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的形式主义者

来源 :里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att Gagnon本人及他工作室所创作的作品涉猎甚广,但无论是灯饰、书架,还是一个搭建出来的空间,你都总能很明显地觉察到“形式主义”的影子。因为他国执地认为:“形式”可以绝妙地表现出一件设计作品最初的设计理念以及最终呈现给大众时的模样。但在现今经济形势的影响下,Matt也越来越多地去思考和探索如何平衡形式美学与功能乏味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保证产品实用性的基础上,实现对产品最初设计理念的还原,从而设计出更多内外兼备的产品。Matt也从来不追求设计风格的多变,且不喜欢外人给他贴上任何一种设计风格标签,即便是他喜欢的“形式风格”。他只强调他创思的过程,或许是有迹可循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再深入些地去了解这个不拘一格的形式主义者,是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去促进个人和所处环境之间的互动的:又是如何寻找形式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矛盾的融合点的。
  IN:听说你不喜欢别人界定你的风格?
  OUT:是的,而且事实上我非常抵触“风格”二字对于设计的概念。我也一直试图不让自己的设计局陷于某一种特定的设计风格里。或许你可以在我设计的不同作品里发现相似的地方,但这并不代表着某种特定的风格,只是我通过思考得来的。
  IN:那“形式”呢?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个概念的?
  OUT:在我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我其实对作品本身形式上的扩展和延伸是非常感兴趣的。但这必须建立在完成作品的一些基本需求上,而不是单单为了取悦大众,让他们惊叹。正如电脑里的辅助工具。如果作品的“形式”只是像电脑辅助工具一样,单纯为了显示它的功能性,那么,我将不再对“形式”感兴趣。但是抛开“形式”,我仍然希望我所创作的作品与公众之间存在一种愉悦的互动感。
  IN:你的设计灵感一般从何而来?可以举例说明吗?
  OUT:我试图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去获取我的设计灵感。我认为如果一个人要想设计出紧扣他现处时代的作品,那么从不同的学科领域里,以及不同的文化层面、自然层面和社会层面上去学习不一样的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就今年来说,我和我工作室的成员们一起完成了一个名叫“Wrapped Lamp”(捆绑灯)的作品,它的灵感来源于房屋建筑中最基本的木头结构。这个作品在构造上的独特之处在于:经典的标准元素被用来创造独一无二的产品。在这个作品中,一个由许多硬直木棍构成的木头框架被无数的绳子所紧紧缠绕,以此来形成双层的锥形框架。在这些简单的、结构相同的锥形框架的基础上,许多不同的形状可以创造,许多不同的锥形框架也可以用来覆盖构架本身。我想通过这个灯来说明的理念是:有时候,往往一个最简单的设计就可以创造出最多的样式。
  IN:那Wrapped Lamp是最让你引以为傲的作品吗?
  OUT:我只能说,我只对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或是正在设计中的作品,表现出最大的热情和激情。我时常思考,如果若干年后回顾我已经完成了的作品,我应该都会希望可以再有机会去完善每一个细节。因为随着时间流逝,总有一些新的影响会让你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你的那些旧作品。所以,我总是尽量地让自己聚焦在手头上的工作,而不去过多地想过去的作品。
  IN:对于未来你有什么新计划吗?
