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未来发展的思考

来源 :中国科学院院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sh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外站是分布式的野外科技基础设施,是中国科学院具有相对优势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特别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主导、引领着我国生态系统领域国家站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十四五”中国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以下简称“野外站网络”)的建设更加重视顶层设计与全面布局,进一步明确野外站网络的定位和目标,提升野外观测数据的质量及其对外服务和共享;面向学科前沿、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突出科学内涵,重点建设野外站重点科技基础设施,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实验网络(“坤脉工程”)的立项,提升野外站网络的装备水平,增强野外站的核心竞争能力;全面推动野外站的信息化建设,加强运行保障能力建设,改善野外站网络的科研环境;深化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研究,凸显野外站网络的科学价值;建设与拓展专项观测网络;重视野外站网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其他文献
1985年以来,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积累了近35年的高精度重力观测数据;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建立了亚洲地区唯一的国际重力固体潮基准,建立了台站低频背景噪声模型;构建了全球重力固体潮实验模型和中国大陆精密潮汐改正模型,改善了地表质量负荷重力效应的理论模拟;探测了液态地球的近周日共振、地球自由振荡和地球内核平动振荡等与地球动力学相关的信号,并应用于研究地球深内部物性参数;提出了耦合温度场
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武汉大地测量站”)经科学技术部批准成立于2007 年,隶属于国家地球物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其前身为 1986 年经中国科学院
期刊
期刊
本文期待对历史主观性,历史经验,历史想象和历史重演的叙述,探讨由此而在历史这门学科中呈现出来的历史审美特性,因为历史总是具体的人的历史,而这个现实的个体,总是带着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