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焦点》·风土中国,将和大家一起唱响和谐的欢歌。关注人类对生态平衡的需慕,对文明古迹的寻探,对人文精神的渴求,对原生态、低碳生活的追念与记录。一起回家,回到我们的文明之家。
  回家过年,连啰啦来*……
  阿妈的绣花瑶装,你是不是还穿身上
  可爸的吉祥铜铃,你是不是还在摇响
  隆冬·山野·年末·“回家”的歌声透过车内的音响,荡漾在贺州依然苍翠的山林之间。
  我们《焦点》一行,陪同国家民委的黄老师,受广西贺州民委任主任的邀请,一起到他的出生地贺州富川去过年,感受他瑶家原生态的栖息地。途中,任主任反复地播放着这首获奖的瑶家民歌《回家》,动情地随着节奏哼唱着。听说他参与了这首歌的整个创作过程,歌的旋律纯美悠扬、的确让人醉迷。看来这真是瑶家的心灵旋律。
  一路上,旋律带着的山野气息,忽高亢、忽低吟,忽幽远、忽亲切。仿佛天籁之音,从那白云、山顶、桉树间自在的撒渗出来。歌中的主旋律,是瑶家蝴蝶长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女声原生态的八声部和唱,那和声仿佛能触摸到人类生命中所有的原始情感,竞能让她在天地之间立体地、清晰地呈现出来。
  这天籁之音,温暖地携着阳光,轻柔地拥着我。我们一起,抚过在山坡上新栽种下的桉树林,桉树便开始恬静不语地幸福微笑;我们一起,穿过在森林里生息缥缈的山风,山风便微带醉意地快乐摇曳;我们一起,与山岭大地中的生灵们娓娓地对吟,低沉而悠远,那多声部的合鸣汇聚着天籁里最美的旋律……
  “回家”的瑶歌,带着我真正地回到了人类生命之初的本源。生命的厚重,情歌野调的欢愉、大自然跳跃的生灵,全都像回到了他们原初的家乡,自得其乐,各竞自由的歌唱。
  是啊,每年,“回家”的歌,总能拨动我因忙碌的工作而紧扣的心弦,煽起我恋家的情思。
  当年,父母在世时,我心悬着他们的音容笑貌,飞越千山万水,也要回家与他们过年相聚。近年,当自己是父母时,又盼望着远离的孩子,在节日里能回到身边。而今,父母都已不在,自己也远离故土,那“回家”的歌声,竞在我心弦上,拔得更响,更痛,更加的沉重。
  我不知该如何去安抚自己渴望归家的心灵,也不知该如何理清楚自己的想念,家在哪里?是在出身地的杭州?或是在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深圳?这些是我寻念中的家吗?
  寻寻觅觅了几十年?还是几百年?是几千年?几万年?在寻觅中,在茫茫的天宇之中,我的灵魂曾孤独地伫立,不知所措。
  而今天,在歌声中,我触摸到了家的温暖!
  她在那一几十年前的杭州,在老家院子里,牙牙学语的我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家”,记得当年我依偎在母亲怀里,父亲的大手温暖地把着我的小手,一起栽下的那棵香樟树,并刻下“家”字的留痕里。
  她在那一几百年前的南宋,西湖边的孤山上,林靖和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疏影横斜水清浅”地与生灵们潇洒对吟,和谐共存的放鹤亭里。
  她在那一几千年前的华夏第一城,长江流域的良渚遗址里,在古城中我的祖先们留下的那些熘熠生辉的精美玉器中。都有我对家的记忆,在良渚古城家中过年时,沸腾喧闹的欢语声中,有我的吟唱,有我的欢歌。
  今天,在山野,我聆听着“回家”的民歌,体验着生命行走在大地上的音键,感受着她积蓄了千百万年的情感,和着她脚步的节奏,我的灵魂感到了家的温暖……她就在那香樟树上,在放鹤亭里,在杭州良渚遗址的古城内,大地的生灵们一起牵手,多声部合唱着回家的歌。
  在富川县城青山溪水的穿行中,在村民脸上满足淳朴的笑颜中,在良渚古城精美的玉器中,在回家之歌甜美的合声中,在广袤的风土天宇之间。我明白了,这就是我寻觅中要回的家:没有白色污染的文明、没有气候变化的阴霾、没有酸雨的大自然。
  那就是养我们生我们的地球村,人类原生态的家园。
  这期,在新年的氛围里,品味一下我们熟悉的大师们关于年味的回想与咂摸,唱一首“回家过年”的歌,享受一缕人生亲情的温暖。在历史岁月的变迁中,我们一起去寻探辉煌和灿烂的文明,感受人类大气磅礴的皇都建筑,倾听消失了的唐中都当年繁华的欢闹声,穿越宋城的幽幽古巷。寻找那一段段感人心动的故事。品赏画坛巨匠们在感受生命过程中,留下的艺术体验。
  在新的一年里,在人生旅程中,我们聚焦在人类生存的家园。在那里,有我们祖先五千年传承不断的文脉,有我们对美的品味,对生命的热爱,对绿色家园的眷恋和对文化多样性的渴望。
  回家!回我们的文明之家。注:“连啰啦来”,盘瑶勉语,意为:最美好的祝愿。
其他文献
红帮裁缝成为宁波人的专有名字。  一间狭窄的房间,一块门板搁在两条高脚长凳上,门板上铺灰布,放几样颜色不同的线团、熨斗、尺子、剪刀、针,一样都不能少,这就是裁缝的全部家当。人们称这种裁缝为包袱店老板。  这种包袱店老板在上海滩很多,多为宁波人所开,这些宁波人中又以鄞州和奉化人居多。而宁波裁缝又以做西服名扬上海滩,当时人称碧眼红发的外国人为红毛人,所以专为外国人做西服的宁波人,统称为“红帮裁缝”。只
期刊
养生、长寿,在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一个人皆关注的热门话题。有多少人在探完养生之道,又有多少人在寻觅长寿之乡?  在国际上, “世界长寿之乡”的标准是每10万人中至少应有7位健康的百岁老人。我的家乡——浙东鄞西建岙村,这个普普通通的山村,也与长寿村挨上了边!  从宁波向西行25公里,至鄞江镇和横街镇的中间,有座背靠青山面迎朝阳的高大的石牌楼,上书“建岙村”三个大字,背题“一方福地”匾额。这就到了我的家
期刊
