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所思,略有所悟,必有所得

来源 :考试·高考数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00638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常见特征是:课上听听都懂,课后很快就忘,动笔一做就错,考试一考就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会出现如此现状的呢?如何改变此种状态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学生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而好的解题习惯的关键又在于要有善于思考的习惯——大胆的去想,勇敢的去尝试。如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呢?笔者对此研究多年,现将点滴思考介绍如下:
  一.学生形成不愿思考,不会思考的原因分析
  原因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1. 不了解初高中数学的差异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高中数学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推理要求、符号化程度也大幅度提高,数学的应用性也随之加强。故而本应在学法上也作较大的改变。加之进入高一后,学校不一样,环境不一样,管理模式不一样,教师授课的方式不一样,同学的组成也不一样了,总之,一切都变了,都变得很新鲜,又暂时少了象初三一样的升学压力,或者自认为初中基础蛮好,心想高中有三年时间,长得很,不妨先放松一下,由此各方面放松自己,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这种懒散心态,造成了他们不愿思考,久而久之也就不会思考了。
  2. 缺少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习惯
  进入高一之后,学生仍象在初中一样,对老师有很大的依赖心理,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课前没有适当预习的习惯,课上没有主动的思维参与和积极演练的习惯,往往要在老师反复提醒下才启动自己的思维,心想:只要不叫我回答就没事;也没有适当记录笔记的习惯,看到别人记了,才猛然醒悟,自己也该记了,或者是“满堂记”“全程抄”,无暇参与教学;课后没有主动整理、感悟、反思的习惯,只是模仿着完成作业,稍有困难就向周边的同学求救,或者轻易放弃,没有自己独立研究的习惯,缺乏必要的自信;对于老师预留的思考探究题更是置之不理。这样的学习惯,不能掌握知识、方法的本质,单元学习时,还能凭记忆模仿着解出部分问题,但稍有知识的交汇和内容的综合,就缩手无策了。长此以往也就不会思考了。
  3. 缺乏对错误的认识和错误校正习惯
  学生对于平时作业或测试中出现的错误认识不够,有些只是将答案修改正确,就以为是订正完毕。没有错因分析、整理、校正、收集的习惯,更没有定期回顾、反思的习惯,长期之后,又会错误重现,严重影响学习的自信心。
  以上几点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高一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尤其是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
  原因二:教师长期的影响
  1. 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在现有的教学改革大潮中,部分教师仍坚守他原有教学套路,以教学任务重、进度要求快等为借口,课堂上变相的“满堂灌”,虽有学生的活动,也只是形式性的集体回答几个结论显而易见的问题,没有学生自己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方法的探求归纳的过程,有的只是模仿性解决题型化的问题,没有自己独立思考、探究的习惯。
  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会渐渐形成这样一个很糟糕的习惯:老师提出题时你不用思考,因为老师一会儿就讲,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学生由来不及思考发展成为根本不愿意思考,形成完全依赖于老师的讲解,学生一直处于思维懒散状态,长此以往,数学课堂上就只会被动的接受而不会主动的去思考。当然也就不愿思考、不会思考了!
  2. 教师对问题缺乏研究
  某些教师对自身的要求偏低,或本身专业水平不够,加之缺少研究思考的习惯,总期望以已昏昏使人昭昭,故处理问题的想法简单,手段单调而机械,故而学生只会模仿,缺乏自己独立思考和方法的选择习惯,解题受阻势在必然。
  3. 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
  有些教师备课相当认真,对问题也有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更想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但由于缺少对学生的了解,不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有的知识储备,他们或者准备了大量的例题和配套练习,等到定义定理的讲解刚一结束,这些例题及各种变式训练就如潮水般涌来,并在老师的示范板演过程中一一得到顺利解决;或者在指导学生解题时,事无巨细,包办代替,把题意剖析得入木三分,深刻透析,讲台变成教师解题方法的展台,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思考,也不用自己去“想”,只需动脑去“记”,当然这种记忆只能短期的,没有自己的亲身所为,哪来的长期记忆存留!或者教师主观上也想让学生自己的探究思考,但课堂节奏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节奏,提出问题后不等学生思考充分,就请学生回答,或者教师自问自答,让学生动手演练,但为了追求课堂容量,不能学生充分完成,练习只是课堂上的一种形式;或者当学生解答稍有困难时,教师便立即提示补充,不给学生自我纠错、探究的机会,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所谓课堂的流畅和课堂教学任务的全盘完成。
  故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但学生听得迷迷糊糊,昏昏欲睡,老师陶醉于课堂之中,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
  另外,教师课堂上的例题板书不够详尽,没能起到示范作用,导致学生在解题时不知从何说起,就算有想法,也不能做到书写规范,日积月累,对学生不良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二.改进现状的几点措施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愿意思考和善于思考、乐于思考
  1.教师加强自身进修
