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阐述杂交稻新组合特优17的产量表现及主要特征特性,并从适时播种与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介绍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组合的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特优17;种植表现;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2 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5-0226-01
特优17系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用龙特甫A与龙恢17配组而成的三系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2007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2005年参加龙岩市晚稻新品種(组合)区试,南阳区试点在南阳村沙下坪段进行;2006~2007年在射山、南阳、茶溪等村多点示范种植,表现高产稳产、米质较好、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1产量表现
1.1对比试验
区试产量,南阳区试点2004年产量为7 675.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453kg/hm2,增产6.3%,达显著水平,居11个参试组合第4位;2005年续试,产量7 627.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772.5kg/hm2,增产11.3%,达极显著水平,居12个参试组合第3位。2006年参加龙岩市晚稻生产试验,在南阳镇射山、南阳等村示范种植,经实割验收,产量7 800.0~8 887.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9.1%。
1.2丰产示范
2007年晚季在南阳村沙下坪段建立了13.33hm2丰产示范片,同年10月31日龙岩市科技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实割测产验收。其中黄顺云户产量达9 957kg/hm2,比同块田对照汕优63增产9.76%。13.33hm2丰产片,加权平均产量达9 486kg/hm2。
2主要特征特性
2.1生育期
特优17属基本营养型组合,在南阳镇作双季晚稻种植,6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抽穗,10月下旬成熟,全生育期130d,与汕优63相当。
2.2农艺性状
特优17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分蘖力较强,茎秆较粗,穗大粒多,熟期转色好。株高113cm,有效穗235.95~256.65万穗/hm2,穗长23.8cm,每穗总粒数148.7粒,结实率86.3%,千粒重27.9g。
2.3抗逆性及适应性
从4年的试验示范情况看,该组合产量均达到7 500 kg/hm2以上,未发现叶瘟、穗颈瘟和白叶枯病,纹枯病、细条病轻发生,穗期抗寒性较强,耐肥抗倒,表现出较广的适应性,适宜晚季推广种植。
2.4米质
该组合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检测,糙米率82.3%,精米率74.7%,整精米率71.5%,粒长6.2mm,长宽比2.4,垩白粒率88%,垩白度17.8%,透明度2级,碱消值6.1级,胶稠度48mm,直链淀粉21.0%,蛋白质8.3%。其中达一级标准的有7项指标,达二级、三级标准的各1项指标。
3高产栽培技术
根据特优17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后期转色好等特征特性,应以协调群体结构、保证有效穗、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为主攻目标。
3.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秧田选择肥力中上、排灌方便的田块,施足基肥,施进口三元复合肥300kg/hm2。种子清水预浸3~5h后,用500倍强氯精浸种消毒5~6h,清水洗净后常温催芽。双季晚稻6月15~20日播种,秧龄不超过30d。大田用种量15kg/hm2。秧田播种量控制在150kg/hm2,做到稀播匀播。秧苗一叶一心期,喷施300mg/L多效唑控高促蘖,提高秧苗素质,二叶一心期施尿素75kg/hm2、氯化钾60kg/hm2作断奶肥,插秧前3~5d施送嫁肥和送嫁药,保证每粒谷带2~3个蘖。
3.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该组合分蘖力较强,应适当稀植,株行距以20cm×20cm或16.7cm×23.0cm为宜,插植丛数达25.5万丛/hm2左右,丛插2粒谷,确保每丛4~5个茎蘖,基本苗数达到90~120万根/hm2,有利于搭起高产苗架,协调个体与群体关系,为多穗、大穗奠定基础。
3.3加强肥水管理,促使穗粒协调
施肥方法上应掌握“前足稳中保尾”的原则,施纯氮180~195kg/hm2,氮磷钾比例1∶0.5∶0.8为宜,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看苗酌施穗、粒肥。基肥施牛猪粪等有机肥15t/hm2、碳酸氢铵525kg/hm2、过磷酸钙450kg/hm2、氯化钾75~120 kg/hm2。分蘖肥在插后7~10d施国产25%(N∶P∶K=11∶4∶10)水稻专用肥600kg/hm2;幼穗发育2期或6期初巧施穗肥攻大穗,视苗情施尿素、氯化钾各60~75kg/hm2;破口至齐穗期结合病虫防治,叶面喷施1~2次磷酸二氢钾(2.25~3.00 kg/hm2对水900kg),叶色褪淡的加尿素7.5kg/hm2,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水管采取浅水插秧,返青期深水护苗3~4d,薄水促蘖,够苗(每丛茎蘖数达12株)适时烤田;幼穗发育开始间歇灌溉,促使根系深扎;孕穗至齐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勿过早断水,一般掌握在收割前5~7d断水为宜,以利养根保叶增粒重。
3.4及时防治病虫害,确保丰收
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预报,重点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细条病等3虫3病。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适时防治病虫害。分蘖期可选用锐劲特 三唑磷、乐斯本等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孕穗期选用25%扑虱灵、爱苗等防治稻飞虱、纹枯病,破口期选用20%三环唑、三唑磷等防治穗颈瘟、二化螟,以确保丰产丰收。
