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扛谭派大旗60年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RUOFEI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9日,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谭元寿生前头衔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京剧谭派第五代传人。从谭派的第二代传人谭鑫培算起,谭元寿是后来的传人中时间最长的一位——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直到今年离世,肩扛谭派大旗整整60年。


家族濃缩京剧史


  谭元寿祖籍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县大东门外田家湾。谭派的创始人谭志道(1808年至1887年)是与程长庚同时期的京剧老旦艺人。他原工楚调(今汉剧)老旦兼老生,后改唱京剧。因其嗓音高亢,曾有艺名“谭叫天”。
  谭元寿的曾祖父谭鑫培是谭志道独子,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月初九生人,谱名金福,号望重,堂号英秀。他11岁入小金奎班初学武丑,后改老生,与孙菊仙、王桂芬被誉为“新三鼎甲”。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被选入升平署进京承差,宫内艺名谭鑫培,居京寓所位于南城(原北京宣武)大外廊营。1905年,泰丰照相馆于琉璃厂土地祠为其拍摄了《定军山》黑白无声影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影片。1917年4月8日,谭鑫培被迫抱病于那家花园为陆荣廷演出《洪羊洞》,5月10日病逝于寓所。谭鑫培病逝后,大外廊营胡同1号寓所由谭家继续沿用,谭元寿曾住此院南房。



  谭元寿的祖父谭小培,幼入小荣椿班习老生,后该班报散,转入小洪奎社。他长期为名角挎刀,与尚小云、程砚秋等合作多年。中年后,谭小培在家课子传艺,谭富英享名时,谭小培傍其子演出《捉放曹》,饰吕伯奢,新一代父子同台。后为其子谭富英组社搭班充任管事。

一代名角谭富英


  谭富英幼承家学,六七岁的时候,家里为他请来陈秀华先生。就读者而言,陈秀华的名字一定是生疏的,但提起他教过的学生,均赫赫有名,例如王少楼、杨宝忠、孟小冬、贯大元、杨宝森、李少春、杨菊芬、刘宗杨以及写京剧本子的名家范钧宏等。陈先生不但会的戏多,又有丰富的舞台经验,而且教学有方。
  谭富英经陈秀华开蒙,加上天赋好,技艺突飞猛进。12岁那年,乃父谭小培把他送入富连成科班第三科学艺,排名“富”字。从此,他本名豫升,改名富英。在富连成,谭富英曾向萧长华、王喜秀、雷喜福等老师学习,工老生,出科后则拜余叔岩为师。
  在后来长时期的演艺生涯中,谭富英在继承谭鑫培和余叔岩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揣摩、研究,又根据自身优长加以丰富发展,形成了一种酣畅淋漓、朴实大方的风格,成为以精湛的演唱艺术及精到的武工身段闻名于世的、全面发展的表演艺术家。在上世纪4 0年代初期,谭富英曾与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被誉为“新四大须生”。最初的“四大须生”是指上世纪20年代的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其后高庆奎因嗓败退出舞台。谭富英崛起后,“四大须生”演变为余、马、言、谭。到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余叔岩、言菊朋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四大须生”即为马、谭、杨、奚。







  谭富英的代表剧目是《失·空·斩》《定军山》《捉放曹》,他扮演的诸葛亮、黄忠、陈宫等,演技相当绝妙。他的唱腔,如《空城计》中的西皮慢板“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和二六板“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嗓音清亮、高亢纯正,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谭派”风格。
  1950年,谭富英的同庆社和裘盛戎的戎社合并,组建太平剧社。1952年底,太平剧社改制为私营公助。称北京市京剧二团。1955年12月,北京市京剧二团与马连良京剧团合并,成立北京京剧团。团长马连良,副团长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1960年12月,赵燕侠领导的北京燕鸣京剧团并入该团,至此形成了名噪一时的马、谭、张、裘、赵“五大头牌”。
  据说毛泽东很喜欢听谭富英的戏。1950年,谭富英曾与几位京剧界“大腕儿”在朝阳门内陆军医院礼堂合演《武家坡》。毛泽东得到消息后特地赶来观看。据谭元寿回忆,当时他在后台伺候父亲谭富英,听说毛泽东来了,扒开台帘一看,正赶上毛泽东把烟掏出来,先是给了他祖父谭小培一支,自己拿一支,然后拿上火柴,先给谭小培点上,自己再点上。1962年,谭富英祖孙三代来到中南海给毛泽东演唱。唱完后,毛泽东风趣地管谭富英叫“谭先生”,叫谭元寿“小谭”,叫谭孝曾“小小谭”。