  随着新课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于教师也有了更高的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首先,在根本上,教师的角色的转化上,必须真正的从教育的引导者向教育的促进者转换,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有新的活力,教师和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学的快乐;其次,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自身的反思,在教学方法上多研究,多学习;在教材认识上更深入,更透彻;对问题的破解上更是循序渐进、入木三分。当然,除了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要让自己的备课真正贴近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所需,想学生所想,只有当我们的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时,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
  2. 加强课堂高效性的研究
  加强教法研究,课堂上要控制节奏,合理延时,适当留白,保证思考的质量。   在有的课堂上为什么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是只有少数的学生真正能有所得,很有可能是因为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体验和感悟的时间。一题没有弄清楚,又跟着老师进到下一题。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追赶”的状态,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以下是笔者尝试的课堂上对一例题的师生对话:
  案例1 求证:
  该例题是教材“二倍角的三角函数”一节中的例题,给出例题后,在老师给出了3分钟的独立思考和尝试完成时间,3分钟之后再请同学来讨论和交流。
  师: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对等式的左边进行化简,利用二倍角公式代入。
  将生1的解题过程在展示平台上展示如下:
  师:大家认为生1的想法如何?
  生2:我也是这么想的,由于等式中出现了 和 ,故利用二倍角公式将 转化为 。
  师:这两位同学都分析的很好,那么,有不同的想法吗?(稍作停顿),发现有几个同学似乎有话想说,立刻示意其来说说。
  生3:观察到左式中出现 和 ,联想到 , ,代入也可以解。
  教师没有立刻进行解释说明,而是稍留停顿,并把两个等式写在黑板上,又请另一为同学来谈谈。
  生4: 观察到左式中出现 ,是否可以
  师:两位同学都注意到了题中的“1”,而且对三角公式掌握的较为熟练,才能产生这样的想法,很不错!(故意放慢语速,并把第三个等式写在黑板上),再将两位学生的解题过程展示如下:
  师:比较上述三种想法,其本质都是二倍角公式的应用,只是分别应用了公式的一些常见的变形。解法一是最基本的二倍角公式的代入,最易想到,但有一定的运算量,而解法二和解法三则是注意到了二倍角公式在运用是和常数1的结合。有助于等式的化简更方便,使运算量小,而且解答的过程也比较简洁流畅。
  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的思维留下充足的空间,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留白不仅能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集中精力,还可以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课堂提问,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手段,对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思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需要研究问题的设置、提问的方式、提问的对象、启发的手段、对回答的评价等诸多问题。但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每个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对学生的回答至少要等待3秒钟。笔者认为,对于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思考时间应给的更多,甚至半分钟。在学生思考时,教师尽量不要做任何提示。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主动的回答问题;可以减少卡壳现象;可以增加学生的信心;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等。
  当然,有时也可采用隐性留白的形式:故意放慢语速,常有停顿,让学生有较多的反应时间,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同时,也可以在有的问题上说一半留一半,学生自然就能配合起来。
  3. 加强学法指导、习惯培养,
  从学生步入高中的殿堂开始就让他们知道,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不同点,故而在学法上应该作怎样的改变。从听课、笔记、反思、整理、运算、表达、考试等各个方面作全面的学法指导,培养乐于思考,严谨解题的习惯。
  在平时的例题讲解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五步曲”,即审题——画图——产生想法——实施想法——反思,使学生掌握完整的解题思维过程。
  特别重视良好的审题习惯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一字不漏、反复读题的习惯,真正弄清题意,准确翻译、转化条件,明确各级目标,合理选择方法,。不少学生每每在发到批改完的试卷时,总会喊:“我这个符号没看到”或“我把某某看错啦”,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解题的前提保障。其次,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或者是将题意通过图形体现出来。接着,是想,可以是猜想,联想,回想等等,但一定要去想,而且是不受任何打扰的想。有想法就要去实施,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各种想法罗列出来,都尝试着去实施,哪怕实施之后发现不行再调整。最后一步:反思,让学生自己去反思,当然也需要有老师帮着去反思,总结对比,比较利弊、成败。
  下面是笔者给学生留的一个课后思考题:
  案例2(2008江苏卷)满足条件AB=2, AC= BC 的三角形ABC的面积的最大值是 .(要求给出对此题的解题思路,并尝试着去进行)。在学生课后思考之后,老师首先将学生的几种想法一一列出,再加以实施。
  想法一:设BC= ,则AC= ,则问题转化为已知3边,研究面积,可以先由余弦定理表示一个角的余弦,再转化为该角的正弦,由面积 = ,转化为关于 的函数。
  想法二:AC= BC反映三角形中点C的位置的确定,那么这样的点C有什么特征呢?可以考虑去研究点C的轨迹。
  评价:比较上述两种解法:方法一为函数的思想,为一般学生都较易想到,但在具体实施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但因根据学生的思路具体实施。方法二则要求学生对题意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体会到两个定点之比为一常数的点有何特点,进而转化为对点的轨迹的研究。