关键词 特优17;种植表现;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2 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5-0226-01
特优17系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用龙特甫A与龙恢17配组而成的三系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2007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2005年参加龙岩市晚稻新品種(组合)区试,南阳区试点在南阳村沙下坪段进行;2006~2007年在射山、南阳、茶溪等村多点示范种植,表现高产稳产、米质较好、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1产量表现
1.1对比试验
区试产量,南阳区试点2004年产量为7 675.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453kg/hm2,增产6.3%,达显著水平,居11个参试组合第4位;2005年续试,产量7 627.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772.5kg/hm2,增产11.3%,达极显著水平,居12个参试组合第3位。2006年参加龙岩市晚稻生产试验,在南阳镇射山、南阳等村示范种植,经实割验收,产量7 800.0~8 887.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9.1%。
1.2丰产示范
2007年晚季在南阳村沙下坪段建立了13.33hm2丰产示范片,同年10月31日龙岩市科技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实割测产验收。其中黄顺云户产量达9 957kg/hm2,比同块田对照汕优63增产9.76%。13.33hm2丰产片,加权平均产量达9 486kg/hm2。
2主要特征特性
2.1生育期
特优17属基本营养型组合,在南阳镇作双季晚稻种植,6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抽穗,10月下旬成熟,全生育期130d,与汕优63相当。
2.2农艺性状
特优17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分蘖力较强,茎秆较粗,穗大粒多,熟期转色好。株高113cm,有效穗235.95~256.65万穗/hm2,穗长23.8cm,每穗总粒数148.7粒,结实率86.3%,千粒重27.9g。
2.3抗逆性及适应性
从4年的试验示范情况看,该组合产量均达到7 500 kg/hm2以上,未发现叶瘟、穗颈瘟和白叶枯病,纹枯病、细条病轻发生,穗期抗寒性较强,耐肥抗倒,表现出较广的适应性,适宜晚季推广种植。
2.4米质
该组合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检测,糙米率82.3%,精米率74.7%,整精米率71.5%,粒长6.2mm,长宽比2.4,垩白粒率88%,垩白度17.8%,透明度2级,碱消值6.1级,胶稠度48mm,直链淀粉21.0%,蛋白质8.3%。其中达一级标准的有7项指标,达二级、三级标准的各1项指标。
3高产栽培技术
根据特优17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后期转色好等特征特性,应以协调群体结构、保证有效穗、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为主攻目标。
3.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秧田选择肥力中上、排灌方便的田块,施足基肥,施进口三元复合肥300kg/hm2。种子清水预浸3~5h后,用500倍强氯精浸种消毒5~6h,清水洗净后常温催芽。双季晚稻6月15~20日播种,秧龄不超过30d。大田用种量15kg/hm2。秧田播种量控制在150kg/hm2,做到稀播匀播。秧苗一叶一心期,喷施300mg/L多效唑控高促蘖,提高秧苗素质,二叶一心期施尿素75kg/hm2、氯化钾60kg/hm2作断奶肥,插秧前3~5d施送嫁肥和送嫁药,保证每粒谷带2~3个蘖。
3.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该组合分蘖力较强,应适当稀植,株行距以20cm×20cm或16.7cm×23.0cm为宜,插植丛数达25.5万丛/hm2左右,丛插2粒谷,确保每丛4~5个茎蘖,基本苗数达到90~120万根/hm2,有利于搭起高产苗架,协调个体与群体关系,为多穗、大穗奠定基础。
3.3加强肥水管理,促使穗粒协调
施肥方法上应掌握“前足稳中保尾”的原则,施纯氮180~195kg/hm2,氮磷钾比例1∶0.5∶0.8为宜,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看苗酌施穗、粒肥。基肥施牛猪粪等有机肥15t/hm2、碳酸氢铵525kg/hm2、过磷酸钙450kg/hm2、氯化钾75~120 kg/hm2。分蘖肥在插后7~10d施国产25%(N∶P∶K=11∶4∶10)水稻专用肥600kg/hm2;幼穗发育2期或6期初巧施穗肥攻大穗,视苗情施尿素、氯化钾各60~75kg/hm2;破口至齐穗期结合病虫防治,叶面喷施1~2次磷酸二氢钾(2.25~3.00 kg/hm2对水900kg),叶色褪淡的加尿素7.5kg/hm2,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水管采取浅水插秧,返青期深水护苗3~4d,薄水促蘖,够苗(每丛茎蘖数达12株)适时烤田;幼穗发育开始间歇灌溉,促使根系深扎;孕穗至齐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勿过早断水,一般掌握在收割前5~7d断水为宜,以利养根保叶增粒重。
3.4及时防治病虫害,确保丰收
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预报,重点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细条病等3虫3病。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适时防治病虫害。分蘖期可选用锐劲特 三唑磷、乐斯本等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孕穗期选用25%扑虱灵、爱苗等防治稻飞虱、纹枯病,破口期选用20%三环唑、三唑磷等防治穗颈瘟、二化螟,以确保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