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保护 戒烟为先

来源 :心脑血管病防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_bo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突出的吸烟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的心血管病现状
   在人类跨入21世纪之初,心脑血管疾病给全球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在《2002年世界卫生报 告》中,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各地专家合作,收集并分析了当今世界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 重大疾病,其中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最高,在心血管病死因中有3/4归因于 吸烟、高血压和胆固醇。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心血管病已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第 一位死因,目前已占总死亡人数的35%。此外,与心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也呈现逐年上升 的趋势,老三件(高血压、高血脂和吸烟)国外在下降,而我国在增长;新三件(高血糖、肥 胖和静息生活方式)我国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国外,这意味着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危重疾 病将会大量出现。预计到2020年,我们国家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将以81%(女性 )和110%(男性)速度增长。我国用于与吸烟相关疾病的年治疗费用高达1400亿,心脑血管病 的高额治疗费用也已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国外30~40年的胆固醇教育计划(ATP)、 阿司匹林宣教、全民健身运动和公共场所控烟四大举措,造就了国外慢性病发病率大幅度下 降和人均寿命的7年提升,这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同时也是全世界烟草价格最低的国家之一,最便宜的香烟 一包只卖几角钱。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烟民在中国,中国拥有3.5亿个烟民,居世界各国之首 。1949年至今,我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烟民增加了20倍。每年香烟销售量达1600万亿支, 人均达2000支/年。令人担心的是,1500万青少年烟民和3.3%的年轻女性烟女将成为烟草最 严重的受害者。从2008年5月31日第21个“世界无烟日”发布的中国控制吸烟报告中获悉, 到2025年,因烟草所致疾病的死亡将达到高峰,每年大约有200万人将死于与烟草相关的疾 病,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会增加到300万。那时我国的烟民将达5亿。到本世纪中叶,累计 与烟草相关的死亡总数将达1亿,其中有一半将在35~69岁之间死去。
  妇女儿童被动吸烟问题同样严重。根据研究推算,目前我国人群中遭受被动吸烟危害的人数 可高达5.5亿,其中主要受害群体是家庭中的妇女,1.8亿15岁以下儿童也深受其害。比较 1984年、1996年,2002年全国吸烟行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虽然人们的吸烟率已经出现 了下降趋势,但由于我国吸烟人群吸烟行为的无序性和吸烟空间不受限制,被动吸烟状况 未见任何改善。有一项研究用统计学方法估算了中国人群中因被动吸烟导致冠心病的死亡人 数 ,结果表明,在2002年,31300人因被动吸烟死于冠心病,估计因被动吸烟死亡人数超过10 万。中国女性吸烟率并不高,但由于男性吸烟率居高不下,超过一半的妇女每日生活在二手 和三手烟雾环境中,成为被动吸烟的主要受害人群。
  青少年吸烟尤其需要重视。大多数吸烟者是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吸食烟草的。有关研究表明, 1/3~1/2青少年尝试吸烟后会致吸烟成瘾,如果20岁以前不吸烟,成人后吸烟的可能性大大 降 低。令人堪忧的是,我国青少年吸烟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拥有1500万青少年吸烟大军,而 且开始吸烟的年龄大大提前。2002年中国人群吸烟现状调查也显示,总人群吸烟率较1996年 下降1.8%,但15~24岁人群吸烟率较1996年有所上升。一些社会和个人因素促进了青少年 吸烟倾向。首先,家庭的影响不可低估,成人的“榜样”诱发并且强化了青少年的吸烟行为 ,“父母、教师和影视明星”是对青少年吸烟影响最大的三类人群。其次,同伴吸烟与青少 年吸烟的意愿、开始和维持密切相关。此外,传媒和烟草公司变相宣传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
  2 吸烟所带来的心脑血管问题不容忽视
   中年以后的主要心血管病是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中风)等,都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 常见病。高血压最多见,其又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素,这三种病既密切相关又常 合并存在。
   (1)高血压: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其所带来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具有致病、 致残,甚至致命的危害,而引起这一系列损害的是高血压所继发的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吸 烟可进一步加重这一改变,研究表明,吸烟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增加,动脉顺应性降低 ,僵硬度增加,可加重高血压患者的血管损伤。