  适当的留给学生一些问题课后思考,再鼓励学生谈谈对题目思考研究后的各自的想法,哪怕是不成熟的,哪怕是最后没有解出来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并及时给与点评,比较,尤其是对学生的尝试精神的褒奖,对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研究数学问题的热情,将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
  通过学生的充分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耐心的听取学生的各种想法,并进行必要的实施,再加以比较点评,必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有所悟,才有所得。
其他文献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虽冠以“基本”的称号,但在有些人眼中不过是为了引进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似乎一旦有了向量的坐标表示,基本定理这块“敲门砖”就可以扔掉了。这些人形成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遇到向量问题就用向量的坐标表示来求解,这样机械,呆板地处理问题往往是会“碰壁的”。例如,在研究“若两个向量a=(x1,y1),b=(x2,y2)如何用a,b的坐标来表示它们的数量积a·b”时,根据学生的已有知
期刊
应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及各级各类考试常考的内容。其应用的三个必要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更是相关考题瞄准的焦点。在具体的题目中,“正数”条件往往易从题设中获得解决,“相等”条件也易验证确定,而要获得“定值”条件却常常被设计为一个难点,它需要一定灵活性和变形技巧,因此“定值”条件决定着基本不等式应用的可行性,这也是解题成败的关键。  前苏联数学家亚诺夫斯卡娅说:“解题-
期刊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 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善的效果。”当今社会,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形成教育合力,家长会作为家校沟通的传统渠道和载体,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现代教育。为此,济南市钢城区里辛街道中心小学不断创新家长会的形式与内容,提高家长会效益,促进家校沟通与交流。   一、 家校共
期刊
1 问题  2012年南通市第二次模拟考试第19题是这样的:  已知函数f(x)=x+sinx.  (1) 略.  (2)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使不等式f(x)≥axcosx在0,π2上恒成立.  2 解法探究  (1) 命题组解法摘录:  依题意得,设Q(x)=gx-f(x)=axcosx-x-sinx,x∈  0,π2  1°当a≤0时,Q(x)≤0恒成立;  2
期刊
1. 试题  (201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设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0时,f(x)=x2,若对任意的x∈[a,a+2],不等式f(x+a)≥2f(x)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  2 分析  由题意可得f(x)=x2,(x≥0)  -x2,(x|f(1)-f(0)|,即不等式的左右两边不是关于“f”记号的单项式,因而不能像例1和例2一样直接地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
期刊
“我看好你们,我看好你们这一代。将来的话能够成为出色的足球运动员。最好在你们里边出现球星,出现国际球星。这是我的愿望,寄希望于你们。”   ——习近平   也许你见过各式各样的足球比赛,但你一定不会想到在一所农村小学的足球场上正上演着一场全校班主任联队与学校男女生足球队的决战。呐喊声此起彼伏,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既有给班
期刊
学校体育工作,是一种行为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体育工作具有实践性和活动性很强的特点。在身体活动与思想活动异常活泼的过程中,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体质与体能,从而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坚实
期刊
在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现在学生的德育素质越来越低了,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如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学校教学本身等。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小学生身体健康和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和体育意识薄弱都是影响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只注重知识
期刊
摘要:课前预习是课堂赏析的前提和铺垫,让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先通过配乐朗读整体感受文本,接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使理解走向深入,从情感入手赏析语言艺术,运用朗读、翻译、写作、问答等方式使学生具体体会文章的精彩细节,最后通过哲理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思辨。此设计由整体到部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关键词:梳理; 感知;赏析;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期刊
高举队旗跟党走 争做新时代好队员   本报讯 近日,蒙阴县桃墟镇中心学校隆重举行“高举队旗跟党走 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一年级分批入队仪式,一年级三十九名学生光荣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成为少年先锋队队员。   火红队旗高飘扬,星星火炬闪金光。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向全体少先队员发出倡议:在星星火炬的指引下,牢记党的教诲,全面发展,茁壮成长,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