中西的
期刊
天坛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是北京的象征,以天坛为主题设计一座电影节的奖杯,难度是非常大的。从去年10月开始,设计团队就开始着手奖杯的创意设计工作。在全面了解和体会“天坛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其他国际A类电影节奖杯的设计风格,设计团队先后拿出了60多个不同方向的创意方案。经过来自设计界、文化艺术界及电影界不同专家的共同讨论,最后设计团队与电影节组委会一起确定了“天人合一”这个创意方案,也就是我们现
期刊
作为宝马开创式体验营销的亮点,BMW大型晚会式品牌盛典一向独具魅力,已持续举办数届的 BMW悦盛典更将这一聚合人气的传统推向新高。在 4月份举办的 2013 BMW悦盛典上,全球首家BMW品牌体验中心盛大揭幕。就在 “中华艺术宫 ”的旁边,一座后现代风格的建筑在四月中旬正式对外开放。  2010世博会后,上海世博园向综合的文化公园转型,中国馆那一抹 “中国红 ”也更名为中华艺术宫,继续宣扬着中国传
期刊
全新 YARiS大不同  在汽车保有量不断膨胀、能源与环保压力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小型车是解决人类可持续移动性的必然选项。根据“蓝天行动 ”规划,广汽丰田将全面发力中小型车市场,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造跨级时尚大两厢“全新换代YARiS”。  本次车展首次亮相的全新换代YARiS,正是广汽丰田加快本土化战略步伐,适应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一款脱胎换骨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丰田专门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的
期刊
北京时间4月20日早上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得知灾情发生后,诸多社会名流、娱乐圈明星纷纷慷慨解囊,黄晓明率先捐款20万,随后赵薇、韩红、李冰冰等明星相继捐款向四川灾民表示爱心。由李连杰发起成立的公益组织壹基金第一时间向灾区伸出了援手。韩红、陈光标等人也随后深入灾区,参加到救灾的过程中。截止发稿时间,明星捐款已达几千万。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名人不仅有爱心也有了态度。地震
期刊
铝饭盒 搪瓷杯子 工作服 手表  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人的随身物件。  相声演员方清平是七零后,他对工厂最初的感情来自于父母。在他小时候,这几样物件算是工人的标志。上世纪九十年代,从文工团走出来的方清平也尝到了当工人的滋味,在自己当工人、在宣传队为工人演出的日子里,方清平体会到了血汗中的苦与乐,也见证了工厂生活的变化。  然而那些曾经飘扬着豪迈口号和机器轰鸣声的老工厂,在经历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
期刊
上了大学,发现自己“不会思考”  高中以前的“考试机器”生活让王军面对的只是分数,到了人民大学,分数不那么重要了,该面对自己时,他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胸中无物,不知道如何判断一个事物,不会思考,那种很苍白的状态让我非常痛苦,以至于说话都结巴。”于是,大一上学期,王军开始玩命读书。“走向未来丛书”成了他的启蒙读物,在那里,他开始看孟德斯鸠、洛克,看政治、社会学和法律。省吃俭用只为买书,毕业时,他的体
期刊
环保护肤有三重概念。  第一重,产品必须是以环保方式研发生产的,所有的原料从来源,到加工过程,再到包装都要求不污染环境,包装可以自然降低,产品原料在清洁之后,再次进入水循环的之后,不会污染水环境。很多有机品牌正在饯行这种理念,比如原料生产的时候,在有机农场进行植物的种植,不使用化肥,提取植物活性原料的时候,采用冷萃取工艺或酵母菌发酵提取,不在化工厂中进行传统的提取方式,减少能源的消耗,更不会向大气
期刊
《北京遇上西雅图》里第一个镜头就是文佳佳对着镜子刷睫毛,之前我也认为如果身边只许留一件彩妆单品,那也必须是睫毛膏。大学时候开始拿着杂志的美容大片照貓画虎,刚开始难免有东施效颦之嫌,后来化得多了技术虽然成熟了,但总觉得缺点儿什么,看了日本杂志的分步骤彩妆教学才恍然大悟假睫毛!  很多到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第一件事就是一脑袋扎进药妆店。现在的药妆店里那些美容大片使用的假睫毛占据了半壁江山。以前我们一想到
期刊
紐约、巴黎和伦敦作为闻名遐迩的时尚聚集地,除了一年两度的国际时装周之外,更是少不了各类大大小小的时尚艺术展。近期,特别是来自纽约的时尚鞋履展、巴黎的高级时装展、以及伦敦最富盛名的摇滚巨星之一的大卫·鲍威回顾展,都比以往更令人振奋人心!身处三座时尚之城的时尚较量,以展览的形式告诉你如何将时尚穿成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