  (2)冠心病:吸烟已经成为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第二大危险因素,尤其是年轻吸烟者危害 更大 ,引发心肌梗死危险较年老者高4倍;吸烟直接使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2~4倍,冠心病死亡 风险 增加2~3倍。吸烟可通过一系列反应促使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最终导致心脑血管 不良事件的发生。吸烟的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也有一定的特点,可表现为冠脉瘤样扩张或多 发性冠脉狭窄病变,PCI术中相关血管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也较高。如冠脉PCI术后 持续吸烟,还可加重冠脉再狭窄的发生。
  (3)脑卒中(中风):大量研究证实,吸烟的人比不吸烟者患中风的机会要高得多,吸烟 不仅可引起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如脑血栓形成等。
  (4)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所有心血管疾病启动必需经历的环节,吸烟显著加重 这一环节。吸烟引发的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可造成动脉壁损坏,同时伴随的脂质血管内皮下 沉积坏死、血栓形成、纤维增生和内皮修复,使粥样硬化病变不断发生和进行性加重,并与 诸多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3 保护心脑血管必须戒烟
  大量的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对吸烟、高血压、高血脂这老三件 主要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能够成功预防85%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在诸多的心脑血管危险 因素中,吸烟是唯一完全可以控制的致病因素。在国家卫生资源相对紧张的现在,戒烟 对于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所需要的费用/效益比是最低的,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提倡 个体戒烟、公众控烟。
  戒烟是一种个体行为,控烟则是一种社会群体性行动。我国控烟有两层含义:一是针对3.5 亿的吸烟人群而言,通过各种方式宣教、劝阻,使其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尽最大可能动用 各种资源,使吸烟人数得到有效控制;二是针对5.5亿的被动吸烟者而言,这一群体无吸烟 的意愿,但由于主动吸烟者的无空间、无场所区分的随意吸烟,使得这一些人群,特别是一 些妇女、儿童不时地生活于烟雾之中,成为受害者。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避免这些被动吸 烟者遭受“二手烟、三手烟”的损害。
  中国有260万临床医生,每人每年帮助10个病人戒烟,如果有一个能戒烟成功,可使每年200 万吸烟人戒烟,近100万人今后免于死于吸烟相关疾病。哪一项临床手段、公共卫生措施能 取得如此效果?临床医师是帮助吸烟者戒烟的最佳人选,理由有三:(1)医生戒烟可带动 全民吸烟率下降:这是40年来发达国家控烟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2)医生是戒烟最好的 建议者:研究显示,约70%~90%的吸烟者每年与医生接触,约70%的戒烟成功者是由医生的 劝告实现。我国吸烟者戒烟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医生没有充分发挥其在戒烟中的重要主 导作用。心内科医生更加责无旁贷。(3)医生的建议最有效:每个人在关注自己的健康时 ,最信赖的就是身边的医务工作者。当吸烟者因病痛就医时,一个能以身作则拒绝烟草的医 生给患者提出的不要再吸烟的简单忠告,就可能完全改变患者以后的吸烟行为。
   然而,我国医师在戒烟、控烟发面的作为和作用远远不够。医师自身的吸烟率较高,对吸烟 危害的认知较差,对吸烟者的劝戒少、劝戒力度不够,对戒烟知识了解不全面等等均是目前 存在的问题。在控烟的道路上,我们还是新兵、小兵。控烟的路很漫长,任重而道远。将来 医学科学的发展,一定是临床、教学、科研、预防和康复并重,预防对医学发展的作用和贡 献将更加突出。我们心内科医师要一肩挑规范诊疗,一肩挑疾病预防,为全社会健康事业贡 献自己的力量。
  
  〔专家简介〕郭航远(1967_),浙江大学医学博士,日本福井大学 医学部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博导。浙江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省“151人才”),享 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医学科普作 家,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控烟协会吸烟与疾病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 。出版《中国医师控烟手册》,被评为“长城控烟先锋”。曾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 医院心内科主诊医师、硕导,现任浙江大学绍兴医院(绍兴市人民医院)院长兼心脏中心主 任。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5篇,独著或主编出版31本医学 和6本医学人文专著。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和螺内酯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 清醛固酮(ALD)的干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放射免疫法测定326例EH组和6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ALD水平,生化测 定血肌酐和血钾水平;对部分EH患者分组给予苯那普利(72例)和苯那普利加螺内脂(66例 )干预治疗,测定其治疗前后ALD及血肌酐和血钾水平的变化。 结果EH患者血清AL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1343,P005)。两