《焦点》:储馆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杂志的采访。首先能跟我们谈谈您当初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选择钱币收藏这条路的呢?  储馆长:古人有句话说得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该说对钱币的收藏与研究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兴趣所在和精神寄托。  我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对祖上传下来的不少铜钱、铜板、角子、钞票之类产生了兴趣,虽然不懂,但觉着有趣。上了初中后开始对着历史年表对这些钱币进行分类整
期刊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炎热多雨,因此其典型的传统民居是干栏式民居。干栏式民居是我国原始社会的巢居的成熟形态。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广泛保存着这种建筑形制。在南方各省区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都发现了干栏式的建筑模式。  干栏式民居主要是用木为梁柱搭成的简易小楼式建筑,也有部分地区使用竹木料代替木料的。干栏式民居的上层住人,下层为牲畜圈或杂物间。这种底层空出作为他用而不住人的形式,是干栏式民居的一个
期刊
到了鄞州,不能不去的地方,自然是塘溪。  前天,当寿永年书记如数家珍般向我们介绍当地的27个博物馆后,就一再建议要我们去塘溪看看,说鄞州几个名人博物馆的名人,如书法泰斗沙孟海、昆虫学家周荛,再有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油画家沙耆等一批中外闻名的泰斗人物出生于那里。  第2天,塘溪镇委的澍书记委托周先生陪同着我们,沿着静静流淌的梅溪开车溯源而上上,直奔沙村。  沿途墨绿葱郁的林,从大地地面起舞,层层叠叠
期刊
多年前去湖南长沙游览岳麓书院时,为带回一点书卷气,在书院的小店里买了一本《三字经》。说来惭愧,当时未曾关注过《三字经》的作者是何人。一朝大悟,王应麟竟是我们鄞州老乡,他死后就长眠在五乡镇同岙村的一个山坳里,至今仍留存有他的坟茔遗址。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南宋淳祜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王应麟在朝多年,后来因为弹劾左相庇用私人未成,愤而辞官。此后长期隐居家乡,
期刊
全祖望(1705~1755),浙江鄞州人。字绍衣,号谢山,学者尊称为谢山先生。耿介傲直,博学多才,乾隆年间的进士,曾为翰林,后辞官归里,专心治学。  他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同时也受到了万斯同的影响,反对拾人牙慧、墨守成规,确立了学贵自得,融会百家的治学宗旨。全祖望虽贫病一生,却著述不辍,曾三笺《困学纪闻》,补辑《宋元学案》,七校《水经注》等,他还留下了大量的人物碑传作品,其中《梨洲先生神道碑文》、
期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22届国际博物馆大会,将于2010年11月在上海举行,会议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为庆贺大会的召开我们特编《走进博物馆》专辑, 《焦点》杂志走进“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鄞州。浙江宁波的鄞州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率先站在历史的高度,并在推动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上起到了引领作用,这次我们荣幸地访问了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寿永年先生。  《焦点》:寿书记您好!今年中央七
期刊
一、谁能进天堂    周尧幼年就对昆虫有兴趣,暑假回家,常爱捉虫子,拿到手里端详。他的老祖母信佛,见到总要说: “阿弥陀佛!罪过、罪过。杀了众生,要进地狱的。”  他回答说: “升天堂还是下地狱,要看存心和行动,您老人家念佛没有救民的行动。我抓昆虫为了保护农业,造福农民。如果真有天堂,还不知谁能进得去呢”?    二、踏遍青山    周尧采集昆虫,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除西藏、台湾以外,各省都到过
期刊
石头文化源远流长    有人说,冥冥中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的建设把宁波与那个古老的成语牵连在了一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建设中的它山石雕艺术博物馆建筑位于鄞州区鄞江镇.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浙东重镇。史书记载,宁波在三江口建立子城前的数百年间,这里一直是县府、州治所在地.也因此,鄞江畔的这块土地拥有了“宁波之根”的称誉  石头与鄞江的关系可谓莫逆,鄞州区文保专家谢国旗曾对此做过研究: “从遥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