得名家亲传


  1929年1月4日,谭元寿在北京出生。他是谭富英先生的长子。与父亲一样,谭元寿从小就被送到以严厉著称的富连成社元字科,时任富连成社总教习的萧长华为他起名“谭元寿”。从1938年入科至1945年出科,七年里,谭元寿学演了近百出戏,打下深厚的艺术功底。他从雷喜福、王喜秀、张连福、刘盛通、宋继亭等学老生,又从王连平、沈富贵、茹富兰、钱富川等学武生,受到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在富连成社学戲的同时,谭元寿曾随父亲常去余叔岩先生家学戏,余叔岩向父亲传授的余派唱腔和动作要领,谭元寿铭记在心。
  1945年,谭元寿结束科班生活,先是到叶盛兰的育华社担任了二牌老生,后又先后到荀慧生的留香社和裘盛戎的戎社担任二牌老生。1947年,谭元寿和杜近芳在北京合演《红鬃烈马》,获得好评。1949年,谭元寿曾自行挑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谭元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京剧团。1953年,他随团去朝鲜慰问志愿军。此时祖父谭小培已病重,但仍鼓励谭富英和谭元寿去朝鲜前线慰问。
  1955年12月,谭元寿与父亲参加了北京市第一个国营京剧团,从此成为文艺工作者,也开始被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长时间提携和栽培。


代父赴港演出


  1963年春,为了向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展示中国京剧艺术的新面貌,中央决定由北京京剧团前往香港、澳门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演出。当时,谭富英因病未去,谭元寿作为谭派传人代父出征。香港印制的《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团》宣传册对谭元寿的介绍是:
  老生演员,现年34岁,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富英先生的长子。幼年入富连成科班学艺,初学老生,后有学武生,文戏武戏都有深厚的基础。出科后,受乃父指导,成为文武全才的演员。嗓音高亢嘹亮,唱腔明快大方。
  在香港,谭元寿虽然不是重要的演员,但他是谭派的第五代传人,还是非常令香港观众瞩目的。
  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团在香港演出了近两个月、共49场。谭元寿参加了剧团在香港首场演出的《赵氏孤儿》,他饰演赵武。这个戏以暴风骤雨般的气势在舞台上展开,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连同几十名演员,在台上各自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台下1700多人情不自禁大声叫好。
  在香港演出期间,谭元寿有幸见到了孟小冬。孟小冬看了谭元寿的《空城计》后,对他的艺术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




