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炎症反应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它通过诱发进一步的生理适应性反应,可引起局限组织损伤或促进清除致炎因子.炎症的发展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事件包括微动脉扩张、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液体渗出以及血浆蛋白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等.炎症的发生机制与许多炎症介质的生成密切相关,这些炎症介质包括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组胺、缓激肽、血小板活化因子和促炎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IL)-1、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
【机 构】
:
510230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510230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510230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反应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它通过诱发进一步的生理适应性反应,可引起局限组织损伤或促进清除致炎因子.炎症的发展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事件包括微动脉扩张、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液体渗出以及血浆蛋白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等.炎症的发生机制与许多炎症介质的生成密切相关,这些炎症介质包括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组胺、缓激肽、血小板活化因子和促炎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IL)-1、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1]。
其他文献
患者男,45岁,发现右大腿肿块2年.2年前患者无意中触及右大腿约鸡蛋大小肿块,无不适,未予重视,现仍呈进行性增大,外院X线、CT提示右侧大腿软组织肿瘤伴股骨骨质破坏而于2004年9月15日来温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查体:右侧大腿中段前侧明显肿胀,触之质硬,局部皮肤见手术瘢痕.既往史:6年前因右股骨骨折在外院行内固定术,术后1年拆除钢板,愈合佳。
基因组学研究表明,哺乳动物基因组具有广泛密集转录的特点,只有不到2%转录为蛋白质,而超过98%转录为非编码RNA(ncRNA)[1].ncRNA按其长度可分为小非编码RNA(small ncRNA)和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目前研究的热点仍集中于ncRNA如微小RNA (microRNA)、小干扰RNA(siRNA)等,而对于LncRNA的研究仍然处于相对陌生的领域.尽管LncRNA曾
目的 分析第三代氧化铝全陶瓷内衬对陶瓷头界面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1999年1月至2005年10月135例患者临床资料,共获得有效随访患者119例,共146例髋.其中髋臼侧均为羟基磷灰石(HA)涂层压配固定臼杯,股骨侧123例为非骨水泥HA近端涂层压配固定,23例为锥形光面骨水泥固定,所有假体的头臼界面均为氧化铝陶瓷头对全陶瓷内衬.进行最短时间5年以上,平均(72.9
目的 寻找重组人内皮抑素(rhES)使卵巢癌荷瘤鼠瘤组织微血管正常化时间窗.方法 建立卵巢癌移植瘤模型,通过动态观察重组人内皮抑素用药后肿瘤微血管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Ⅳ型胶原(CollagenⅣ)及缺氧诱导因子-1 α(HIF-1α)表达变化,确定rhES使肿瘤微血管正常化时间窗.按rhES使肿瘤微血管正常化时间窗前、中、后3个时间段分别给予顺铂治疗并设对照,通过抑瘤率,微血管密度(
目的 探讨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与胰岛素抵抗(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型糖尿病(T2DM)一级亲属351例,所有受试者均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体质指数(BMI)、腰臀比、血压、血脂、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糖、真胰岛素(TI)及胰岛素原(PI),采用稳态模式( HOMA)评价胰岛素抵抗(HOMA-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
目的 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0例CSP患者中,45%无症状,55%有阴道出血,其中7%合并下腹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诊81例,确诊75例,误诊6例;外院转诊19例中,18例确诊,1例误诊为绒癌.100例患者中,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超声监视下清宫56例,单纯超声监视下清
临床资料 患者女,76岁,因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1个月,反复胸痛发作7 d,于2005年1月2日入院.既往高血压10年,否认糖尿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曾持续胸闷5 h不缓解,当时未到医院诊治.7 d前因出现反复心悸、气短、夜间不能平卧在外院就诊,体表心电图显示前壁导联异常Q波,血清心肌酶检查正常.
患者男,60岁,因呕血2d、发热1d入院.患者呕血量约500 ml,伴畏寒发热,最高体温38.7℃,无咳嗽、咯血、胸痛.2个月前因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行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入院查体:体温38 4℃,血压90/60 mm Hg(1 mm Hg=0 133 kPa),贫血貌,心肺无异常体征.血常规:白细胞10.3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75,红细胞2 99×1012/L,血红蛋白90 g/L,
病历摘要患者男,43岁,因发热、咳嗽1个月余,咯血20余天于2011年2月11日收住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患者于2010年12月中旬无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伴咳嗽,无畏寒、寒战、咳痰,自服头孢类抗生素3~4d后热退,上述症状减轻.2010年12月底再次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3℃,伴干咳、右胸隐痛,自服退热药和抗生素(具体不详)效果不佳.患者于2011年1月5日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胸部CT检
目的 建立炎症早产和非炎症早产血清蛋白质组诊断模型.探讨应用蛋白质指纹技术进行早产的早期预警并区分炎症早产.方法 从2008至2010年在解放军第三○六医院住院分娩的产妇中挑选2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选条件和分娩后胎盘胎膜的病理结果,分5组每组50例:炎症早产组,非炎症早产组,盲法验证组和炎症足月产组;用正常足月产组做对照.各组标本50例,共250例.应用SELDI-TOF-MS蛋白质指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