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 坐得住书斋,下得了田野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这是熊培云年少时最喜欢的两句诗。每天他很早就醒了,然后“像弹簧一样从床上弹起,从来不知赖床滋味”。
  这样的早晨,坐在电脑前,坐在春天里,他通常身着一件普通的褐色外套,普通的墨绿色的毛衣,戴一副普通的黑框眼镜。细看,右额上还藏着几根白发,他说这都是去年添的。他一天的生活很规律,也很简单——晚上十二点睡觉,早上五六点起床。然后便是读书,写东西,给南开的学生上课,隔三岔五回北京参加一些朋友聚会,偶尔回乡下老家,或者出门旅行。
  
  乡土
  他从小不是一个乖孩子,但也不是坏孩子。父母是农民,对他的管束严厉到苛刻,只希望他能“洗去脚上的泥巴”。他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勤劳、宽厚、本分、节制、承认自己的平凡,等等。他热爱阳光与泥土,喜欢到乡间看万物生长,即使后来大家都喜欢把他叫做“思想领袖”,仍然对乡间的事物保持着—种朴素的情怀。“坐得住书斋,下得了田野”是他的理想状态。
  在城里生活久了,他似乎更喜欢乡间简单的生活,他喜欢卢安克和梭罗。他希望自己像个农民一样早睡,可是一直没做到。他只能做到像农民一样早起。他认为自己晚睡早起的习惯带点悲剧色彩,“睡得比城里人晚,起得比乡下人早。”他的觉总是睡得很破碎,但他似乎很少犯困。大多数人也许更乐意这么解读,这是因为熊培云的脑子长期处于高速的运转之中。对此,熊培云颇不以为然。对他而言,这只是一个生活习惯,犯不着用什么词汇来定义它。
  
  写作
  准确地说,真正面对公众的写作,是从他大学毕业进报社不久后开始的。那时,他在报纸上开专栏。实际上,他更愿意将自己的写作开端归于一年后自费接通互联网后。他说,他很享受当时无拘无束的感觉。那是1996年。他至今把自己对文字的热爱以及深藏于心的济世情怀,视为一种天性。他将自由思想与写作视若生命,并乐意借着手中的笔对时代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他在微博上这样写:“当农民守不住自己的土地,法官保不住自己的良心,警察看不住自己的房屋,千万富翁会被灭门,而你握不住手里的笔……这样的时代,没有谁比谁更幸运,只有谁比谁更不幸。”对于目前难以改变的社会现实,熊培云时常也会感觉无力。但他并不因此懊恼或者索性停下来。他承认自己无比平凡,却坚信在此基础上做点滴的努力,总会有见着回报的一天。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也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这个社会有一个可期的未来。
  