“郭建光”家喻户晓


  作为谭派传人,谭元寿基本继承了谭派的表演艺术及声腔艺术,但是他的艺术得到广泛影响,却是在演现代戏的年代里。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京举行。北京京剧团演出的《芦荡火种》(后改名《沙家浜》)取得成功,谭元寿在剧中扮演的郭建光在当时家喻户晓。
  1980年后,谭元寿致力于恢复传统戏,主演了大量京剧骨子老戏,并先后为近50部老戏进行配音工作,一直到90岁还登台唱戏。
  据说,谭元寿先生是在睡梦中离去的,走得很安详。虽然他离开了,但谭派艺术还在,谭门的精神还在。谭派第六代、第七代传人也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前不久,第45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在北京农业展览馆拉开帷幕。这场一年一度的盛会把来自全国文房四宝特色区域的笔墨纸砚云集一堂,可以说是众多书画、文房四宝爱好者及收藏者的一场狂欢。穿过拥挤的人潮,其中一个展位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这家展位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湖笔,做工精致,皆是精品礼盒包装,礼盒里毛笔、笔搁、镇纸等一应俱全,其特有的气场让观者情不自禁地在这里多看看。这也忙坏了守在摊位前,为往来人士介绍“
期刊
国庆长假刚结束,备受关注的香港苏富比就交出了2020秋拍的完美答卷。10月3日至9日,其于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举行的16大专场共斩获33.5亿港元,比2020春拍的32.2亿港元略有增长。  这份成绩单显示,此季秋拍共有1837件拍品成交,成交率达87%,诞生了6件亿元级拍品。拍品平均成交价较上季增长40%,为过去五年最高。  作为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风向标的香港苏富比,在此季征集时间紧、上拍数量减少
期刊
近日,迈出羊城、北上京城的华艺国际北京首场拍卖会圆满收槌,并向各界传来了“初战告捷”的喜报。经过两天紧张激烈的拍卖,其21个专场、近2000件拍品总成交额达20.1亿元,其中7个专场百分百成交,诞生了两件亿元拍品,另有32件拍品成交价超过千万元,创造了三项成交纪录,为此次北京首秀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这一串喜人的数字正是这家老牌拍卖行27年来辛勤耕耘艺术拍卖事业的丰硕成果,也为当下的艺术品市
期刊
百余件日本根付將现身伦敦拍场  11月4日,一组由法国藏家花费30余载精力于世界各国搜藏的日本根付将在伦敦邦瀚斯亮相。这152件根付囊括十二生肖等各类动物形象、珍禽猛兽、蜩螗五毒,以及东亚民间信仰所传颂的神祗英雄等题材,可谓包罗万有,尽显日本雕匠无与伦比的创意以及穷工极巧的技艺。  本场拍卖的焦点要数根付大师为隆喜多右卫门精雕细琢的15件根付精品。为隆喜多右卫门以捕捉动物形态而闻名,作品活灵活现,
期刊
湖州历来藏泉大家辈出,陈达农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早在民国时期,他就开始了自己的集泉之路,与泉界一代宗师马定祥先生是至交好友。而我有幸能拜师陈老门下,直至2 016年先生去世。如今回忆起来,老一辈藏家的人品和泉德,让作为晚辈的我深感受益。拜师缘由  1980年,我正在读高中,因为喜欢文史,平时会四处收藏钱币、邮票等。有一天,我看到上海《青年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内容是介绍沪上的余榴梁先生如何专注于钱币
期刊
到了杭州,不少泉友的第一站便选择了逸仙钱币纪念馆。其位于杭州市江干区,馆藏各类货币实物1万余件(枚、张),其中与孙中山先生相关的货币就有600余种,且自成体系。可以说,该馆是全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钱币类主题的孙中山纪念馆。  浙江泉友会副会长顾明是逸仙钱币纪念馆馆长,也是钱币收藏领域中的佼佼者。2013年,他开始专注于筹备建立自己的博物馆,终于在2018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52周年
期刊
10月15日晚,北京嘉里大酒店二层宴会厅A厅里传来阵阵槌响,现场欢呼不断,热闹的气氛预示着京城十月拍卖终于正式拉开大幕。作为国内本季拍卖中最先举槌的拍卖公司之一,成立十周年的北京宝瑞盈此次拍卖中的许多艺术品,在开拍前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而中国书画板块一直以来就是其专长。此外,本次推出的“别有洞天——丹青之夜”中国书画专场作为其重磅夜场,更是由四大明星拍品领衔。  本场重磅拍品之一的黄宾虹《花鸟草虫六
期刊
今年进入9月以来,中国文物艺术品槌声可谓不断,这不,香港的多家拍企也将陆续登场。香港邦瀚斯就将于12月1日在香港金钟太古广场举槌,非常令人期待。而这场拍卖会将推出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拍卖,而备受关注的“八音克谐:中国音乐艺术片羽录”(下称“片羽录”)专题拍卖将在该场拍卖中隆重现身。  据《中国收藏》记者了解,尽管距该专题推出还有时日,但因其云集了诸如西周早期青铜云纹甬钟、明代嵌黄花梨紫檀“太古元音”
期刊
行脚又称游方、游行、“飞锡”,是禅僧为寻访名师、提升自我修持或教化他人所作的广游活动。行脚僧也称游方僧、云水僧,他们或结伴同行,或独自云游。禅僧行脚在于参禅悟道,而悟道并非易事,敦煌写本P.4660《禅和尚赞》中就感叹了悟道之难。“百行俱集,精苦住持。戒如白雪,秘法恒施。乐居林窟,车马不骑。三衣之外,分寸无丝。衣药钵主,四十年亏。……亚相之子,万里寻师。一闻法印,洞晓幽微。于此路首,貌形容仪。” 
期刊
除前面介绍的“八音克谐:中国音乐艺术片羽录”专题拍卖外,香港邦瀚斯此季推出的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拍卖,又汇聚了哪些奇珍呢?  领衔中国瓷器门类的是一对极其罕有的明天顺晚期/成化早期黄釉模印暗花龙纹盘,来自欧洲私人收藏,最早于上世纪50年代获得并由家族继承。这种御用的黄釉模印器自明洪武开始出现,至永乐、宣德时发展成熟,正统至天顺时期未见烧造,虽然成化时恢复烧制,但传世数量屈指可数。不管从哪方面来看,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