期刊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血管麻痹综合征;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_816X (2013)02_0170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30238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VS)是指患者在心脏外科术中或术后早期出现低血 压并伴随正常或增高的心输出量,全身血管阻力、右心充盈压、
期刊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中国总死亡人数的8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国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高血压是卒中、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其进行有效防控可从根源上最大限度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进而推进中国慢病管理的整体进程。  中国高血压管理需要医院及各大科室共同努力,从指南和循证出发,加强系统化管理,促进临床实践。  中国慢病管理质量促进项目(Great China)响应卫生部号召,由中国医师协会总会发起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在儿童永存动脉干(persistent truncu s arteriosuss,PT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10例经超声心动图和临床诊断为永存动脉干的儿童患者,采用 双源CT,在心电门控下完成心脏造影检查,并进行多平面(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 再现(VR)多项后处理,其中5例患儿后期进行心血管造影(angiocardiography,CAG)检查。
期刊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肌纤维发育不良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肌纤维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 FMD)是一种非炎症性,非动脉硬化性,阶段性,多灶性动脉血管病,该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主要累及全身中小动脉,以肾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和椎动脉多见,表现为动脉狭窄和闭塞,也可引起动脉瘤和夹层。其临床表现与受累动脉相关,肾动脉受累可表现为肾性高血压,颈动脉、椎动脉受累可表现为头痛、
期刊
[摘 要] 目的 探讨顽固性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的治 疗效果。方法 将每日口服缬沙坦胶囊80mg,吲达帕胺片2.5mg和硝苯地平控释片3 0mg治疗8周血压仍未达控制目标的顽固性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3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12 例,每日A组加服吡格列酮片15mg和非诺贝特缓释片250mg,B组单加吡格列酮片15mg,C组单 加非诺贝特缓释片250mg,加强治疗8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血压、血清甘油三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在男性冠心病(CH D)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男性患者,并根据冠脉造影结 果分为冠脉造影正常组(对照组)33例;冠脉造影异常组(CHD组)52例,同时测定两组患 者血清SHBG、睾酮(TT)、血脂、血糖、胰岛素等水平的变化,计算体质指数(BMI)。 结果CHD组和对照组相比hs_CRP、TC、GLU、空腹胰岛素显著
期刊
传说中,有一双美丽的红舞鞋,凡是穿上这双鞋子的人都会跳出轻盈优美的舞姿,永不停止 。现实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计较名利,走上心脑血管病预防之路,在这条路上一走就 是25年。值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成立25年,我们结识了这样一些医生,他们如同 穿上了“红舞鞋”的勇敢者,在心脑血管病防治路上永不停歇。   “一个医生本事再大,可以治愈的病人是有限的,预防这个工作则不是等着病人来找,主动 将工作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桥脑旁正中梗死与桥脑深部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51例桥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颅MRI表现分为桥脑旁正中梗死及桥脑深部 梗死,对两组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基底动脉病变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51例患者中桥脑旁正中梗死为34例,桥脑深部梗死17例。桥脑旁正 中梗死中16例有基底动脉狭窄(狭窄率4705%),桥脑深部梗死中7例有基底动脉狭窄(狭 窄率4117%),两组基底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入选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均在饮食治 疗及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加用降糖治疗,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共1年。对 照组给予安慰剂。测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