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双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来源 :临床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zheyy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根据穿刺方式的不同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每组24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根据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伤椎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16(13.6±1.7)个月.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单侧组均少(短)于双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伤椎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 单、双侧椎弓根穿刺行PKP治疗OVCF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单侧椎弓根穿刺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中透视次数方面更具优势.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算法和芯片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深度嵌入人类社会各重要行业,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研究如何构造具有人类智能行为的人工系统,使之能够模仿人类进行客观事物的态势认知、自我反馈和行动修正等复杂行为.
期刊
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项目渐成熟的技术一直广泛应用.常规MRI往往需要通过多个独立序列的扫描才能得到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一组形态学图像,且反映组织生物物理特性的定量图像需要通过大量额外的扫描时间来获取.现如今一站式弛豫定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lication,MAG-iC)技术的出现将会改变这一现状.MAGiC技术仅通过一次多动态多回波序列(multiple dynamic multiple
期刊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ericoronary adipose tissue,PCAT)是直接围绕冠状动脉的心外膜脂肪组织的一部分.已有研究表明,PCAT产生的脂肪细胞因子可通过旁分泌作用造成血管炎症,导致局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和新生血管形成[1].因此,有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影像学指标冠状动脉血管周围CT脂肪衰减指数,它能够准确、便捷、无创性评估冠状动脉血管炎症,对预防不可逆的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2~4].因此,本研究就冠状动脉血管周围CT脂肪衰减指数的机制、研究现状展开综述,为临床上早期识别
期刊