  OUT:我最近正在致力于一系列实用性产品的设计上。在我过往的作品中大多数都是倾向于形式化却没有注重太多的功能性。而在我的新作品中,我正努力地让其既有形式上的设计美感,又有功能上的实用性。或许这是因为如今的经济形式让我更脚踏实地,让我更严肃认真地去考虑产品的设计目的。如果我可以把形式和经验,与其他一些实用主义的东西结合起来,那么我相信我的设计可以超越经典,而又独一无二。
其他文献
2012上海初秋,新一届上海双年展拉开帷幕,这次的主展场从前殖民地建筑“跑马地”转移到了前“南市发电厂”改造的当代艺术馆,似乎也暗合了本届的“重新发电”主题,将资源与能量的思考和探究进一步深化。除主题展外,城市馆、中山公园计划特别展、圆明学园、2012亚洲思想界上海论坛、上海方舟特别展构成了其他部分,散布在上海城市的多个美术馆、创意园区、公共建筑等多功能空间。主题被分成了“溯源、复兴、造化和共和”
期刊
在上海成为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之“设计之都”的两年之际,以及这座城市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7届“创意产业活动周”的基础之上,2012年度的“上海设计之都”系列活动在今秋冬之际也顺利举办开来,以此继续展现上海这座“设计之都”的全新形象。今年的活动围绕“设计驱动城市转型”的大主题背景,以“设计点亮生活”为响亮口号拉开了帷幕。其中“2012SHDC-50/100新锐展”作为系列活动之一聚焦了创意产业、设计
期刊
几年前,环保的思潮兴盛,在产品设计里,思考物品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了一度的流行,直到今天也不减势头。的确,从环保、经济、效益和人道的立场出发,所谓的Recycling(循环利用)似乎最值得称道。近来,在Recycling后又出现了“Supercycling”,超级的循环利用,也有一批专门从事这项设计实践的设计师,称为Supercgclers。这些Supercgclers认为对于物体的再利用,不再是简单
期刊
有一种宇宙起源的说法是宇宙所有存在的逻辑都可以由数学来解释,人们通过逻辑推理,能模仿出自然规律的定律。如果把数据视觉化与自然融合一起是什么样子的呢?Tatiana Plakhova,俄罗斯女艺术家,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社会心理学专业,后学习图形设计,她围绕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创作出一系列作品。这个主题中.她将数据可视化与植物结合在一起.整合成一幅幅美丽的科幻式的艺术形
期刊
“一泊二食”是指度假酒店一晚住宿含两顿美食。这一概念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亚洲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这种新鲜概念非常适合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都市生活,而对于一直致力餐饮业的小南国集团来说,实现这一新概念,是有着它的优势的。  特色 改良的一泊二食  上海小南国花园酒店推出了“一泊二食+水疗”的全新度假概念。酒店毗邻都市绿洲黄兴公园,客人踏入酒店,将置身于一个湖光与绿意交相辉映的清新世界。下榻当晚,厨师会
期刊
第一次见Maria volokhova,她的系列作品“sheep chase”留给我很深的印象。那是一个个用陶瓷做的羊头,被分成了很多的部分,每个部分可独立成一个器皿,用于装水盛物。所有的部分又可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羊头。我讶异于为何Maria要使用羊头的形状。后来Maria告诉了我这个故事,这和她的从小的个人经历有关,也和她喜欢的作家村上春树有关。在作家的寓言故事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蒙古族传说。那里
期刊
洲际酒店集团旗下的英迪格酒店(Indigo Hotel),向来以良好的在地文化融入和别具一格的设计闻名,例如位于上海外滩滨江景观带的上海英迪格酒店,集上海风情和精品时尚与一身坐拥上海外滩和浦东天际线的恢弘城景,身临上海英迪格酒店,能强烈感受城市的现代活力,同时,酒店通过本身的设计传递给客人浓厚的老上海情怀。如今,这个洲际旗下的酒店品牌。继2010年上海、2012年厦门之后于今年九月份在古老的港口城
期刊
墙上,漂浮着无数的窗:老夫子漫画蔓延在沙发里:一只银色的天鹅傍在你浴池边:一只小狗在你准备舒服躺下时,调皮而又懒惰地卷缩下身体……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梦。那么帝乐文娜公馆(the luxe manor)就是一个梦幻的强化空间,位处与尖沙嘴黄金地段,毗邻精彩夜生活的诺士佛台,它将各种超现实的想象,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  大堂:“扭曲的时间与空间”  酒店设计充满西班牙建筑大师高更(Antonio Gau
期刊
Dominik smialowski,来自波兰华沙的摄影师。他的项目“飞行员的忧郁”是一个场面十分宏大而有趣的摄影项目。这个作品比较罕见,它没有任何文字描述,通过纯粹的视觉吸引力引导着观众,带我们深入到其虚构的世界,讲述一个完整的虚幻故事。孤独的主角穿着精心制作的服装让人联想到多部关于星际探索故事的电影,包括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游》。这些作品遵循着“孤独”这个规律,探
期刊
很多人会认为:我不够完美,因为我不够有钱、不够美,不够有权势,不够高大善良……  我们很欣赏香港Co-design公司发起的I’MPERFECT运动,鼓励大家不要盲目追求完美,并且应该尝试接受及欣赏日常各事、物、人(包括我们自己)的不完美。他们通过与全球各地的公司机构共同创作,提高善用资源的意识和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我们的社会更环保、更和谐。而I’MPERFECT项目亦会将他们自产品、服务的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