  态度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这是熊培云抱持的态度——不为你不能改变的事情忧虑,改变你所能改变的,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坚持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并非用来思考,而是用来生活,思考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问他,社会现实让你感觉沉重吗?他笑了。没空伤春悲秋,也没空对现实悲观失望。他说自己没那么矫情。“人生未满百,哪来那么多忧愁。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都还来不及,什么是他喜欢做的呢?读书,写作,旅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做点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记者:公众给你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头衔,是不是有占、沉。
  熊培云:无所谓名誉吧,我只是将它视为一种鞭策或者要求。这和我的追求并不矛盾,我当然希望自己的言说有“公共”性,有“知识”,而且承认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记者:从记者到学者的身份转变,两个角色,带给你什么样不同的思考?
  熊培云:做记者让我更贴近现实,更矢注时代的变化。长期的采访让我善于倾听与交流,能够接触并接纳不同的声音。这种平等交流与开放的精神,对于一个学者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些学者做学问,越做越脆弱,越做越孤独,受不了批评。我想这与他们长期隔离社会,把那点学问做成了人生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是分不开的。其实,完全可以想开点。我们只是不断接近真相,如果他者的批评能增进你的求知,你应该感谢生活,感谢批评你的人,而不是憎恨。
  记者:你热爱行走,与你追求自由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熊培云:至于我自己,行走与思想当然也与对自由的求取有关。我的理想状态是“坐得住书斋,下得了田野”,这也是思想与行走的关系吧,二者互相扶持,同时丰富我人生,坚实我信念。
  记者:你试图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来改变、或者说实现些什么呢?
  熊培云:首先我不是为了改变,是为了我自己。因为我有这样的思维的乐趣,生命的激情,我需要表达我的所见所思。这是我的自然状态。与此同时,在我的天性里也有济世的情怀,而且通过关心社会,我会获得乐趣,获得内心的安宁。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我写什么,只代表自己,不为了给谁代言,不为得谁夸赞,也无惧于他人的损毁,只为了不辜负自己的热情与才情,只为了保持自己自由的趣味和独立的人格,只为了让自己真实的思考呈现出来。
  记者:对你而言,幸福是什么?
  熊培云:北岛在《城门开》里有这样一段话:八十年代是“连接两个夜晚的白色走廊”,虽说阴影重重险象环生,但人们似乎充满希望,直到进入_个更让人迷失的夜晚。其实我们活着的这段光阴,也像是“连接两个夜晚的白色走廊”,而且这两个夜晚无边无际。年少时我们觉得生命长远,可事实上人生多么短暂啊,转瞬即逝,能做好一两件事便已经谢天谢地了。谁都是第一次活,没有经验,不能重来。我无法断定一生是否幸福,若问我幸福是什么,我想幸福就是我能由着自己的良知与理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乐见其成。
其他文献
1994年,林怀民带着—本《悉达多》,去了印度。刚开始的几天,他几乎丧失了作为一个背包客的全部耐性——这里不像他梦想中那样美好、神圣,取而代之的是脏乱的街道,贫穷的人群。  他施舍给行乞的人,然后发现行乞的人永远施舍不完。他很疑惑,甚至失望。这样一场失败的旅行,究竟能让他从中得到些什么?直到一天的傍晚,他走到恒河边。在这里,他目睹了生死的交替:人们用恒河水清洗刚刚呱呱落地的婴孩,而在不远处,刚刚烧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就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广州零售业的兴起。对于隐身在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来说,他们享受着广州这样浓郁的商业气氛。谢仕平就是典型的在这商业洪流中,成功完成了从政府官员——国企掌门人——私营企业职业经理人——老板的“四级跳”。  二十载商道风雨而过,作为华夏十大商业风云人物,国内百货业领军人物,谢仕平在百货创富的过程中是怎样一路革新、一路添砖加瓦……将时尚、休闲、零售、潮流等
期刊
2010年12月4日清晨六点,台湾花莲的空气中还沁着些许湿冷,明基友达集团的董事长李焜耀已经满身大汗。他双足奋力蹬动着一辆单车,热火朝天地穿梭在光复糖厂的老日本建筑群中……  车子甫一停稳,李焜耀便迫不及待地冲到民宿老板面前,开门见山地抱怨:“光复糖厂没有把这些珍贵的百年日式建筑保存好,导览路线也绕得乱七八糟……”说这话时,他脸上的线条绷得很紧,再加伏动在运动衣底下的肌肉,周身笼罩着—种强硬气场,
期刊
以擅长设计高级晚装出名的施熙瑜'曾得到前丹麦皇妃文雅丽的点名为其制作晚装,是香港知名的本土时装设计师,而近年却“弃”晚装转而环保衣饰'因为她认为设计师是传播爱的魔法师,这次,她把魔法施展到了珠宝上。  施熙瑜自幼喜爱魔术。研修设计期间,她曾设计了许多生活中的“变形金刚”,其中一样令老师哭笑不得:一件清洁工具,一头是牙刷一头是梳子,中间还隐藏着一块小镜子。妖娆无比的晚装,让她扬名于服装设计界。施熙瑜
期刊
毫无疑问中国当下正处于史无前例的文化巨变时期,跟文化有关的一切正因为宏大的时代背景而在发生着不可想象的持续性抽动。这种抽动期的持续,让不仅仅是“文化人’甚至每一个人都会有所感应。文化的规则或不规则运动,可以反映在我们个体上或一成不变或日渐曲张的生活细节中。  作为当代社会精英,除了文化精英,没有任何理由阻止你去有意识地了解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律动。之所以称之为律动,因为只要我们用心琢磨,不难发现其
期刊
热身    1980年代的高尔夫球王尼克·费度(NickFaldo)在世界高坛上红极一时,无论加入哪个队伍他都如此耀眼。费度有自己的一套简易热身法:一手持杆,与此反向的另一条腿单脚站立,然后以横“8”字型挥动杆头。大脑放松持续这一动作,可增强平衡性,并提高手臂和手腕的协调性。    胜利的  回旋球  适用于专业人士的球杆沟槽规则可能已经改变,但爱尔兰高球名将哈灵顿(Padraiq Harrinq
期刊
在上海拜访阿什肯纳齐,是一次奇妙的体验。他个头矮小,衣领子却高耸着。他站在酒店房间的门口,笑嘻嘻地看着迎面走向他的访客,然后一律标准式温暖的握手、寒喧。记忆中永远保持着活力的阿什肯纳齐,此刻看上去就像个饱经风霜的邻家老头儿。  1955年,阿什肯纳齐获得当年肖邦钢琴比赛的银奖,中国钢琴家傅聪则在那一届获得了第三名。阿什肯纳齐当年风头很盛,钢琴怪杰、评委米开朗基罗甚至因为评委会没有把金奖颁给阿什肯纳
期刊
在纽约呆了二十多天,其中有相当的时间住在哈德逊河谷,那儿有个很著名的ARTOMILEDIGHOUSE。我不喜欢在一个地方呆着'在美国也开车到处乱跑,我知道自己跑不丢,就来到了哈佛。我的好朋友律师王子轩对我说,你还是应该到哈佛去看看。那天一大早,开寿车在河谷的山地里不断地向东方钻了一个小时之后,终于走上了美国90号公路的阳光大道。又开了两个多小吨过了一座桥,看见了一条清幽幽的河,就走进了剑桥,原来总
期刊
在我们都在为鲍勃·迪伦首次中国内地演出这样一件文化盛事雀跃不已的同时,却不得不尴尬地注意到,尽管国内曾出版过不少如《伊旬园之门》般谈论迪伦文化影响力的书籍,甚至出版过他的第一本自传《像一块滚石》(据说他的歌词译本亦将很快以诗集的方式出版),但眼下我们在国内市场上一张他的正版引进唱片都买不到。  对于一个已经出道整整半个世纪的音乐大师,出版了33张录音室专辑的摇滚巨鳄,这件事实在过于荒唐。事实上,在
期刊
有关英式下午茶的由来,相传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维多利亚时代一位懂得享受生活的英国公爵夫人Duchess of Bedford(安娜女士)所发明的。安娜女士为打发午后与夜宴(通常要到晚间八九点)间的空闲时光并果腹,以糕点和红茶宴请亲友共聚下午茶,同享轻松惬意的午后时光。至1840年,沃克斯豪尔和马里波恩的新茶园开始供应薄片青瓜三明治和海绵蛋糕。到了后维多利亚时代,下午茶已演变成自成一格的餐膳,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